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以阳光(SUN)志愿服务理念为引领,创建实践基地网络,盘活劳动实践资源。学生将在志愿服务劳动中利用所学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并通过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初步认识社会,树立服务理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体悟劳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凝练志愿服务理念,建设志愿服务劳动课程
学校根据《劳动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七彩阳光,多彩生命”办学理念,把校情、学情、社区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阳光(SUN)志愿服务理念,以服务性劳动中的公益劳动与志愿活动为主要内容(S),培养学生无私相助、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U),在每一个年段常态化地开展公益志愿劳动(N)。整体规划各年级劳动教育,建立场馆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1.三级进阶,分层培养劳动素养
为了突出劳动实践教育,开设了三级进阶式的劳动实践课程群,以适应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低年段侧重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中年段侧重实用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的培训学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初步具有以自己的劳动服务学校的信心与能力;高年段侧重学生关注他人需要与服务他人的能力,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甘于奉献的精神。
一级七彩志愿服务建构“服务身边”课程:面对低年段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人。
二级多彩志愿服务建构“服务校园”课程: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可以服务校园,关注校园内的生活,树立校园责任感,主动为校园内的卫生、环境整洁负责,学会关爱学弟学妹。
三级出彩志愿服务建构“服务社区”课程: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习关爱他人,为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真正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体悟,在体悟中锻炼技能,从而感受到服务他人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将口号式的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言行之中。
二、项目引领,积极打造服务共同体
为了有效落实志愿服务,我们编写了《SUN志愿服务劳动指导手册》和教学用书,应用于一至六年级,每两周专门开设一节志愿服务劳动课。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基本礼仪和服务技能等。学校以项目为引领,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共同体。上学期我校已经与新城社区、东莞市民服务中心、东莞市图书馆联合开展了14期的校外志愿服务活动。以图书志愿服务项目为例,递进式开展志愿服务劳动课程:三、四年级学生通过管理班级微书馆、学校图书柜,来提高图书管理能力,提升志愿服务意识;五、六年级学生通过走出校园、走进东莞图书馆协助进行图书管理工作,包括阅读指导服务、文明维序、图书整架等工作,进一步将自己在校园的所学知识通过实践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在服务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估和反思,让他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
三、创建实践基地网络,盘活服务劳动实践资源
以学校为中心,巧借中心小学周边独特的东莞市文化、科技、教育和商业等优质资源,打造“七星伴月”的学校、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劳动新样态。
1.统筹学校资源,建设志愿基地网络
实践基地建设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座落在东莞市中心城区,处于东莞市行政办事中心旁边,背靠汇一城、面向市图书馆和市民中心、左依东莞市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右拥展览馆和玉兰大剧院,这为我校提供了独特丰富的劳动实践资源。积极整合配套资源,借助地理优势,统筹周边丰富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地盘活周边资源,以最少的投入来实现多样化的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创建,为学生提供进行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创设条件。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增强志愿服务基地功能,设计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2.做好基地后勤,完善志愿服务配套
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更注重地理位置、设施配备、人员组织、活动策划和安全保障等配套完善,旨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因此,在设计志愿服务过程中,坚持志愿服务体验的真实性、实践性和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并且与基地合作方保持沟通,深入挖掘基地项目潜能,推陈出新,创设新的志愿服务环境。参与合作协议场馆基地还提供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协助,负责实践基地的管理和活动的组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细化志愿服务项目,增进多元服务效能
对于学生来说,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还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志愿服务需求,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1.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多样化,让学生自主选择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志愿服务需求,建立多样化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制定明确的申请流程,发布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和兴趣爱好,制定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比如环保、社区服务、文化交流等,并在公众号上发布相关信息,以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持续关注志愿者的表现和工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在志愿服务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实施“i志愿”平台管理,让志愿服务名正言顺
为了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适时引入广东省“i志愿”平台管理,仿照社会服务工作者的登记制度,建立校园社区服务工作站志愿登记服务章程。结合周边的实践基地需求,借助广东省“i志愿”平台,在节假日定期发布活动内容和记录志愿服务时长,对志愿服务表现优秀的学生定期宣传与表彰。广东省“i志愿”平台的加入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习全省各条战线志愿服务的做法和经验,加强活动交流,获得志愿者集体的家庭归属感和温暖感,激发学生持久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情,鼓励学生随着个人的成长,不断升级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终身志愿服务的习惯与美德。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