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究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初中体育课程中,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针对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思政的了解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对爱国主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规则意识的了解与融入程度较好。教师重视课程思政,但对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仍需加强。在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运用讲解法、讨论法、动作示范法等传统方法占比较多,而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较少。综上所述,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对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视和融入程度较高,但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较为传统。因此,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师相关培训,提升其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注重将现实问题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多采用情境教学法等创新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体育课程思政;体育;德育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同时中学阶段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尤为重要,更是其“三观”养成的重要阶段[1],因此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好各课程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体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中指出:我国青少年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同时保证学生在学校的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少于1个小时[4]。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提到[5],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让学生快乐、健康、幸福生活;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情意性课程,在课堂中发展学生情感,价值。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强调要在体育当中须进行德育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6]。因此,将体育课程中即时性和长期性的思政教育元素相互融合[7],使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从而达到“学”“思”双修的局面,要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锻炼,养成规则意识、合作精神等。
1相关概念界定
1.1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将各科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相联系,通过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将思政元素融入进课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课程思政注重在学生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既学到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9],王学俭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了阐述,提出课程思政的本质特点是“立德树人”[10]。刘淑明等[11]提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其在教学体系上反映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把成长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有机结合。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有学者对其总结,概括为“融入说”“挖掘说”“综合说”三个观点[12]。“融入”是将课程思政与课程相融合,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发挥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挖掘”是挖掘课程中思想政治元素,提炼出“爱国主义”“合作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达到课程与思政全方位育人;“综合”强调的是将两者合二为一,既强调思政融入课堂,又注重挖掘专业课本身的思政意识。
有学者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方面展开不同方向的探讨。刘荣英指出“七个聚焦七个推进”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并对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对有利于思政建设的样本[13]。张大良对“课程”“思政”“课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4]。首先,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课程的特色与之结合才能将课程思政建设好,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也有利于推动课程建设;其次,思政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也是课程教学的灵魂,在课程中要不断提炼出思政元素从而丰富课程思政资源;最后,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为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中将思政不断改进。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发展,相比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现今已转变为一种隐性的课程,课堂与思政正在同向同行。
1.2 体育课程思政
体育课程思政是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将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联并结合,充分挖掘一节体育课从课程目标的设置到整节体育课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元素灌输给学生[15]。历史上,体、智、德三育一直被视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现代化以来,董翠香、季浏等学者认为,在体育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有三种方式:第一,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在教学流程中;第二,充分了解体育教材并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得体育课程突显出其自身的价值引领;第三,在体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16]。国外在课程思政理念上研究较少,但一些国外教育家也将伦理道德融入课堂,并将德、智、体三育运用到教学生活中,以发展孩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17]。在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视也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设计,将曾经的“智、德、体”三育顺序改变为“德、智、体”,更加注重德育的地位[18]。18世纪法国的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体育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而智慧受体力支配,只有体力培养好才能更好地培养智慧[19]。因此,虽然各国对于“课程思政”名称的命名有所差异,但追究其本质都归于“德育”二字。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身体力行的课程,可以通过将思政融入体育课程,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完全的人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初一至初三学生与体育授课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相关文献作为参考。
2.2.2 问卷调查法
① 问卷发放情况
发放学生、教师问卷情况见表1。
②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邀请了10位体育教育专业的专家对问卷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其中,7位专家认为问卷是可行的,3位专家认为问卷基本可行。该问卷的可行性较高。另外,对问卷的信度进行随机抽样,使用SPSS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 Cronbach’s α系数为0.852。
2.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专家(见表3)沟通和交流,探讨开展中学体育课程思政重点和难点等问题,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3 结果分析
3.1 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3.1.1学生健康发展需要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
目前,单纯的体育运动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课程思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它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首先,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规则意识等相关内容,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文化、传统和历史,并强化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其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其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积极向上,从而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身心健康。
3.1.2 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事业一直致力于“立德树人”,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自觉参与和奉献。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家文化、传统和历史,强化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意识。其次,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当今社会,人们不仅需要拥有优秀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积极向上,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最后,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可引导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2 学生有关体育课程思政的结果分析
3.2.1 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分析
“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其本质核心是“德育”。通过调查学生对其定义上的认知和了解状况,来突显学校对于“课程思政”传播情况。图1为各年级学生中了解课程思政的人数。
图1显示,数据较为集中,多为中间的B、C、D三项。其中初一年级学生选B的比例为9.76%,选C的比例为39.2%,选D的比例为51.22;初二年纪学生选B的比例为9.09%,选C的比例为43.1%,选D的比例为38.64%,初三年级选B的比例为20%,选C的比例为30%,选D的比例为32.5%。该校学生对于“课程思政”这四字的认知理解情况较差。但从初一到初三的三年中学生对思政的程度呈逐年上升的状态,可见,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
3.2.2 体育课程思政的实际情况
体育课程思政的实际情况调查主要从爱国主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四个方面对教师在体育课程中的教学组织和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查,并设计出相关问题,每个问题设置“总是”“经常”“偶尔”“很少”“从不”五个选项,分值分别对应为5分、4分、3分、2分、1分。分值越高,该校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越好。
3.2.2.1 体育课程思政中合作精神的现状调查
表4显示,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所得分值,会帮助同学的为4.2,在技能学习上出现困会请教同学的为4.04,喜欢参与集体性体育活动的为4.2,体育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为3.94,数据整体处于“经常”水平,表明该校对于学生合作精神的思政意识开设较好,但是,教师还应多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与自主学习”。
3.2.2.2 体育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精神的现状调查
表5为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影响。
表5显示,体育课堂中教师会用体育人物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学生的平均值为3.74,体育课堂中教师会插入时政热点的平均值为3.52,体育课堂中教师会插入英雄事迹的平均值为3.52,其数据介于“经常”和“偶尔”之间,表明对体育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的融入较好。
3.2.2.3 体育课程思政中竞争意识的现状调查
表6为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影响。
表6显示,体育课堂中会与同学进行良性的体育成绩比拼的平均值为4.00, 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会的平均值为4.26,其数值介于“总是”和“经常”之间,表明该校学生对于竞争意识的思政主题融入相对较好。
3.2.2.4 体育课程思政中规则意识的现状调查
表7为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影响。
表7显示,在体育课堂中会遵守教师的课堂规则的平均值为4.48,在体育游戏或比赛中,教师会对规则进行重点强调的平均值为4.26,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对该体育项目的规则进行讲解的平均值为4.25,其数值介于“总是”和“经常”之间,显示学生规则意识的融入较好。
3.3 教师有关体育课程思政的结果分析
3.3.1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是决定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师应比其他课程更加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和实践。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思政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能否达到“德”“体”双育同向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水平,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图2为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分析,对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堂的必要性显示多为A、B两项,教学时间在一年以下的教师选A的占66.7%,选B的占33.33%,教学时间在1-3年的选A的占50%,选B的占50%,教学年限在3-5年的选A的占50%,选B的占50%,教学时间在5-8年的选A的占50%,选B的占25%,教学时间在8年以上的选A的占60%,选B的占40%。无论是新入职教师还是有一定教学资历的老教师,对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的态度表现为极度认可。
3.3.2 教师对学生思政意识的培养
通过对中学教师在课堂开设思政类型的情况来,该校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多为爱国主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规则意识(见图3)。但对于吃苦耐劳精神、奉献精神重视程度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加强思政意识,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图4为教师对思政内容选择的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为94.44%,依据教学目标100%,依据教学计划为72.2%,依据教师专业能力为55.56%,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和需求为66.67%,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44.44%,说明教师在思政实施的选择上,会根据教学本身和学生的角度去进行自我判断,但是,依据时政新闻的为27.78%、课程思政案例的只有5.56%,相较于其它几项,占比较低。这说明要加强时政新闻与思政案例的学习。
3.3.3 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
图5表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培养的占94.44%,通过组织游戏竞赛培养的占77.78%,通过励志故事宣讲培养的占61.11%,通过安排体育训练培养的占27.78%。教师对学生的思政培养方面注重了对合作精神、爱国主义、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但在体育训练的安排上只有27.78%的教师有所实施,表明该校多数教师对学生意志品质塑造相对较低。
3.3.4 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在体育课程中,融入相关的思政内容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之一。图6 为体育教学中教师传达思政思想的实施途径分析,教师在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讲解法、讨论法、动作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纠正与帮助法、运动竞赛法、游戏法占比较多,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技能的学习和思政意识的塑造,但对于情景教学法所选择的占比较少,只有33.33%,情景教学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会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该校教师应多加运用,以更全面地发展学生思政意识。
图7为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手段。
所采用的方式中,场地、器材为100%,图片为55.56%,网络平台为33.33%,多媒体为44.44%,网络平台和多媒体的使用相较于场地器材和挂图占比较低,目前教师对于教学手段的实施趋于传统,但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能够更好将体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融入更多的思政意识。
4 结论和建议
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学生对思政的了解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且对爱国主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等方面的了解和融入程度较好。这表明学校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较高,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方面,教师的能力仍需加强。此外,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方面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建议从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思政元素在初中体育课程中的融入,以提高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和实施能力,促进思政元素在初中体育课程实施中的落地和深入,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提高教师的思政素质,包括开展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别是要加强教师在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精神方面的能力。(2)提供多样化的教材资源,在教材上增加更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使教师有机会将思政元素灵活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3)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在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4)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宣传和普及,建立起完善的课程思政宣传机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实施方式,并给予持续的支持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范申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J].好日子,2019(9):1.
[2]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5-28.
[3]刘正跃.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9):64-6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1571(32):5-20.
[5]杨文轩,季浏主编.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解读 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12.
[6]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4).
[7]赵富学,黄桂昇,李程示英,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释析及践行诉求[J].体育学研究,2020,34(5):48-54.
[8]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知新觉: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N].人民日报,2020-2-20(09).
[9]魏业辉.“课程思政”理念下天津体育学院自然水域专项课教学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0.
[10]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1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J].中国高等教育,2017(20):45-47.
[12]罗云,倪非凡.课程思政: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J].高等教育评论,2021,9(1):49-58.
[13]刘荣英,安士伟.南阳理工学院:“七个聚焦七个推进”做好课程思政建设[N].河南日报,2021-11-19(005).
[14]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15]刘纯献,刘盼盼.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体育学刊,2021,28(1):1-6.
[16]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75.
[17]斯宾塞.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8]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41.
[19](法)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