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4-07-17 00:00:00李妍孙颖慧李学贵滕林宏刘文霞徐丽晓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摘 要:结合德州学院学生从业技能的培养、就业素质的提高、课程思政在培养师范生以及师范生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三个方面,依托线上线下混合方式,通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创新高效教学方法、全过程多层次多维度评价等途径,构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师范类专业的学科教学论和专业课的教学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329(2024)03-0104-06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教师教育类的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学骨干生物学教师.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中学培养优秀的学科教学教师,师范类学校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和探索一直在持续进行中.矍振元[1]提出构建活泼生动上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要着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王金旭等[2]提出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从课堂教学及相关的教学模式改革入手,并提出了实施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王仲民等[3]从课程学习成果的目标、需求、过程、评价、持续改进等五个视角,详细探讨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课程教学活动的启示与思考;魏曙寰[4]等分析了BOPPPS教学模型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吴成军[5]对5E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构建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牛树林[6]、张学新[7]则将对分课堂引入教学改革中;考虑到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模式创新,李逢庆[8]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ADDIE教学设计.这些学者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为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指出了可行性途径.

教育部强调要引导有关高校聚焦师范生成长成才,对师范生提出了“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大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框架明确了师范生四方面的能力.我们要立足当今时代教学实际,对接师范生培养目标,帮助学生通过教学比赛提升教学技能和学科素养,为中学输送优秀骨干教师,并且要编写适应时代的新教材,建设新的在线课程,以PDCA循环持续改进教学模式,完善多维度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实践性强、培养效果好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学生们已接触了很多不同学段、不同课程的老师,老师的授课风格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不少学生选择师范就是因为学习过程中受到了某位老师的影响,产生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理念.讲好每一节课是成为一名优秀中学老师的必要条件,但是,自2013年起山东省举办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在前八届中抽取选手无一人进入决赛(推荐选手仅一人获奖),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生物学教学技能大赛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中学对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岗位表现反馈也不是很好,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产生这些问题根本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1课程内容结构陈旧

目前,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教材资源匮乏、更新慢,课程内容结构陈旧,目前最新出版的教材为2020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编写,其中包括了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高中新课标,但教育部2022年4月颁布的初中新课标就未能有所体现,其余教材为2017年以前出版,参考课标均为2003版高中课标和2011版初中课标,内容上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这严重阻碍了中学生物学师资培养和学生就业后的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

1.2数字时代传统课程亟须创新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需要学生领会、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但实际课时量较少,不能满足需求.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构建主动、生动、互动的三动课堂是教学论老师的义务和责任,但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在线课程均为高中(2017年)和初中新课标颁布之前建成,课程内容、资料等支撑材料均远远落后.

1.3教师教学模式低质低效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先讲理论,然后学生实践练习,面对没有体会过实际教学的学生讲教学理论,学生不容易听进去.这就要求教学论教师积极思考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个教师就是一面旗帜,教学论教师尤其如此,教学论老师能对学生说“做我这样的老师,上我这样的课,你就是中学骨干教师”,课程目标才必然会达成.教学论的课堂上,成员是现在的老师和后备老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成为优秀的中学骨干教师,教学论教师的课堂表现和她的课上的效果如何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因此,教师需积极进行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将每一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打造成学生模拟授课和实际课堂授课的模板,用心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知识与技能融合,将立德树人渗透入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同时,帮助师范生德融中学生物学课堂,在每节课的每个适当环节进行思政引领.

1.4课程评价方式呆板

为有效协助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程评价方法与策略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目前国内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评价的方式,虽然引进了过程性评价和考核,但总体仍较单一,不能有力地促进教与学.OBE产出导向教育明确了教学论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从业技能的提高、从教素养的提升,新的评价模式应该能够从诊断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全过程多层次进行,并且尝试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多维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进、教学相长,形成教学论课程学习的凝聚力、向心力、上升力,全面打造课堂教学新气象.

2课程创新改革措施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全面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积极鼓励推进教学论课程的创新改革,以成果导向为理念,教学论老师进中学、进课堂,对接师范生支教、实习工作,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听取学生所在单位反馈意见,充分了解已就业学生入职中学后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革和提升,帮助学生从模拟授课到实际课堂顺利过渡.依托两条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3个阶段(课前、课上、课后)、4个平台(学习通一平三端、微信、QQ、腾讯会议)、5个支撑(持续提升的课程教师、从业技能大赛获奖学长、实习学校骨干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专业团队、校督导专家)、6元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个人作业评价、在线测试、教师评价)的23456教学策略(如图1),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创新改革,重点关注学生比赛、思政育人、从业就业,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2.1理论实践融合进行的方式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我们摒弃传统内容框架,打破教学内容后进行重构,将整个课程进行全局构思,分为课程价值与教师素养(课程导入)、教学理论与技能(课程主体)、教学研究与拓展(课程提升)三个模块:首先,增加教学论的课程学习价值和意义、教师礼仪和素养作为这门课的导入,也就是课程的第一次课进行;然后,以十项基本教学技能为总框架,学生实践先行,必备理论知识按需求纳入,将课标、学习和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育技术、备课等理论知识分布到实践中学习,每节课明确理论知识学习目标,在实践应用的同时明晰理论脉络;最后,引入教学研究,明确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时提出的教研课题,提升学生教学素养.

2.2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完成三阶段、四平台和五支撑

课前,教师将新课内容相关的学习目标文档、教学及案例视频、资料、素材、评分标准等上传线上学习通、微信、QQ平台;学生小组和支持团队线上线下合作完成任务,完成作业并将文字和技能呈现视频上传学习通,根据评分标准线上自评和组内、组间互评;教师线上给出评分并指出优点、给出提升建议和意见,选取典型案例更新上课PPT,提出针对性问题在学习通上进行线上主题讨论.课上,学生通过学习通线上扫码签到,实习学校老师线上提供实践素材并线上参与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同课异构作品后,学习通选人方式上台呈现,支持团队教师多方位线上评价,理论知识线上随堂练习进行检测.课后,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并将作品上传学习通,教师设计问卷进行学习通线上调查教学效果,改进提升.课程结束后,学习通进行线上达成度问卷调查和统计,为教学改革和改进提供支撑和依据.

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积极进行个人综合提升的教学论老师、往届从业技能获奖学长、实习学校骨干中学生物学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博士团队、学校督导组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录制短视频上传学习通平台并加入了课程师生微信群和QQ群,随时给正在上课的师范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可以协调时间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与课堂教学.依托超星学习通一平三端、微信、QQ和腾讯会议四个平台辅助,线上线下、校内校外、随时随地的各方沟通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

2.3两条主线创新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先实践,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理论并引入思政内容.小组在支持团队帮助下合作完成作品,课上老师结合作品进行知识点强化学习并将思政内容进行呈现,随堂检测,小组合作提升并再现作品;创设情境,小组无辅助合作完成同课异构作品,教师引导从知识和思政角度提升,小组呈现作品并明确技能要素和思政点,夯实理论与思政,为课后个人完成技能与思政融合作品打牢基础.

2.4六元评价全过程多层次

课程开始前配置问卷评价,了解学生学情;学习通任务线上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作业评价、在线测试、老师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占课程总成绩70%,期末理论考试占总成绩30%(如图2).获奖学长从比赛角度评价,为参赛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从思政育人角度进行评价,为思政知识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做牢做实;中学骨干教师从实际课堂教学角度进行评价,为同学们实习、就业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引领工作;学校督导组专家对教学论老师和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全方位提升综合教学层次.

3课程改革目标

3.1提升学生从业技能水平

山东省教育厅自2013年起举办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推动了师范类高校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了大量师德师风高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技能扎实的优秀教师,德州学院生物学科在前八届中推荐选手仅第五届获初中组三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生物学教学技能大赛举办以来,德州学院生物学科获得一等奖的同学平均每年仅有1名且排名靠后,成绩很不理想.为应对这种情况,德州学院开始对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进行全面教学改革,通过重构教材内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改革评价方式等,扎实学生理论知识,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以期能顺利通过比赛的检验,全面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

3.2增强学生就业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师范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对促进师范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德州学院以“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能在中学从事生物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

3.3三全育人从大学到中学课堂顺利过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为增加教学论课程对师范生的思想引领,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情怀,改革把课程思政作为着力点之一,将教师教育情怀渗透性根植于师范类学生心中,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不仅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还引导师范生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四有”好老师,并把立德树人的理念和做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种教学习惯,植入以后的教学生涯,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

3.4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各学科教学论课程虽不断改革,但均为先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后实践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现理论讲授时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基础不牢,致使实践练习时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用超星学习通一平三端教学平台,调动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教学材料,综合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BOPPPS教学模型、PBL教学模式、5E教学法、ADDIE教学模型、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历年来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致力于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实践性强、培养效果好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目前进行课前、课中、课后3阶段,数字资源方式充分引入,学长专家支持协助,充分建设德融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建成后,可以推广应用到其他学科师范生教学论课程教学中,也可以有力地支撑任何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需要对接中学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师范类专业课的课程教学.

4课程改革成效与推广应用价值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以点带面,对于全面提升师范类学生从业技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不同学科师范类教学论课程等教师教育类课程都可以直接应用本教学模式,其他专业课程也可以借鉴本教学模式,比如遗传学课程,也正在按一流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参考本教学模式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加科创活动取得了明显进步,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参加全国生命科学竞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也硕果累累.

课程改革以培养中学骨干生物学老师为己任,建设新模式下的在线课程:更新教学大纲;完善教学PPT和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库、资料库;系统配套习题库;构建合理的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学生实习、就业也受到单位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评价.改革以来,第九届从业技能大赛获奖2项:初中组一等奖1项;高中组三等奖1项;第十届从业技能大赛获奖5项,本届抽取选手6人中4人通过预赛进入决赛,其中3人获奖:初中组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高中组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第十一届从业技能大赛获奖4项,本届抽取选手6人中3人通过预赛进入决赛,其中2人获奖:初中组二等奖3项;高中组二等奖1项.

5结语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培养中学骨干生物学老师为己任,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德融课堂、进行多元评价,学生参赛成绩明显提高;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论课程和学生设计的中学生物学课程均做到了德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实习就业岗位评价优秀.同时建设了新模式下的在线课程:更新了教学大纲;完善了教学PPT和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库、资料库;系统了配套习题;构建了合理的新的教学评价方式.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改革与时俱进,以PDCA循环持续改进,我们将在改革的基础上形成重构教学内容并系统融入课程思政点的新教材,更好地将往届优秀学长、中学优秀生物学骨干教师、专业思政课博士教师、校督导组专家、同类院校教学论优秀教师等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融入的模式.并将形成的教学模式进行介绍和推广,以期为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学科教学论和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矍振元.着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1-5.

[2]王金旭,朱正伟,李茂国.成果导向:从认证理念到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7(6):77-82.

[3]王仲民,乔华英,马永青.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山东高等教育,2019,7(6):79-84,2.

[4]魏曙寰,耿俊豹,刘晓威.BOPPPS教学模型的内涵及运用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98-199.

[5]吴成军,张敏.美国生物学“5E”教学模式的内涵、实例及其本质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10,30(6):108-112.

[6]牛树林.对分课堂在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新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78-79.

[7]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8]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9):18-24.

[责任编辑:刘红霞]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odel of Secondary School Biology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Dezhou University

LI Yan,SUN Yinghui,LI Xuegui,TENG Linhong,LIU Wenxia,XU Lixiao

(Dezhou University,Dezhou,Shandong,253023,China)

Abstract:

Combin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 the improvement of employability,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 trainees into teaching practice, this study, based on Dezhou College, relies on a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including online and offline methods. By restructur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fully util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ng effici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a replicable and scalable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constructed. This model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outcomes and holds reference value for pedagogic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Key words:

Course on biology pedagogy;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odel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体育教学(2022年4期)2022-05-05 21:26:58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48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3:04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0:36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9:03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0:38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16:19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