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干预策略

2024-07-25 00:00:00陈敬远李红英
师道·教研 2024年7期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家长

一、心理测评,及时发现,特别关注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全体学生做一次心理测评,目的就是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并积极干预。就本校而言,共有50个行政班,2937名学生,每次全员心理测评中,都有500名左右学生显示预警,每个班平均10人左右,占到学生总数的20%。因此心理老师、班主任和相关老师要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恰当使用心理测评结果,排查出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建档立卡,进行跟踪。对于建档跟踪的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及时的帮助。同时,要注意多次测评结果的纵向关联,如果一个学生在几次的测评中都出现预警信号,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并将该情况及时告知家长,甚至让家长带学生到专业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测评,必要情况下尽早干预和治疗。

二、家校沟通,思想重视,原因分析

每当我们发现学生心理异常之后,都会约见家长并及时将情况向其反馈,一方面是想引起家长对学生情况的关注与重视,另一方面更是想从家长处了解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在这个环节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部分家长不重视,感觉老师危言耸听或者感觉学生在“作”。2023年2月发生的杭州初三女生因抑郁而产生自杀倾向,父母擅自将孩子抗抑郁药物更换为维生素事件即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对于这部分家长一定要面谈,并且把有可能出现的情况跟家长讲明白、说清楚,可以举一些真实的例子或者是新闻,让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措施。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学生心理发生异常的原因更可能是多元的,时间跨度较长,或在家庭,或在学校,家长和老师要信息共享,共同寻找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

三、引导专业治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治疗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专业医生的干预才有助于走出困境。这里家长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家长寄希望于老师和家长自己,感觉只要老师和家长多关心一下,学生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固然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爱护有助于解决问题,走出困境,但仅靠关心和爱护远远不够。老师,之所以看上去好像懂得多一点,更多是因为遇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学生,大概知道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又都有不同的情况。即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病情发展阶段,也要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包括不同的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等。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老师的专业范畴。即便是心理老师,也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医生。至于家长,大部分更没有解决这方面问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其二,家长自己不相信医生或无法劝说小孩相信医生并坚持治疗。心理疾病的医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的谈话或者短期的药物治疗就能解决。这本身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相信医生并且配合医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治疗。

四、帮助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化解心理危机

相当大部分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和家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原生家庭变异,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学生一般更加敏感;父母某一方比较强势,会导致小孩长期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部分二胎或三胎家庭,父母对大宝关注减少,耐心缺失,大宝感觉自己被“忽视”等。针对这些问题,部分父母不感觉这是一个问题,就更谈不上去努力解决了。对于这部分家长,要引起家长的思想上的重视。而有些家长虽然也知道了问题所在,但是却不知道怎么解决。对于这部分家长,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比如传授一些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介绍一些关于亲子关系的专家或书籍等。

五、引导学生正视问题,建立自信

学生自己才是走出心理困局的关键。在学生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包括药物的副作用、周围人的眼光、疾病引起的思维方式变化等都有可能引起学生的病情恶化。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正视问题,直面问题,不回避问题。大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同学都存在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特点,性格的转变要相对困难,但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坚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重回阳光。同时,学生不敢正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手机的沉迷。目前手机问题已然成为影响中国青少年成长的最大问题之一,而对于心理异常同学而言,他们对手机的痴迷程度要比普通学生更为严重。只有直面自身疾病和学习生活的问题,理性使用手机,坚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学生才有可能在这个痛苦的治疗过程中坚持下来。

六、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班集体,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孤独”

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密的同学友谊无疑有利于这部分心理异常学生走出困境。同时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都有助于学生融入集体。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积极营造这样的集体氛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疾病本身的原因,学生可能会产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作交流的想法和做法。这时候老师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勉强,学生要真正地融入这个集体,还需要过自己心理那一关。这种环境的熏陶或感染,如果学生积极融入会更容易起到积极的效果,但是即使不积极融入,时间久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缓解学生的病情。

七、用爱、耐心和包容与疾病进行一场“持久战”

一旦产生心理疾病,作为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要有一种思想准备,这是一场“持久战”。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对学生有足够的爱、耐心和包容。单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给学生更加灵活的时间安排,比如早上考勤时间可以更宽裕一点,作业可以更加灵活,可以晚自修提前回家甚至不上晚自修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就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老师的爱心。

【注:本文系2023年鹤山市德育课题“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学生问题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ykt2023 0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班主任心理家长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0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夸夸我的班主任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班主任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44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