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阅读在语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甚至有这种说法:“得阅读者得语文。”但是就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历,发现很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甚至对试卷中的课外阅读题都望而生畏,要么舍弃不做,要么乱做,阅读理解能力令人担忧。基于此,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精讲多读,课内外同时进行”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精讲多读”解析
“精讲多读”中的“精讲”是指教师在阅读授课时要对教材的主要知识点把握得当,取其精华,设计教学时简化有效,尽量减少课内授课的时间。“多读”则是建立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时间能够对相关的课外书籍进行阅读。
二、教学模式分析
(一)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读”
首先,教师要做好榜样,开好头。学生在阅读教师所推荐的书籍前,可能会咨询一些与书籍相关的内容,或者在阅读后会直接与教师交流其感受与想法。要是教师本身不了解,如何与学生探讨、交流?
其次,因为课堂上要尽量挤出时间来进行阅读的拓展延伸,所以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重点拿捏得当,尽量减少旁支细叶,与本课主题、情感、写法等不相关的知识要大胆舍弃。
(二)方法介绍,引导学生“读”
面对五花八门的书籍,学生往往无从下手,这也给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了无形的障碍。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为学生介绍方法。
1.选择阅读书籍
教师要根据课堂文本的特点,为学生选择一系列相关的课外书籍。例如:《晏子使楚》一课,对话不仅展现晏子的幽默感,更是把晏子的聪明才智表现得淋漓尽致。领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对其角色的语言进行分析。
授完本课内容后接着进行随堂学以致用,如展示歌德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歌德在花园内一条狭小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个与他“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反对者,反对者傲慢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而我却恰恰相反。”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让学生分析歌德的言下之意是什么。经过这一练习,学生也会被人物的幽默语言所吸引。这时,教师就可顺势把类似片段及阅读书目,如《周恩来外交风云》《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推荐给学生,再次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提速阅读方法
我们在讲学时,任何一堂课都有新的要点,而堂上时间又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在授完一篇课文时,如何让学生阅读多个片段、甚至多篇文章呢?
(1)学会提速阅读,即大略浏览文章内容。比如上完《将相和》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廉颇这个人物,我就在课堂上引申出有关廉颇的一个小故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围绕廉颇的“老”与“吃饭”的关系,这样就为学生的迅速阅读开辟了一条思路,学生就能更快地了解到文章的大概内容。
(2)通过抓住人物所发生的事情、文段的中心句、段落的关键词等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还是以《将相和》为例,这篇文章虽然很长,但是在文中都有对每个小故事进行总结的段落。只要抓住了这个段落,就能很快地概括出故事的内容。
(3)阅读的速度跟读书的数量有一定的关系。书读得多,浏览的速度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只要我们用心引导学生阅读,相信他们很快就能在书海中游得更快。
(三)活动展示,强化学生“读”
经过课外阅读,学生或多或少有一定收获,因此笔者特意设计了一款简单的读书卡,包括所阅读的书名、内容、好词、好句,以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在阅读后按要求并完成,在每个星期五统一收齐。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评价,这样不仅让学生有意识地完成教师交代的作业,更使他们在无意识中逐渐形成读后要做记录的习惯。当然也可以开展读书汇报课,但汇报课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效果更佳。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晨读课、队会课、阅读课等开展有关阅读名著的知识讲座,开展小组表演剧本等。这样既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也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本色表现出来,最终在激励中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