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潮汕人民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为本地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近在眼前的优质素材和丰富资源。在充分发掘潮汕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其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并体现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显性隐性的各个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关键词:潮汕历史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外文化交流史
潮汕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广东省的最东端,潮汕人民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借史“思政”,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拟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以下简称“《交流史》”)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把潮汕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本地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究。
一、充分发掘潮汕历史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并参考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潮汕历史文化中最具育人价值的思政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勇于冒险的开拓创新精神。潮汕地区背山面海,海上活动很早就成为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明代中叶后,本地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人口不得不外迁以求生存,出海谋生成为他们最为便捷的选择。但海洋凶险莫测,潮人在与稽天巨浸的长期搏斗中,炼就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正是因为有这种品格,他们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造就了历经五百年而不衰的潮州商帮。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下,创新是我国能否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1]因此,我们要大力发扬潮人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贡献精神力量。
2.心系“唐山”的家国情怀。“唐山”是唐代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故乡的代称,既指桑梓家园,又指整个中国。[2]明清以来,大批潮人因各种原因迁居海外。他们虽身居海外,却心系“唐山”。他们源源不断寄回侨批,用于赡养家人,帮扶亲友;把在海外出生的子女送回国内接受教育,或让他们到老人身边尽孝;回乡投资办实业,推动民族工商业发展;为家乡的公益慈善事业捐献巨资;以各种途径和方式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不少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海外潮人热爱祖国家乡,实例众多,事迹感人,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案例。
3.同舟共济的团结互助精神。在风帆时代,潮汕出海之人随时面临危险,他们必须同舟共济,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战胜风暴,对抗海盗。“烈其天职,随时资友扶亲”,这种建立在乡谊基础之上的团队合作精神,推动了历史上潮汕地区的海外移民,加强了他们在海外的生存能力和商业竞争力。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进军的当下,潮人的团结互助精神值得大力提倡,应当发扬光大。
4.诚实守信的价值追求。诚信是儒家伦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建立更加完备的社会诚信体系。潮汕历史上的诚信故事和潮汕人民守信文化传统是进行诚信教育的最佳素材,对于培育公民诚信意识和构建诚信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5.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有学者指出,在潮人文化诸多特点中,最具深刻内涵的是“精细”二字,并认为这种文化特色的形成是源自种田如绣花的农业经济方式。[3]“精”是一种工作态度,属于精神层面,“细”是在“精”指导下的技法原则和外在物态表现,所以“精细”的精髓还在于“精”。“精”即精益求精,实为一种工匠品格。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大国工匠”位列其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力弘扬潮人的“精细”文化精神,以爱岗敬业的工匠之“心”,行绝世超伦的工匠之“艺”,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实现潮汕历史文化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
课程思政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和过程,即通过专业课教学,借助于对教学内容和案例的讲述、总结提炼、评议、适当发挥、比较、类比和升华等手法,突出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它既不同于以灌输为主的思政课教学,也不同于以往只管“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的专业课教学,而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课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行价值引导,一个过程两个目标,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起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高校所设专业众多,课程性质千差万别,要把潮汕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地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同时”和“统一”之外,还需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契合。
1.教学内容上的契合。教师一般会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要求,规划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清楚潮汕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嵌入到课程的哪些章节,并精选那些与课程内容总体要求高度契合的部分,将其纳入课程教学之中。例如《交流史》课程讲授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海上丝绸之路。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汉唐以来,潮州沿海居民一直从事海上贸易,隋唐时期已有了通往东洋和西洋的航道。[4]唐宋之后,潮州港成为中国与西洋交往的重要港口,清代前中期的樟林港和近代的汕头港更是蜚声中外。借助于这一海上通道,大批潮人移居东南亚地区,把中华文化传到海外,对外贸易也长盛不衰,潮州土产大规模外销。这些活动都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过重大影响,并催生了曾经与潮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侨批。因此,在讲授各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时,可以把上述一些相关内容穿插其中,例如宋元时期潮州港的地位、潮州窑的生产规模和潮瓷的外销特性,明清时期的潮州海商集团、红头船贸易、潮人下南洋和侨批等。
2.思政元素上的契合。专业课程设置,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学科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5],因此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就有了“专业性”和“思政性”的双重要求。为把“思政性”落到实处,必须制订易于操作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其任务之一是从庞杂的教学内容中准确萃取思政元素。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其实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重构,这种重构在总体上要有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而不是相反。因此,纳入教学的潮汕历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要与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中所要萃取的思政元素高度契合,不相契合或契合度不高的内容是不足取的。《交流史》课程所要萃取的思政元素,主要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创新精神、“工匠”品格和人文精神。潮汕历史文化的很多内容也有同样的育人价值,但受课时限制,在实际教学中只能节取那些最具地方特色的精华部分,比如说侨批。侨批引入《交流史》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首先介绍什么是侨批,用数据说明潮汕侨批的地位;其次讲述侨批的产生过程和潮商侨批业的发展概况,强调银信合一的侨批是人类通信和金融史上的创举,并举潮商突破日军封锁,开辟东兴汇路支持祖国抗战的实例;最后从家书和汇款两个方面讲解潮汕侨批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指出小小侨批饱含情感,寄托了海外潮人对父母、对亲人、对祖国故土的眷恋之情。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始终抓住开拓创新和家国情怀这两个思政点,从中萃取的思政元素完全符合《交流史》课程思政的要求,可谓浑然天成。
三、全方位开展潮汕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全育人”理念。潮汕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也应是全方位的,体现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利用网络平台等方面。
1.做好课程统筹规划。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做好课程设计,统筹安排潮汕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明确进入课程教学的内容、对接的思政元素,并注意知识的可靠性、案例素材的典型性和数量的适度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问题导向型探究和案例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感知力。鼓励学生撰写与潮汕历史文化相关的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成果可以用作课程作业,经修改后还可作为毕业论文。课程考核也要适当加入潮汕历史文化内容,无论过程性考核还是结果性考核,都要占有一定分值。
2.搭建探究式课堂教学平台。课堂是教师传播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最主要的场所,也是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践行“思政寓于课程”理念的主阵地。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和学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技巧和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多方位展示教学内容,将文献资料、考古材料和案例穿插其中。重视课堂互动,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相对熟悉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搭建探究平台是创造开放性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最为有效的方法。潮汕地区高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潮汕本地,有些还有海外关系,对潮汕文化及本地区与海外的文化交往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基于此,笔者在《交流史》“宋元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一章中设计了宋代潮瓷外销的教学案例。首先展示几张考古发现的宋代笔架山窑瓷器图片,然后以其器形与众不同为切入口,让学生探讨背后的原因,启发他们思考。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探讨,学生就明白了宋代潮瓷主要用于供给海外市场这一特点,懂得瓷器的大量出口会刺激国内生产,因而潮州笔架山成为宋代制瓷中心之一,有“百窑村”之称。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学生感受到潮人精益求精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加深了对潮汕历史文化的理解。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潮汕地区保存了大量前人留下的历史遗迹以及诸多的文物。开发和利用潮汕历史遗迹和文物资源,解锁潮汕文化精神密码,利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这一渠道,能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主要形式,一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以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的博物馆,还有如潮州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汕头侨批文物馆和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等专门性博物馆。二是开展潮汕历史文化主题调研,进行实地考察,或参与社区民俗活动。三是开展校地合作,建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可以与潮州市粤东考古中心、潮州市韩愈纪念馆、汕头侨批文物馆等单位合作,请他们的专家或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讲解,打造实践教学共同体,发挥校外场所的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4.利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教师可通过微信群、学习通等交流平台,开展潮汕历史文化专题讨论,计入学生课程学习过程考核。重视学习通课程网站建设,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不时上传一些与潮汕历史文化相关的视频、论文和电子书,发布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供学生线上学习。近些年来,中央和广东地方电视台拍摄了大量潮汕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如《跨越山海的家书》《粤商·弄潮红头船》《潮糖之路》和《潮人善行》等,教师可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的需要,从中筛选一些视频上传课程网站。
结语
潮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事例鲜活,为本地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近在眼前的优质素材和丰富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进行科学的课程规划,实现潮汕历史文化资源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并体现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显性与隐性的各个方面,同时注意所选内容的真实性和价值引导的合理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到课程思政的最佳效果。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得到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和积极价值观的孕育,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海春.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重维度[N].南方日报理论周刊,2024-3-11.
[2]李华文.“唐山”与近代南洋华侨的家国情怀[J].南京社会科学,2022(4):153.
[3]陈平原,林伦伦,黄挺.潮汕文化三人谈[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86.
[4]林济.潮商史略[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37-38.
[5]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
【注:本文系2022年度韩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思政资源发掘与路径探索”(E22096)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