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学校体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进行讨论分析,从,对两者的关联性和本质属性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指出学校体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可行性和客观性。并对,提出两者教育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进行详细分析。由此,从努力围绕教育目标主线、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强化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积极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等方面,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实施路径,为学校体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提供发展方向。
关键词:学校体育;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育教学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学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教育是符合建立全员、全过程和全程、全方位的宗旨,它育人体制机制,既可以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也可以满足于学生群体的需要。此外,其体育课程特有的学科属性、教学形式、育人价值、育人方向和氛围营造,都十分丰富,都能充分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成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1 学校体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学校体育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教育者通过某种手段、某种形式向受教育者传授符合我们国家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等。在这个过程中,将主客体联系起来,运用是通过手段和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的内容和信息。学校体育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也都属于都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两者二者关系紧密、相互作用,都旨在教育人、培养人,关系紧密,作用相互。学校体育,主要指身体运动,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体育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及运动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具有价值导向、锻炼意志、培养品质、团结合作等作用,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导向、提高道德水平、提升文化素养都具有一致性。
1.1 基于哲学观中两者的关联性分析
从学科相关性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已经单独独立,而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具体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更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在其中其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对于体育学科,马克思理论没有给出准确地解释,但是在对于“体育”,即体操学校军事体操所传授时,讲到“教学体操系”,指出“身体运动的教学的体育,是以体力与智力的相结合”。而在1917年,为核心的劳动者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身体方面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手段。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到的体育之效、体育之意、体育之目的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关系都,强调了体育在人去全面发展过程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总而言之由此可见,学校体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
1.2 在学校体育本质的属性中两者关联性分析
(1)学校体育的育人性
学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性不言而喻,其目的主要通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来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体育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具有采用理论教学和身体练习相结合的模式,其带来的效果也是与其它教学不一样的,不仅能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还对人学生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提升作用,并且还能在其过程中去能够塑造人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念,这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谋而合。学校体育中,无论是体育锻炼中对身体机能的开发、体育运动技能学习中持之以恒精神的锻炼、,还是竞技对抗中对拼搏向上和团结协作的体会感悟以及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体现了学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性体现。
(2)学校体育的群体性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而在体育运动中,几乎所有项目运动都有群体性项目,这也是他体育本身的特性。在学校体育中,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学校体育活动,都是以集体、群体的形式进行和出现或呈现。按照参与形式的不同,群体性表现在为教师和学生,参与者和组织者,教练员、裁判员、与比赛选手与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在;集体性表现为运动员集体参与时,也在为,以及参与的是集体运动的运动。学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很大的重合性,两者二者都是通过教育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不过,的。只是方式有所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是面对学生群体,进行教育宣传、引导鼓励、树立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理想信念等教育。总之,学校体育能在主体完成的教学目标过程中,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紧紧结合,相互交叉,互相补短相互穿插,互补短长,这也是体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重要原因。
(3)学校体育的规则性
丹溪草在《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中提到,规则是人类遵循适者生存法则演化变迁的结果,亦是是对应于社会动物而言,为协调个体、自然、社会之间,对内或对外的各类关系,以维护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基本约定[3]。体育规则是各个体育项目根据自身特性而设定的游戏规则,是人们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决定体育参与主体行为的一种规范性文化现象,它包含着顺应社会文明化进程要求的价值标准。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为按照一定的制度、公平公正的进行开展比赛,并在学校体育比赛过程活动按照一定的制度,对参与者进行约束,旨在更好地促进体育项目的发展。学校体育的规则性的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如日常强调的纪律、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社会法制、法律法规等,无不体现着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学校体育的开展与参与,不断不仅能提高了对学生的规则的意识,还能增强学生对纪律、法规、准则的认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学校体育的竞争性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竞争性,虽运动方式存在差别,但竞技却无法改变,有竞技体育运动的地方就有竞争,只能说是只是竞技方式存在差别。而学校体育虽倾向侧重于教学,但无论是在课内、课外都充斥着竞争,如:教学比赛、运动训练、体育锻炼、竞技比赛等。体育竞争性包括自我的超越和与对手的竞争。自我的内涵超越是指通过体育锻炼,不断强化机体能力,并通过竞争、竞技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能力,不断突破自己,不断进取强化。在此过程中学生。体育竞技可以强身健体、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强化信念,也会随之让学生迸发出越挫越勇、沉着冷静、团结互助等精神风貌,并且的力量,对学生思想作风品德和意识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启迪和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从竞争中引导体育竞技不仅是促进学生自我引导和学习的过程,不仅也达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也紧紧地把将教书和育人结合了在了一起。
1.3 学校体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且能引起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和共鸣,就必须运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让学生从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成就自我。而学校体育无论是从自身特性还是在开展形式上,都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两者的教育目目的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研活动,对受教育者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最终达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局面。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身体素养和行为习惯。两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包含于学校体育的目的,造就了是一致的目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两者的教育内容具有交错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等。而学校体育能够能较好的承载和实践相关内容,如:在体育锻炼中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疾病,提升学生的解等等。可见,两者相互交错心理素质等。最后,两者的教育作用具有互补性。从学科本质来说,学校体育主要是以身体运动来进行的课程,虽然包含了很多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目的也是一致,但在理论教育、价值引领、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而思想政治教育却能很好地做到恰好在这一些,可见,一方面可以作为补充。学校体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政治工作载体是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的结合,以此这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2 学校体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作用
2.1 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思想品德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表现。学校体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充分展现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其对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有着不一样的养成作用。一般来说,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形。常规的思想品德教育大多是通过内化于心的方式对受教育者学生进行教育,而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能培养出学生的良好的作风;通过系统组织学生进行做课前准备、维护场地设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运动训练,培养出激励学生超越自我,不断进取;通过运动竞赛,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学校体育不仅将思想品德教育做成了要内化于心,内化成学生道德品质,更要外化于行,把思想品德教育外化到实处和实际。
2.2 有利于推动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新的历史时期,更深刻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根据学生工作实际,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期新时代下,面对大学生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正当其时。学校体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无论是在体育教学还是到体育运动,都能充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新时期新时代的学生对体育赛事较为关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能引起广大青年的关注,并且并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通过以体育及其相关为主线,以引导学生感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而,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提升学生们学生的集体意识、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由此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学校体育的引导主流与思想政治在教育的在教育流向,上的明显重合,。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学校体育的精神层面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贴合,且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3 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具有通过感染、同化、激励等、心理调适的等功能,规范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等,其作用巨大,意义明显。又因巨大。学校体育性质特殊且形式多样,时刻围绕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其性质特殊、形式多样紧密相连。因此,对于心理健康学校体育隐性教育来说,在学校统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除去学术过程,其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性教育”,在日常教学、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隐性因素潜移默化的对地影响着学生产生了影响。并且在体育锻炼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交际能力,等。此外,学生在运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体验感也较为清晰丰富而深刻,特别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进步感、运动极限突破的成长感、运动竞赛胜利后的收获感,都能使学生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促使学校体育成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固有阵地,成为是培养学生成长、进取、向上的催化剂。
3 学校体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实施路径
新时期新时代下,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生社交方式的转变,、思想动态也受到不同形式文化的影响,导致了思想呈现阶段性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法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需求。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应倾向性的倾向选择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的进行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时就要将学校体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3.1 努力围绕教育目标主线,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体育都属于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属于教育中的一部分,且都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主线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需要遵从高等教育的目标以及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两者具有同一目的,都是为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和学校体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都保持和传播一种正能量和主旋律,学校体育营造的氛围也正是如此,了一种积极、向上,正好说明两种教育的相同,氛围。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学校体育则倾向于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两者有较强的互补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体育共同的教育对象都是当代大学生,目的也相同,并且两者能形成互补、交叉,。学校体育可作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也可可以反作用于学校体育,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因此,要想充分发挥育人实效,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3.2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育人环境
校园体育文化是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为主要内容,以校园内的体育设施、场地和整个校园能被体育运用的各个方面为主要空间,以高校学生为主而产生的一种群体文化[4]。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客观的存在与于校园环境中,都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学校体育的开展都完全紧密联系和交融在一起,。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又紧紧紧密相关。为更好的地建设校园文化,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就良好打造理想的育人环境,我们应该应当充分挖掘并发挥社会主义特色、,紧密围绕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根据结合我国自身校园文化特点,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鉴于此,应利发挥两个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开展学校体育,增强学生身体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陶冶学生情操,以学校体育的功能潜移默化的地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以此促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教风[5]。
3.3 强化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鲜活载体
学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有着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等丰富的活动载体,除此还可延伸为体育文化节、体育健康活动周、运动会、趣味运动会、体育活动月、“体育节”体育节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不断地将强强化学校体育的建设,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鲜活载体。由此,新时代对学校体育的再加强、再改革、再发展显得格外重要。新时期,学校体育也提出新的要求,制定出、新定位,要求学校体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出学生学会的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转变学校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思想观念,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时刻以学生为发展中心,时刻将育人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通过因此,强化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4 积极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中,多学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实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6]。此后,各高校不断进行各个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各个学科中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开创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人始终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课程在思政应向着对自身育人功能教育中确实具有独特的探索和实践优势,而体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所蕴含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等精神,在正是思政教育中具有明显所追求的优势。当然,核心价值。体育的课程思政除去在并不仅限于课堂之外,之内,它在校园、在活动、在实践中,都能展现和体现体育课程思政其真正的作用和内涵。总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体育课程思政要渗入到课堂中、实践中,特别是体育课程思政又将渗入到校园活动的方方面,方方面面。体育育人方式广泛、形式全面、内容丰富、层次全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教育的合力,为培育我国新一代的接班人贡献体育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http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4-2205/15/content_5511831.htm.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
[3]丹溪草.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201.
[4]周丽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思政建设三重维度与实践路径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6):119-122.
[5]左海燕.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的教育价值探究:评《体育文化与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9(7):138.
[6]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2020-05-28/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85c0d9cc000197de000000066443b6eb.
[7]冷文丽,罗来松,史久林,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2):56-62.
[8]龚强,侯士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应用现状及其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