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声独唱《喀纳斯的月光》的创作与技法

2024-08-07 00:00:00曹明明
音乐创作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

摘 要:女声独唱《喀纳斯的月光》是青年作曲家杨一博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一首声乐作品,其内容是对“人间仙境”喀纳斯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感悟,进而升华为对各地民族风情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盛赞。文章从歌词的艺术、旋律创作的旋法特征、调性色彩的变化设计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来研析歌曲创作上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喀纳斯的月光》;歌词艺术;旋律创作;民族特色;调性和声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2022年9月29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的“‘新歌唱新疆’2022年优秀原创歌曲演唱会”上,青年作曲家杨一博创作的女声独唱《喀纳斯的月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歌曲最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风格唯美与民族特色鲜明两个方面。纵览新疆风格歌曲的创作,至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质量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高度。比如早在1951年由马寒冰作词、刘炽作曲的《新疆好》就显现出了十分高超的创作水准,之后诸如《怀念战友》《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玛依拉变奏曲》《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等,均不同程度地在20世纪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诸多声乐作品的创作立意基本均是立足于新疆人民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和外在独特的能歌善舞的人文风俗,而像《喀纳斯的月光》这样集中体现自然之美的纯粹恬静与诗化的意境的声乐作品虽然也有一些,但这首歌曲更有其独特的魅力之所在。。

2021年的初秋,中国文联组织了一些词作家和作曲家到北疆进行艺术采风,其中就包括著名词作家屈塬和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驻团作曲家杨一博。当他们来到素有“人间仙境”美誉的喀纳斯时,词作家屈塬完全被月光下的景色陶醉了,他说:“选择月光,也是我在喀纳斯的夜晚抬头看月亮时突然产生的感触。那一次去喀纳斯是在中秋节刚过的时候,是观星观月的好时节。那一刻万籁俱寂,月亮的容颜清晰无比,好像人和它之间毫无距离,甚至连空气的阻隔都消失了,月光可以透进心里。”曲作者杨一博则追求在旋律创作方面突出悠扬温雅的风格,他说:“让歌者以天籁般的吟唱,向大家展示喀纳斯美丽的湖光山色,如童话世界一般的唯美空间。”正如词曲作者所期待的那样,这首歌曲一经公演,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主要源于词曲作者珠联璧合式的合作。词曲均是立足绝美的自然景观,结合人的纯粹的审美感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下面我们从歌词的艺术、旋律创作的旋法特征、调性色彩的变化设计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歌词的艺术

一般来说,一首歌曲的创作是先有词后有曲的,也就是说歌词的创作特征直接影响和启发着旋律的走向和结构,同时歌词的艺术水准通常也直接决定了音乐的风格与艺术水准。具体到《喀纳斯的月光》这首歌曲,我们会发现歌词的创作设计十分精巧,歌词摘写如下:

原来有月亮的时候,星星也可以很多,在这里才相信,真的有瀑布般的银河。抬头望星空的时候,忽然间思绪停泊,到今天才明白,什么是童话里的夜色。

酒杯斟满心里的话,风儿唱着谁写的歌,喀纳斯的月光啊,让人的心里起漩涡。

原来有月亮的时候,星星也可以很多,在这里才相信,真的有瀑布般的银河。抬头望星空的时候,忽然间思绪停泊,到今天才明白,什么是童话里的夜色。

冰封闪耀万年的雪,溪流汇成翡翠的河,喀纳斯的月光啊,把我的思念对你说。

整体来看,歌词有以下四个特征:

(1)歌词结构上呈现出“ABAC”的状态,但同时也要注意,B段和C段的结构模式完全相同,事实上在之后的谱曲过程中两者的旋律也是一样的。因此从旋律创作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两段体结构。

(2)在句式方面,A段属于自由诗体风格的长短句,B段和C段的四句中,基本上是等长句的并列。

(3)在文字表述方面,则主要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描绘来传达一种迷人的深邃,抑或说是平淡中见惊奇。比如“原来有月亮的时候,星星也可以很多”,多么朴实无华的文字,但只要我们能够设想将自己置身于喀纳斯的夜,皎洁的月光并不能遮掩闪耀的繁星,甚至这种情景都颠覆了“月明星稀”这一根植于我们内心中的惯念,明月当空和星光璀璨呈现出星月相伴的奇景,这是多么的令人神往!

(4)突出喀纳斯夜色的独特之处,比如“冰封闪耀万年的雪,溪流汇成翡翠的河”,月光下闪耀银光的雪峰,还有映射着翡翠绿的河流,这种奇观并不是其他景观中能常有的。

二、旋律创作的旋法特征

作为一首歌曲,旋律的创作无疑是重中之重。在笔者看来,创作一条好的歌曲旋律其实是挺难的。这其中涉及对歌词文学艺术性的参悟与解读,歌词与旋律结构之间的关系,歌词意韵的音乐性表达,以及与歌词声韵结合的合理性和个性化艺术处理等。在当代新疆风格歌曲旋律的创作中,其旋律创作手段主要包括三种:(1)以新疆民歌或民间音乐曲调为基础的引用或改编旋律创作;(2)将新疆民间音乐中的特色元素作为基础材料的旋律创作;(3)将各类新疆音乐特色元素巧妙融入的全新旋律创作。笔者认为《喀纳斯的月光》的旋律创作属于上述种类的第三种。在具体的旋律创作中,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连续级进。这是这首歌曲在旋律创作方面最大的特征,总览全曲的旋律动态,几乎无不是以级进进行为基础的。这是因为连续级进也是新疆音乐旋律的重要特征,因此这也是作曲家通过这一手法来显现其民歌风格的。我们以第一乐段为例,如谱例1所示:

在谱例1中,无论是第一句连续级进上行或下行的旋法进行,还是像后面三句中上下迂回式的级进进行,都体现了级进进行在这首歌曲旋律创作中的重要性。此外,我们还发现,在上下迂回式的旋律进行中,旋律骨架音依然呈现出同一方向连续级进进行的态势。比如谱例1中的第三句和谱例2中,带有符号“↓”的音都是骨架音,将其中的骨架音用虚线连接起来,就能发现旋律整体上呈现出级进下行的形态。这种上下迂回但整体上又具有明确下行走向的旋法,比较善于表达一种平静缓和的情绪。

(2)围绕“中心音”游移。这种旋法技巧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一个“中心音”,这个音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它通常会在句首就出现,有“点题”的意味,同时在句尾也会出现,有“总结”的意味;二是围绕该音律动的其他音一般不会有太大的起伏,通常会在该音上下纯四度以内波动,因为纯四度常常是密集音程的极限,超越纯四度的旋律律动常常就会撼动“中心音”的稳定地位。比如谱例1中的第二句,这一句的“中心音”是调式五级音属音a1,它不仅出现在句首句尾,并在句中也出现三次,围绕其波动的其他音上限至d2,下限至g1。

(3)灵动的跳进。跳进尤其是较大幅度的跳进,常常是旋律进行中引人入胜的因素。在传统音乐的旋律创作中,跳进的运用是有一些讲究的,比如,一般情况下不宜过多的跳进,尤其是连续跳进,这会严重破坏旋律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在较大跳进之前,最好是与跳进方向相反的连续平稳进行,这能为跳进所带来的情感波澜积蓄力量。在跳进之后,通常还要立即反向平稳进行,以此来缓冲跳进所带来的不稳定感。如谱例2所示,在这一谱例中出现了两个较大的跳进,分别是开始的纯五度和第2小节的小六度。这两个跳进的用法均遵循了跳前跳后连续反向平稳进行的准则,其实这种技术准则的形成无非是根源于旋律运行的美学,根源于平稳与跳进之间的“能量”守恒,这种平衡感决定了跳前跳后连续反向平稳进行的美感。见谱例2:

三、调性色彩的变化交替

调性主要包括主音高度和调式类别,调性色彩的变化则主要通过改变主音高度和调式结构来实现的。理论上讲,十二个半音均可以作为主音,主音在变化时也必然带来所有调式音的相应改变,这种仅仅在高度上所带来的调性色彩变化是微妙的;通过调式种类的变化来丰富调性色彩的手法是常用并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的,这种变化能够直接带来不同调式在“性格”上的巨大差异,进而通过交替对比来获得调性色彩的丰富。具体到《喀纳斯的月光》,作曲家在调性色彩变化方面采用了两种手法:一是结构相近的调式之间“润物细无声”式的交替变化,另一种则是色彩截然相反的调式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式的色彩变化。

1.多利亚—自然—和声小调的交替

这三种调式之间的交替变化就属于潜移默化式的,因为它们之间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均属于小调色彩范畴,二是主音相同。这两个共同点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之间的“近亲”关系,当然在它们总体上属于小调色彩的前提下,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如谱例3所示:

我们以d1为主音(与《喀纳斯的月光》调高相同)将三种调式罗列出来就可看出:

多利亚调式是升高了调式六级音,从而形成了“多利亚六度”。这个特征音的出现是在主和弦和属和弦为小三和弦的情况下,致使下属和弦成为大三和弦,这就从某种程度上突出了下属和弦的色彩性作用。这说明在大小调和声体系成熟之前,音乐的色彩性是被重视的。

自然小调式强调的三个正三和弦都是小三和弦,这完全符合小调式柔和暗淡的色彩需求。和声小调式是将七级音升高,这就致使导音到主音由原来的大二度变为小二度,无疑增强了两者之间的倾向力,进而导致属七和弦成为大小七和弦,导七和弦成为减七和弦,这就大大加强了和声解决的终止感。同时还要注意,和弦小调式中主和弦和下属和弦为小三和弦,而属和弦为大三和弦,这就形成了正三和弦之间由于“性格”不同而导致的对抗性,因此和声小调比较善于表达带有悲怆性或戏剧性的内容。

具体到《喀纳斯的月光》如谱例4所示,在引子一开始的前四小节就出现了多利亚小调和自然小调之间的交替,第2小节的中的 b就是多利亚调式的特征音,到了第4小节后,b回归到bb音,成为自然小调式。谱例的第二行是第一乐段的第二句和第三句,自然小调与和声小调之间的交替出现在两句之间的衔接处,特征音为#c1。如谱例4:

2.同主音大小调交替

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在西方古典时期的和声运用中就已经比较普遍了,同主音大小调最突出的特征不仅是两者的主音相同,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属七和弦和导七和弦也是一样的,这足以显现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近。因此,以至于在古典浪漫时期的同主音大小调之间的转换算不上转调,通常只有通过主和弦的大小来判别其调性的属性。由于同主音大小调的几个最核心的和弦都是相同的,也导致两者之间的交替转换是自然流畅的。在《喀纳斯的月光》中,这种类型的调性色彩转换主要集中在间奏,如谱例5所示:

在谱例5中,一开始呈现的是D大调,这是因为歌曲的主体部分是d小调,在间奏处使用了D大调作为调性的交替,以获得调性色彩方面的前后对比,这是歌曲写作中较常运用的一种手法。我们看前2小节,从和弦序列逻辑上是非常明确的D大调,但是到了第3小节后,我们发现无论是离调和弦还是调内和弦,都完全是d自然小调的和弦。到了第4小节的第一个和弦时,又回到D大调的六级和弦,第二个和弦则有又变为d自然小调的七级和弦。由此看来,这是由同主音大小调在整体上调性色彩的交替,逐步演化为两调和弦色彩之间交替。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女声独唱《喀纳斯的月光》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把握致使其成为一首佳作:(1)在题材内容上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人对绝佳美景喀纳斯的感受与描绘,来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2)在技术运用方面不拘一格,比如旋律的创作中既有一种流畅的五声性意味,又有和声关系明晰的西方大小调风格,甚至都涉及中古教会调式等,总体上又流露出浓郁的新疆音乐风格;(3)唯美充实的表达方式,比如歌词中突出只有喀纳斯才有的景色的描绘,以及人在这一境界中真实迷人的感受,还有旋律中饱含了丰富的哲思与独有的唯美,都为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增色不少。这首歌曲为当前鲜明民族风格的歌曲创作增添了一条新的构思,那就是可以某一自然景观为立足点,充分发挥艺术想象,使其焕发出耐人寻味的人文情感,进而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昱霖:《当代新疆歌曲的创作手段与新疆音乐元素的“外溢”》,《音乐创作》2021年第4期。

【2】贺美智:《新疆民族风格歌曲的创作与美声唱法的演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曹明明: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
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做精做专副刊版面——以《西藏日报》副刊为例
保山学院民族特色操舞开展现状研究
运动(2017年14期)2017-01-28 14:55:04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及民族特色
艺海(2016年12期)2017-01-13 07:55:47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55:35
体育大数据与贵州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发展战略
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元素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12期)2016-04-16 02:51:53
凸显民族特色 余热倾情后生
中国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37
穿着校服去上学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