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成功申报第三批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学前教育)教研基地项目,项目围绕“基于自主游戏的山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研究主题,以幼儿园自主游戏实践为抓手,寻求提升幼儿园教师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能力的实践路径和方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完善和创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项目选取了村级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及县城幼儿园作为基地园,从不同层面选取教师代表组建研究团队,为推动粤北地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探索出一条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道路,为我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基地着力从全市层面构建“一核两翼三步四维五能”的教研模式,真正贴近教师的教研需求,激发教师成长内生动力,教师队伍焕发出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
“一核”:以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两翼”:以创新两种方式为旨向,即创新教研工作机制和方式,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方式;“三步”:分三步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即通过学会放手和后退,改变游戏观;学会观察和理解,改变教育观;探索回溯和生成,改变课程观;“四维”:通过构建四维教研联动,市级教研基地—县(市、区)教研模式—基地幼儿园教研中心组—辐射园教研学习组,旨向建立和完善从市级到县(市、区)级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机制;“五能”:即实现基地建设五个基本功能(研究、服务、指导、培训、引领)。
一、围绕一个核心,创新两种方式
项目旨在以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帮助教师重新认识和发现儿童,寻求提升教师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能力的实践路径和方法,构建基于幼儿生活和游戏生成的高质量课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完善和创新。
(一)创新教研工作机制和方式,提出“四个机制”的建设方向。在建立教研协作机制方面,从纵向上进一步明确市、县(市、区)教研主要工作职责(市级统筹、以县为主),从横向上打通县域之间的界限,建立教研帮扶关系,建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助教研工作新格局。在建立教研常态化机制方面,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创造力,确保教研工作常态化开展。每学期初制定并公布本学期市级教研工作主题规划、活动实施等具体安排,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详细本区域的个性化教研活动,并召开教研工作会议,各县区交流教研活动安排,为县区之间搭起互动互访的教研平台。在建立入园视导机制方面,将开展入园视导工作作为落实教研工作的重要抓手,以半日活动观察为重点,进一步规范视导的内容、方式等,务求视之有点、导之有效,教研视导工作已覆盖10个县(市、区)。在建立教研帮扶机制方面,明确省市一级幼儿园结对帮扶、基地园辐射园对口帮扶等工作机制,积极发挥以点带面作用。
(二)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方式。一是需求导向,带着需求开展学习。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培训要求应该依据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为此,我们开展了对教师问卷及访谈调查工作,通过问卷及访谈园长、教师1200多人次,对多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提炼,聚焦真问题、启发真思考、开展真教研。
二是研训一体,带着思考开展研修。教研与培训紧密结合,纵向挖掘深度,按教师需求,精准开展主题系列教研活动;横向开拓宽度,前往省内外分类分层组织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均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特制,分类推进教师专业提档,如组织了全市园长、骨干教师培训、保育员培训、县区教师全员轮训等。
三是科研助力,带着问题开展研究。教研不断发展为科研提供了基础,科研需求不断增加,教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市级课题申报呈现逐年增长势头,同时组织开展市级课题专题研讨暨培训活动,助力教师在科研中成长。近三年,我市有9所幼儿园先后成为省教育厅学前教育研究项目实验园,始兴县成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县、南雄成为广东省学前教育改革实验区,仁化、浈江成为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等;教师论文荣获省级奖励人数从164人升至634人,教师撰写论文水平不断提升。
二、聚焦关键问题,实践四维联动
学科教研基地是一个区域聚合体,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相连、相济、共生,成员幼儿园之间互通、互助、共进,区域内的教育要素具有了整体联动性。为此,借助省级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的契机,通过调研、访谈和分析,梳理共性的三个关键问题,重新构建教研网络体系,探索建立“融合整统、合作共生、多元互补、整体联动”的四维联动的教研网络体系。
(一)建章立制,促进区域教研共生发展。基地研制《韶关市省级学前教育教研基地管理制度》《关于公布韶关市学前教育省教研基地幼儿园成立教研共同体及教研基地成员定向指导青年教师名单的通知》以及一系列工作配套资料表格等,负责顶层设计、协调指导教研工作的建设和运行;基地县(区)探索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研转型,基地园与辐射园之间形成教研共同体,基地成员与培养成员之间带动引领共成长,实践四维联动教研体系,旨在推动从“拼盘式教研”走向融合共生。
(二)同频共振,县区教研机制新样态百花齐放。探索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研机制新样态是基地项目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各县(区)在多年探索基础上,梳理、构建符合本区域实际、独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县域教研共同体范式。县区教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加强县域内各园、各片区、城乡之间的深度教研交流与合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各幼儿园协同发展,发挥教研的整体优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探索出多种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教研模式。
(三)聚焦真问题,激发教研内动力。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真正关注教师的专业困惑及瓶颈,聚焦三个关键问题,分步推动三个转变。一是学会放手和后退,改变游戏观。旨在解决教师角色不清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帮助教师重新审视游戏的价值。依托“时间、环境、材料”三个保证来实现“重新审视游戏的价值、改变游戏观”。二是学会观察和理解,改变教育观。旨在解决教师从“看见”到“看懂”的专业瓶颈,强化教师的儿童发展意识。对照各领域目标和典型行为,以案例式教研活动为契机,组织有效的学习与研讨,切实提高专业引领能力与园本教研水平。三是探索回溯和生成,改变课程观。旨在解决教师离开大一统教材就缺乏教学自信的问题,用研究的视角探寻游戏的真谛,站在孩子的视角看游戏的内容与进程,将课程有目标、有目的地隐含在游戏与生活活动中,把“理解儿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在“真游戏”中捕捉教学契机,让游戏与学习向更深处蔓延。
基于此,基地组织开展了“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提升教师观察解读能力策略”观摩研讨、“本土资源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等17场全市专题教研活动,线上线下参与教师超过5000人次;基地园与辐射园之间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观摩活动及教研活动19场,参与教师超过1600人次。在共研共进的路上,我们欣喜地看见教师的成长,看见教师眼里的光芒和职业获得感的增强。
三、实现五个基本功能,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研究是指导与服务的基础,通过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导各地各园参与课程改革,才能做好与改革相适应的培训,才能更好地为教师提供帮助与服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建设一支专业素养好、有幸福感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2023年,我市有17个作品获广东省幼儿园自制玩教具评选活动奖项(其中一等奖8个);23个作品获首届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案例和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征集遴选活动优秀案例及入围案例,《快乐丹梯》入选广东省幼儿园优秀自主游戏活动案例集;有4个课题获2023年韶关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基地成员指导教师获地市级以上奖励达170多人次,2位基地幼儿园的青年教师获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学前教育决赛一、二等奖,实现新的突破。
省级学科教研基地的创新建设在于探索形成一种融合共生、整体联动的综合型教研方式,充分发挥教研基地在全省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和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为教研向全面育人转变提供新的参考方向和实践路径。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