无以为念

2024-08-19 00:00:00丁璐青王丹
摄影世界 2024年8期

两个人的世界。丁璐青 摄
待。丁璐青 摄

丁璐青采用多重曝光的手法,拍摄出了具有抽象效果的影像作品《无以为念》。作品在亦虚亦实间融合了摄影、绘画和雕塑的风格,充满诗意,令人遐想。丁璐青接受本刊采访,一起来谈一谈《无以为念》的创作历程。

《无以为念》的创作灵感源自什么?你想借此表达怎样的心境?

丁璐青:我喜欢莫奈的画,也喜欢北岛的诗,喜欢用作品来抒发个人情感,以及生活带来的内心的颤动,以此来探索人性的复归。“正念起时,亦不见有念可起”。当我们剔除了认知过程中隐含的“判断”,所有的念头便回归到其最原始的面目;而我默默地等待无念状态下的偶然发生,无条件地接受当下的一切,这就是命运,也是禅意间的修持。所有生命的载体都是这样,无论是人类还是植物。

《无以为念》的作品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你是否受到绘画、诗歌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

丁璐青:是的,主要受到朦胧诗的影响,也受到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审美特征的启发。比如《田园花香》和《荷塘》两幅作品就是我受到莫奈油画中所绘花卉的启发而创作。此外,我也受到了雅尔马尔·古尔贝里诗歌的影响,特别喜欢北岛翻译的他的那篇《他看见了玫瑰》。

你是通过什么拍摄手法拍摄的?

丁璐青:我是通过多重曝光的手法来创作的,叠加后的画面增添了神秘感,但又保留了原始特征,呈现出油画般的笔触效果。特别是每次用这种手法去拍摄人物的时候,会让我的内心触发出一种无以名状的震颤。

你是如何形成这种创作风格的?

丁璐青:因为热爱诗和音乐,我总感觉抽象神秘一点的画面才足以表达我想,先前还做过一组慢摇拍摄的虚像作品,技术只是手段,最终的表达才是目的。

你觉得《无以为念》在创作过程中的难点是什么?有什么背后的故事?

丁璐青:《无以为念》这组作品时间跨度大约三年的时间,成片率很低,在画面的选择、技术把控上都有很大的难度,而且跟创作时候的心境、感受都息息相关。拍摄之前都会对着画面看很久才会拿起相机,每张作品都是在不同的地点拍摄的,多曝后叠加的效果稍微偏离一点就没有那种想表达的感觉了。

《无以为念》当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作品有哪些?

丁璐青:印象最深的是几幅人像作品,是一次在独自旅行途中拍摄的,记得是当时在高铁上构思一首诗歌,站台上映入眼中的画面正好契合了感受。人生在断、舍、离中不断地过滤,最后也许只剩下一个轮廓。人生旅途,请放下执念,享受过程,心身无羁,自由共欢,得意忘形,随遇而安。

未来你有什么创作计划?

丁璐青:接下来我想作一个本土影像项目。但诗意的表达(也可以是具像的)仍然是我主要的创作方向,当然无以为念这个项目我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你是玫瑰。丁璐青 摄
闲适。丁璐青 摄
牵手。丁璐青 摄
眺望。丁璐青 摄
田园花香。丁璐青 摄
水草。丁璐青 摄
荷塘。丁璐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