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屋村:步蟾坊前话今古

2024-07-22 00:00:00
农村百事通 2024年7期

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韵幽幽;虫鸣鸟叫,欢声笑语,幸福满满……在炎炎夏日,笔者走进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探寻千年古村的旧貌新颜。

于都县是江西最早建县的18个县之一,被称为“六县之母”,因北有雩山而取名雩都,后改现名。岭背镇位于县城之北,以圩之后山形似虎背而得名。

谢屋村为东晋名将谢安后人避乱至此定居形成,是一个以谢姓族人聚居的自然村落,有900多年的历史,谢氏宗祠上至今仍挂着写有“东山世家”的横匾,中举的谢宁(字步蟾)便是谢安的第五十四代子孙,而今谢姓族人更是扩散到了岭背镇的禾溪、水头、上营等村,达万人之众。谢屋村依山傍水,风光独特,古建筑甚多,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我们村有座明代所建的牌坊叫步蟾坊,至今已有500多年了……”说起村子的历史,年近八旬的老教师谢跃辉满是自豪。牌坊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村民喜欢向外来人介绍的地方。这座为旌表族人谢宁中举而建、当年知县“奉旨监立”的牌坊,是目前赣南地区现存年代最久的一处全木质结构建筑,在南方地区极其少见,在全国都可谓弥足珍贵。

步蟾坊为歇山顶,四柱三间四楼重檐式全木质结构,由四根立柱、八根戗柱支撑梁架,梁架为穿斗、抬梁相结合,顶楼正脊中饰“一瓶插三戟”,寓意“平安”和连升三级,檐下正中悬挂刻有“恩荣”二字的圣旨牌,明楼檐下正中置刻有“步蟾坊”三字的横匾,匾两侧附有题记和“正统六年冬月吉旦”的落款。

“虽建于明代,整个风格却相当华丽,更多地保留了宋元风格,远远望去,那种展翅欲飞、翩翩起舞的姿态颇有唐代遗风。”说起步蟾坊,参与维修的中国科协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已故古建筑专家赖德劭曾专门推介,更被专家视为研究宋代法式建筑过渡到明清官式建筑之间的重要实例。

村里还有诸多明清时期所建的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街,其中就有人们津津乐道的“九井十八厅”。“九井十八厅”是典型的“厅屋组合式”赣南客家民居,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每座天井都连着两座大厅,九井相连,厅厅相通,共有九个天井、十八个厅堂、二十三间房,集中连片,利山环水,是个符合理想环境的人居空间。据说这幢房子都是由自设砖窑烧制的,墙上每一块砖都经精心水磨,一个熟练泥工一天只能砌一层砖。虽然世事沧桑,如今风貌改观,仍然可以想象当初大屋鼎盛之际,确实气派非凡。

村中还有一栋与“九井十八厅”结构类似,但占地面积小了许多的建筑。此建筑被村民称为“小九井十八厅”,主体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后期辅造部分还有车马房等附属房。相比“九井十八厅”,其厅、井、房布局更加完善、科学,通风、采光、卫生等皆有规划,集政、经、居、教于一体,更具功用。

大夫第、福神庙、官印塘、接官亭、览秀楼、仙仁居……环顾整个村庄,建筑因地势高低错落而建,以步蟾坊为中心,周边分布的谢氏祠堂、家庙、民居等大批乡土建筑与其相映生辉,组成和谐有机的整体,使村庄更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村内大部分古建筑及传统建筑保存较好,巷道基本保留了鹅卵石和石板铺装,直到如今还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加之村中香樟、皂角等古树极多,环境清幽,古韵悠然。

谢屋村还是有名的红军村,全村被记录在册的有名有姓的烈士30多名。谢屋村也是“长征模范”谢宝金的家乡。长征路上,30多岁的谢宝金把重达68公斤的手摇发电机从于都背到了延安。

“就算是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也要把发电机背出去。”在村民和乡贤捐款30万元兴建的小广场上,村里的红色故事讲解员正绘声绘色地向游客讲述谢宝金的故事,他顽强的革命意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强自立的高贵品质,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谢屋村人。

近年来,谢屋村立足村情,深挖厚重的古韵文化,并将传统古村落与红色基因相结合,整治村容村貌,强化“五美”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把千年古村打造成集红色教育、宜居宜业、体教融合、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据于都县博物馆驻村第一书记刘通介绍,如今的谢屋村,已成为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旅游打卡的网红地。

蒙恬虽巧未为工,

天地生成样已同。

卓管不倚长颉地,

干霄直上欲书空。

夕阳西下,清风徐徐,笔者在村里鹅卵石和石板铺就的巷道上徜徉,只见旧居新房相映成趣,古树参天生机盎然,妇孺老幼其乐融融,面对天人合一、令人流连忘返的乡村美景,心中不禁默念明代成化朝内阁首辅彭时为谢屋形胜所撰的诗句,慨叹这片热土人文之盛、时代之幸……

(江西 谢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