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这片文脉悠长的热土上,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思考着如何将家乡的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决定引导学生们通过仿写古词《忆江南》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这个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还让他们在观察和了解家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后续的记叙文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词桥架心河,诗笔绘烟火
语文教学之途中,作文历来是一片亟待征服的荆棘之地。面对学生在字里行间跋涉的艰辛,我深知,每一次引领他们跨越文字的壁垒,皆是对心灵世界的一次独特雕琢。近日,在教授与家乡习俗相关的课文时,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潮汕,历史底蕴深厚、风俗独特,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骄傲;如果能让学生以笔墨为舟,泛游于热爱家乡的情怀里,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然而,当我通过课文引领学生步入潮汕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时,随之而来的写作任务却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让学生们望而却步。四五百字的记叙文要求,对于不少学生而言,意味着冗长繁琐的构思、艰难困苦的表达,于是,哀声一片,教室里弥漫着畏难的情绪。
面对此种困境,我决定另辟蹊径,以诗化教育作为破解僵局的钥匙。我想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忆江南》,其短小精悍的词牌格式以及对江南美景的生动描绘,恰好可以作为引导学生赞美家乡的桥梁。于是,我先向学生们介绍了《忆江南》的格式和风格,接着提出:“不如我们尝试仿写白居易的《忆江南》,来夸夸家乡潮汕吧。如此一来,篇幅缩减,要求也简单了,你们觉得怎么样?”
话音刚落,便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仿佛找到了一条通往写作乐园的捷径,以为寥寥数行的诗词,自己定能轻松驾驭。
然而,真正的创作之旅才刚刚开始。
我在教室中轻轻走动,观察着每一个孩子。他们大多苦思冥想,轻咬笔头,努力寻找最恰当的词汇。刚开始,学生们还显得有些拘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放开了手脚,释放自己的灵感,用稚嫩的笔触勾勒出潮汕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一食一味。教室里,不再只有翻动书页的声音,更多的是思维碰撞的火花和对家乡细腻的描摹。
随着创作的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尽管诗词形式精炼,却并非简单的词句堆砌,需言之有物,寓情于景。要将潮汕的风土人情、民俗风貌浓缩于寥寥几句之中,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厚的情感积淀。在这个过程中,我扮演着引导者与陪伴者的角色,鼓励他们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潮汕的魅力。于是,一场关于家乡的探寻之旅由此展开。
从斑驳的骑楼街巷到多彩的民俗庆典,从潮剧的婉转唱腔到工夫茶的醇厚回甘……学生用心倾听潮汕方言的独特韵味,用笔记录潮汕美食的诱人滋味。每一个元素,都化为他们诗词创作的鲜活素材。在不断的观察、体验与创作中,学生们的作品由最初的词穷句短,逐渐变得意蕴悠长。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互相交流和分享,我组织了一次诗词朗诵会。大家声情并茂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小居率先大声朗读,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潮汕美丽的海岸线和充满生机的渔港:
潮汕美,海景如画卷。波光粼粼映天际,渔船归港歌飞扬。能不惹人恋?
其他同学亦各展才情,有的描绘了潮汕的四季花卉:
汕头好,万花丛中艳。中山公园赏秋菊,丹樱花海享清闲;炮台金凤红彤彤,莲华国兰惹人怜。花城百花绽。
有的聚焦家乡的特色建筑:
潮汕好,宗祠古风存。雕梁画栋诉历史,族谱传承系人心。能不忆乡情?
汕头好,风景赏不厌。古寺名刹听禅音,百载商埠忆繁华。能不赞家乡?
还有很多作品以美食为主题,字句间流淌出潮汕佳肴的诱人香气,使人垂涎欲滴:
潮汕好,美食滋味长。鱼丸稞条香四溢,蚝烙砂锅暖心肠。能不忆家乡?
潮汕美,茶馆听潮剧。老妈宫粽香满巷,英歌舞姿映日光。谁能不思量?
美食香,糖葱甜心间。蚝烙酥脆诱人尝,鱼丸弹牙鲜汁漾。能不赞家乡?
汕头好,生活乐又安。老妈宫里咸粽香,福合沟边粿品甜;夜粥排档配菜杂,牛肉火锅名声显。潮音好戏看不够,单枞浓茶就生腌。茶香满鮀城。
学生们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特别的视角,他们的创作才华让我为之惊叹。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有的孩子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景色,有的则更善于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抒发情感。我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鼓励,让他们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时,平时比较害羞的女孩小霖勇敢地站了起来:
古厝情,灰瓦诉沧桑。红墙绿树相依伴,岁月留痕故事长。何人不思乡?
当她读完这首词,全班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她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这一刻,我知道她在创作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二、由词入文,心乡共鸣
经历了诗词仿写的洗礼,学生们对潮汕的认识已经跃然纸上,而这份对家乡的深刻理解和炽热情感,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他们写作记叙文的强大动力。那曾经令人生畏的“四五百字”,此刻在他们笔下流淌而出,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且丰盈。他们在文字间重现了潮汕的民俗盛景,描绘了潮汕人的生活智慧,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小曾写《家乡的语言》:
每当我不自觉地在外地来的朋友面前用家乡话和人交流时,他们常常会崩溃地表示:“我太难了,一句话都听不懂,感觉被孤立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即使我自己和长辈、朋友们用家乡话交流,有时也会出现沟通不畅的状况。
我的家乡在广东汕头,我们本地人日常生活中往往是讲潮汕话的。但潮汕话还可根据地域的不同细分为许多种,有汕头话、潮阳话、潮州话、澄海话、南澳话、揭阳话等等,语调有所不同,甚至相同的词汇也有不一样的发音。比如“番茄”,有的地方读“huêng1 giê5”,有些读“huang1 gio5”,还有的直接叫成“臭柿”;而“睡觉”,有的说“in6”,有的说“ug8”。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潮汕娃也不能完全听明白。难怪网上搞笑地评论道:“广东人的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都自带加密系统。”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很多人尤其是我的同龄人们,对家乡的语言慢慢陌生了,很多词汇我们都得用普通话来代替,不知道潮汕话怎么说。真怕有一天大家都不说潮汕话,真怕这充满亲切感的语言慢慢消亡了……
小陈写《家乡的“营老爷”》:
“咚咚咚——”几声锣声从烟雾中传出来。来了,来了。人群开始沸腾起来。只见从那烟雾中走出几名壮汉,身披红褂,手提铜钹,整齐划一地敲着铜钹,气势非凡。奶奶解释说:“这是营老爷队伍的先锋。”
紧接着铜钹队的是一群衣着喜庆的少女。她们肩扛一面面旗帜,上面绣着“合境平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吉祥话语。五彩斑斓的旗帜,笑靥如花的少女,成了靓丽的风景线,亮出了村民心底淳朴的新年愿望。
我还没看过瘾,耳边又传来一阵锣鼓声。原来是潮汕锣鼓队。帅哥美女各站一边,左手提锣,右手挥动锣锤,那动作似行云流水,惊人地一致。就在我诧异不已的时候,一声鼓响,他们突然把手中的铜锣扔到高空中,铜锣在空中翻转,如跳舞般,瞬间,又如通晓人意的精灵,稳稳当当地落在主人手里。旋即,一阵穿云裂石的铜锣声穿越人群,荡向天际。妙啊!绝啊!大鼓铿锵有力,铜锣阵阵响起,扬琴声声,如珠落玉盘,二胡悠扬,如莺啼啭。不同的乐器,在一队民间艺人手里,奏出了既喜庆又悦耳的潮汕民乐,比起周杰伦的RAP,别有一番韵味。
小纪写《家乡的粿品》:
粿品中最家常的,应该是红桃粿吧。每逢节庆谢神,总能看到它的身影。红桃粿,顾名思义,粿皮微红,身子上尖下圆,像仙桃,又似水滴。借助专门的粿印模具,粿的表面凸起各种吉祥图案,让它的颜值更上一层楼。家乡的人向来热情好客,于是粿馅包得很实,料很多,有米饭、花生仁、虾米、肉丁、香菇等等。炊熟后,粿皮软嫩又有弹性,轻咬一口,饭香扑鼻而来,食后令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粿品不只样子美、味道好,还有各自的用途和故事。例如,红桃粿形似仙桃,寄托了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发粿“喜笑颜开”,寓意发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如,端午食栀粿能够清热祛疫助消化,清明吃朴籽粿能消痰下气。再如,“无可奈何舂甜粿”这句俗语中提到的甜粿。从前潮人迫于生计,出于无奈,背井离乡只身下南洋。临行前,必会带上家人所炊的一笼甜粿,因为它糖分高,不易变质。如今,我们依然会做甜粿,切成薄片,裹上鸡蛋进行油煎,甜而不腻还不粘牙,配一壶醇香的工夫茶,实在是棒极!
学生笔下的潮汕,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画面,是生动的故事,是深沉的情感。每一篇文章都是对潮汕风情的立体展现和对家乡故事的深情讲述。
家长们对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感到欣喜,他们纷纷给予积极的反馈。一位家长说:“孩子现在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会主动给我们分享他写的诗歌,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另一位家长表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写作能力,还让他们更加热爱家乡,真是一举两得。”
三、结语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唤醒学生乡土情怀的重任。以诗词为舟,让学生在潮汕的碧波中遨游,他们不仅学会了驾驭文字的技巧,更在心底种下了对家乡的深情。
从凝练的词句到流畅的文章,孩子们的文字从拘谨走向自如,家乡的影像在他们的笔下渐渐饱满、鲜活。记叙文不再只是任务,也成为一种倾诉,一种对家乡深深的爱与理解的表达。家长们的反馈如同和煦的风,肯定了这次教育探索的价值,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写作,更学会了爱与被爱。
教育是一场诗意的播种,我愿做那执锄的农人,以诗化的教育为壤,以家乡情感为种,让每一颗心灵都能开出独特的花朵。
(作者单位:广东汕头市杜鹃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