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造成技工院校语文课程“边缘化”困境的原因是多元的,在认清这一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也需要多维度改善: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根基提升技校语文课程地位,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为核心重塑技校语文课程价值,以回归语文教学初心为目标充实技校语文课程内容。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课程;“边缘化”
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升,“技能热”达到新的高潮。随之而来的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热潮又推动技工院校紧锣密鼓地制定工学一体化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研究教学方法、建设教学场地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融合统一[1]。在社会热度与改革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技工院校的公共课改革显得有些“落伍”。其中理应作为重点基础课的语文课程更是远离主流,趋近边缘。从技校学生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审美情趣与鉴赏水平来看,当下技校语文课程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在这种应然与实然错位的情况下,“边缘化”只是表征,只有深入探析表征背后的原因,才有可能找出技校语文课程边缘困境的突围之策。
一、概念界定
(一)边缘化
本研究中所提边缘化是指语文课程从一种应当处于中心、重要的位置,实际却向非中心、非重要的方向发展的不良态势,这种发展包含与其他课程之间关系不明朗、联系不紧密的被动状态。
(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技工院校语文课程“边缘化”困境解析
(一)“重技轻文”的课程地位落差
《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2022年)》规定语文与思想政治、历史、劳动教育等9门课为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程,总学时依据教学层次不同分别不得低于900、1300、600,其中初中起点中级班语文必修学时144、选择性必修学时54,初中起点高级班语文必修学时180、选择性必修学时54、选修学时18,高中起点高级班语文必修学时36、选择性必修学时36、选修学时18-36。以初中起点高级班为例,落实到日常教学中,每周仅需安排2学时语文课即可满足要求,这与任一门专业课的学时体量相比都有悬殊差距。学时数量是直观但不唯一体现技校“重技轻文”现象的依据。综合来看,技校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制、课程资源的开发、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要求及标准都远不及专业课程,且目前并无迎头赶上的趋势。
(二)功利性学习理念的持续影响
技校生源来自普通中学,在开启技校学业之前已经历至少9年的应试型教育,被动养成了较为功利性的学习理念。这种理念对技校语文课程的开展而言有较为持续和深远的负面影响:其一,功利性学习理念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考核与评价等内容来看,脱离应试枷锁的技校语文课程应该呈现一种轻松愉悦、循序渐进的学习氛围,然而现实却是学生很自然地沿用了旧有观念:“不用考试的可以少学或者不学”。这种以是否考试来衡量科目重要性的功利性学习理念对技校学生语文学习态度影响深远,扭转不易。其二,功利性学习理念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2]。在功利性学习理念中,语文是一门成绩区分度不高、短期效益较低的基础课程,而技校学生学习功底也并不扎实,这二者使得学生对待语文课程只有“三分钟热度”,一旦无法预见变化,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学习兴趣会降低甚至消失,难以重拾。
(三)短视频文化的强劲抨击
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多重条件限制,使得短视频以一种非常霸道且迅猛的态势成为人们分享和交流信息的主流方式。这种快餐式、缩略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对技校语文课程也构成不小威胁。比如以“5分钟读懂一篇文章”“3分钟看完一部经典”为标题的短视频层出不穷,目的在于吸引流量而非传授知识。但是青年学生很容易受误导,认为极短时间能学会的知识点不用再花时间去推敲、琢磨、思考,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功底差但是心浮气躁、没有耐心等状态,这有悖于语文课程的基础特性。而短视频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也导致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其中不乏低俗、恶趣味内容,这类视频的集中“轰炸”使得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降低,这有悖于技校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和人文特性。
三、技工院校语文课程“边缘化”应对之策
(一)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根基提升技校语文课程地位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语文课程地位实在不容小觑,它既是文化传播的基石、又是文化参与和改造的不竭动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了明确指引,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尤其是“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在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进程中,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养不能避开语言文字的运用,技校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语文课程作为重要基础课并未被纳入综合考量或者关联性考量范畴。多方面情况体现出,呼吁以坚定文化自信为根基来提升技校语文课程地位是一种可预见的、持久的,或能对技校语文课程去“边缘化”产生较大作用的一种对策。
(二)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为核心重塑技校语文课程价值
追溯语文课程千百年来的变革,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尤其对于技工院校而言,“使用工具”是必备技能,难免习惯性地将语文课程当作专业课程学习的一个工具。但是实际上,语言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可以利用技术科学的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3]。随着时代的发展,把语文教育仅仅看作维持物质生活的一种技能,或是仅作为一种辅助,已然不可避免地显现出局限性来[4]。而面对新时期培养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也对技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需求更为关注。
需要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或是人文性生成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不能片面进行评判。而顺应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要求,技校语文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逻辑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这其中既包括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工具性,也包括提升审美境界、在学习和工作中拓宽产业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人文性。由此可见,技校语文教育不仅是一种基础教育,也是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统一才是重塑技校语文课程价值的核心,才能发挥出语文课程的应然功效。
(三)以回归语文教学初心为目标充实技校语文课程内容
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性趣味会让人有美的体验、美的享受,而语文丰厚的人文内涵和较强的实践质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
除了前面所提技工院校的非应试语文教学应具备的学习氛围之外,这种非应试还应当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呈现“海纳百川”之势,“去粗取精”之妙。中华文化向来虚怀若谷、博采众长,这是值得语文课程借鉴的,也是回归语文教学初心,提升“语文审美”、扩充发展学科特色的必经之路。
尽管近年来技工院校对于语文课程的地位及定位存在一些模糊认知,使得该课程趋近边缘化。但是随着“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热议、技能型社会的建设热潮,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素养都开始受到更多重视。以此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与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语文课程的“边缘化”现象逐渐引起学科老师、技工院校的重视。通过不断地分析困境成因,提出科学、可实施的建议,能够帮助技校语文课程去“边缘化”,更有助于探明技校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探清课程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蒋玉敏.高中语文学习边缘化的困境与突围[D].湖南师范大学,2021.
[3]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叶楠.浅谈职业教育中语文学科的“丢失”[J].中国培训,2018(03):61-62.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