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用道德是经济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组成是多元化的,企业面对的环境也是多元的,因而对信用道德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信用道德本身难以量化,很难通过强制力进行约束和衡量。文章结合老子《道德经》中的有关思想,试阐述有关企业信用道德建设的思路,针对企业伦理、信用道德进行必要探索,拟解决现有企业信用道德管理的盲点和不足之处,为企业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企业伦理;信用道德;道德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0142(2024)04-0070-04
1 伦理与道德的界定
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企业伦理,是以企业为出发点进行有关伦理层面的构建,可以理解为企业道德意识和企业道德实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也是具有独立法人法人地位的伦理实体。企业要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也就必须把握好其中的伦理关系,树立本企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精神,并且以此为指导确立生产经营中的道德规范。若没有实践,再好的道德理念也只是空洞的概念,再好的道德规范不过是一纸空文。
道德的好坏是衡量伦理的一个途径,但是道德由于自身特性,很难被量化或者法律化,这也导致了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很难对道德精准把握。单一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逐一解决,很显然不仅被动,还会带来不可避免的不全面和滞后性。
2 《道德经》思想运用在企业信用道德建设中的可行性
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有关“道”的内容,不同于直观意义上的道路、路线,而是指万事万物运行的方式和规律,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和谐与平衡。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所谓的“道”是本身就自然而然存在的东西,无论人、地还是天都在不断效仿,但“道”的最终归处是自然,或者说“道”本身就是自然,或者具有自然性[1]。
《道德经》中的人本属性也相当明显,这与当下企业“以人为本”也是契合的[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企业稳定发展的核心是良好的运营和管理,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子在描述 “人”的思想中,有诸如“无为”“上善若水”以及“自知”等思想,注重以内在道德修养的方式提高人的素质,这也与本文研究核心企业(多人个体集合)道德建设契合。可以从中提炼出有关“个体道德”的思想,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的道德体系现状,构建道德规范的管理模型。
3 企业信用道德模型构建
目前经济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涉及两个维度的限制和约束,一个是法律的维度,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具体行业的正常运行进行规范和控制;另一个是道德维度,相较于刚性较强的法律强制力,道德层面的规范实际上难度更大。因此,在现有法律约束的同时,适当在道德层面进行补充和完善,有利于企业信用道德体系的发展。
结合《道德经》中老子有关“道”的思想及企业在宏观经济社会的位置,明确企业站位,综合分析后构建如下模型结构,见图1。
4 《道德经》在企业信用道德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根据图1所示模型,基本上可以将企业的信用道德划分为三个层面: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用道德层面;企业同外部个体之间的信用道德层面;社会经济宏观的信用道德层面(主要指社会责任的履行)。
4.1 企业内部实现“无为而治”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及四重管理境界,尤其针对“道”与“德”有多层次的阐述。四重境界分别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以及“其次侮之”。
(1)太上,下知有之。在该层次,“法”“道”和“德”三者之间高度融合,不仅体现了法的强制性,也体现了“道”和“德”的柔性规范。此时,“道”在企业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领导者以“无我、利他”为宗旨,制定合理的制度,关爱员工,服务社会。
在此环境下,企业员工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在员工眼里,知道有领导的存在,但领导没有过多的干预和控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此时,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到极致。
(2)其次,亲而誉之。相较于“太上,下知有之”而言,此管理状态稍有瑕疵,具体体现在“法”“道”和“德”之间联系和融合程度有所减弱,没有上升到“道”主导的程度,是以“德”来完成主要的柔性约束,“法”和“道”只发挥辅助的功能。
在此环境下,员工对领导的举动和言行有明确的认知,管理者采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实现对员工行为的约束。虽然该方式没有完全实现“无为”管理,但员工能够知晓管理层在意员工对企业认可和归属感,员工对管理者有感恩之心。
(3)其次畏之。在“畏之”的情况下,员工的身心紧张程度是非常高的,企业管理相较于前两种而言,刚性进一步增强。代表柔性约束的“道”和“德”基本丧失,仅仅起到点缀和形式的作用。
企业管理制度极其严格,员工的行为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硬性约束,企业管理者的形象是铁面无私、不通人情的。员工在企业工作时,心存畏惧,所谓的内部信任关系基本丧失,担心犯错,担心违反规定,担心失去工作。“无为而治”基本丧失存在基础。
(4)其次侮之。“侮之”情况是这四种中最为恶劣的,企业的管理完全失去“道”和“德”,任何人,任何行为都被绝对的刚性限制,员工成为领导获利的工具,企业无视员工的诉求。员工此时感受到伤害和被针对,出现反抗情绪,对领导者怨声载道,心存不满,侮之骂之,管理者与员工,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用网崩溃,企业基本一盘散沙。所谓的“无为而治”此时已经成为空谈。
可见,企业在对内完成信用道德建设工作时,不仅仅应当从企业领导力和制度刚性方面考虑,更应该遵循企业良性运行的“道”,深刻理解企业经营参与者(员工等)的个人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不应该进行频繁地干预和限制。就如同车辆之所以可以实现轮转,是因为车胎是中空的,是“无”的一种体现;房屋之所以能给人以庇护,是因为结构是中空的给人以空间,也是“无”的一种体现。那么企业想发展,想不断地通过群策群力实现价值创造,应该尽可能地实现企业在内部管理中的“无”,以“无为而治”的视角调整和改善企业的现有管理,做到“太上,下知有之”。
4.2 企业外部实现“如水不争”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要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取得竞争优势,一般情况是通过争夺资源,包括争夺客户资源,占据空白市场等等。红海市场和蓝海市场不断地变换和更新,企业应接不暇,甚至有时会被纷繁复杂的信息误导,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风险。
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争”作为一个特色化的观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部分问题。《道德经》第八章有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对万物利而不害且不相争,处于众人都厌恶的下流之处,所以是接近于道的,是上善。相较于明争暗斗、急功近利的状态,水选择了最为自然的状态,最终实现了“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的“不争”并不是简单的“甘居下”,而是一种自行的选择,因为居下利于流动,更容易实现变通和调整。何为“道”?有下才有上,上下结合才形成流动之状。水不是不争,而是争的是分寸之间,非争先后,而争滔滔不绝,流动不腐,更利万物,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企业的外界环境纷繁复杂,此时企业应当保有的是一颗“如水不争”之心,低调谦卑,择善而从,无论是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还是与自己有交易往来的上下游企业,都能够“善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企业并不会时刻占据行业或者领域的先机,这个时候更要“潜居抱道,以观其时”。现在很多的企业热衷多元化经营,对竞争对手或者上下游客户,或是吞并上下游以获得成本优势,或者“火拼”企图成为行业先锋。但对于企业长远的发展而言,有热情、有干劲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时势不宜的话,更应该韬光养晦,静待时机。看似“退出竞争”的忍让,不是放弃,而是在观察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把握时机。
《道德经》亦有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实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企业越想强大,就越应当示弱。弱是道的常用,企业文化中应尽可能杜绝自大自足,而应让整个企业常具忧患意识,以谦卑的姿态经营企业。在遇到问题或者机遇的时候,能够进行理性的、必要的分析,正确决策,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企业都能够明确自身的站位,同时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为善,如此才更利于企业的发展。
4.3 社会层面实现“和谐统一观”
企业要不断发展创造价值,必须参与经济社会的运行,因此,企业信用道德建设还需要考虑宏观社会的整体层面,这里重点先阐述有关“道”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有关“和”的观点在近几年的时代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构筑的是个体与自然之间的信用道德体系。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环境的支持和保障,宏观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面对自身与宏观环境的关系,履行自身对市场和社会的责任,以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运行。
在《道德经》中老子也针对“和”提出了相关思想。《道德经》第四章谈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里的“和光同尘”实际上就是表达了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单一的个体可能各有各的锋芒,但事物之间是纷繁复杂的,要挫其锐利,拆解其纷扰,从而使其达到平衡的状态,做到所谓的“和”。而“物以和为常,故知合则得长也。”万事万物的发展若要长久,必须首先是和谐相容的。
《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事物本身没有绝对的对立,万物归一,一切在无尽的循环中彼此相通。
对企业而言,绝不能仅仅以自身利益为唯一目标。在宏观环境中,蕴含着诸如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政府机关等息息相关的主体,与其说是处理企业与宏观环境的关系,不如说是企业的行为会影响相关主体的利益,进而反作用于企业发展。企业应当建立并完善社会责任的相关制度,在完成自身经营发展目标的同时,关注与企业相关的利益主体,时刻以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发展参照,建立和维护好与宏观环境的关系。
5 《道德经》对企业信用道德体系模型的保障
企业信用道德体系基于《道德经》进行三个维度的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完善管理效果。为使体系良性运转,企业或者企业家(管理者)应具有如下精神品质,为构建企业信用道德体系提供保障。具体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1)使命担当的至善精神。企业或者企业家本身具备使命担当的至善精神,会对企业内部治理以及社会责任层面起到保障作用。
对自身事业的忠诚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对事业充满热情,愿意为企业的发展不顾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能够扎牢企业的“根”。只有对使命担当有清晰的认识,引领和培养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才能增加企业未来发展的储备力量,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社会层面,企业家的使命担当精神表现在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企业家既是企业的当家人,也是社会的普通公民。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其行为和决策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应当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财富和智慧回馈社会。
(2)依道而行的敬畏精神。企业或者企业家本身具备依道而行的敬畏精神,会对企业内部治理以及外部竞争层面起到保障作用。
《道德经》第四章有言: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企业在日常的市场经济以及长久的发展中都要遵循道的引导和规范。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企业并非独立个体,而是一价值链串接起来的链条,建立诚信的经济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对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都是十分深远的。同时,在社会关系中,基础的价值链会进一步辐射,直至整个社会的信用网络,企业也应当在信用道德体系的执行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通过适当的方式回馈社会。
时刻对客观规律、自然伦理保持敬畏之心,依道而行,不仅可以完善企业的信用道德体系,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3)共荣共创的利他精神。企业或者企业家本身具备共荣共创的利他精神,主要对外部竞争层面起到保障作用。
社会的参与者众多,如何看待其他市场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信用道德体系的建设和良好运行。社会参与者之间并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单打独斗很难获得企业的长期发展。事实上,企业间更应当运用共赢的思想来处理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利他性的态度,能够建立起信任和尊重,为长期的合作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前文提到的“不争”的直接体现之一。
参考文献:
[1]葛柏麟,马志强.基于《道德经》的全科医生职业道德素质模型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10):67-71.
[2]李健.《道德经》与现代企业伦理建构[C].//陕西省哲学学会.《老子》思想与现代社会—曲江楼观老子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2:7.
(责任编辑 杨荔晴)
Enterprise Ethics and Enterprise Credit Ethics Construction
DONG Run-jie1, LIANG Ying2
(1.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2. Taizhou Institute of Sci.amp;Tech.NJUST.,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Abstract: Credit ethic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omposition of society is diverse, 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 faced by enterprises, so there are various degrees of requirements for credit ethics. Credit ethics, due to their inherent difficulty in quantification, are difficult to constrain and measure through coercion. The paper combines the relevant ideas in Tao Te Ching by Lao Tzu to elaborat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redit ethics. It explores necessary aspects of enterprise ethics and credit ethics, aiming to address the blind spots and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enterprise credit ethics management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 governance.
Key words: enterprise ethics; credit ethics; Tao Te 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