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专业课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是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工科类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是授课的难点,寻找合适的思政融入点,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是思政教育的关键。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复杂,在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基本学情,结合专业特色,寻找适合高职学生的思政授课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是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选用金课坊平台作为课程资源建设载体,同时采用MATLAB自编软件进行补充,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思政;建筑力学;MATLAB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GYJY202203);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专项课题“学科交叉融合下智能建造产业和专业发展衍生的科技伦理治理研究”(23SLC-22)
[作者简介] 曹 伟(1989—),男,江苏南通人,硕士,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建筑结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7-0185-04 [收稿日期] 2023-01-31
一、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实现手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技术层面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基于成熟商业平台,比如超星泛雅、学习通、职教云等,利用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组建教学团队,实现资源共享[1];二是通过自编软件,实现教学功能的个性化、专业化,更加贴合专业特色,对具体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具有良好的效果[2]。研究重点主要有思政元素挖掘、教师团队协调建设、教学过程把控和教学结果评价等。目前在思政教育领域研究成果很多,但在信息化与思政结合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特别是结合专业特色与信息化手段的思政教学仍有很大探索空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符合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挖掘和提炼:不同专业间由于专业差异性,思政元素的提炼也需要符合各自专业特色。以建筑工程大类为例,建工、道桥、造价等细分专业间也存在不小的专业差异,需要结合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共同开发,既能促进专业交流,也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信息化平台的深度开发应用,思政教育的可评价性:以江苏工院采用的“金课坊”平台为例,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平台的开发利用仍处在“浅尝辄止”阶段,对平台提供的“备课/思政”模块开发和利用不够。因此需要摸索出符合校情的平台思政应用方式,让专业教师乐于尝试。
3.基于专业特色的思政教学系统补充开发:商业平台是基于通识教育开发的,开发者不具备具体的专业背景,因此无论模块多么丰富,都不能完全适应具体专业的特色教学。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发专业软件,作为对商业平台的有效补充。
二、“建筑力学”课程特点
“建筑力学”是高职建工、道桥和造价等专业的专业课,理论性较强,难以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造成“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想听”的困境。许多“观点”认为一线工程人员不需要运用建筑力学知识,这也是造成目前“建筑力学”课程施教困难的主要原因,实际上缺乏基本力学知识,极易造成野蛮施工,比如安全事故频发的脚手架搭建,许多安全事故原因都能追溯到现场指挥人员私自简化杆件,这其实就是缺乏基本力学知识。因此应当依托团队协作、校企合作以及信息化等教学手段,深挖“力学”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联系,力争达到“教师愿讲,学生想听”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应用
(一)学情分析及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建筑力学”授课对象为一年级学生,通过对前序课程的师生问卷调查以及后台数据分析,基本学情分析如下。
1.爱国主义情怀浓厚,专业知识技能薄弱,缺乏岗位认同感。“00后”学生普遍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国家、制度和文化认同感强烈;该阶段主要以通识教育为主,专业课程教育尚少,总体上专业技能薄弱,在思想上缺乏岗位认同感。“建筑力学”作为学生接触较早的专业课,肩负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岗位观念、培养正确职业道德的重任。教师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删繁增新,紧密联系工程实际,不能让学生因为枯燥的课程而失去学习兴趣。
2.劳动教育欠缺,实践能力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3],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新发展。根据调查结果:一年级上学期开设40学时的劳动教育课程,但由于劳动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联系度不够;大部分学生不能从劳动教育中学习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也反映出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因此需要在“建筑力学”的教学活动中融入大量“专业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
3.生源渠道多变,个体差异较大。根据问卷调查及学工数据分析,建工专业生源渠道复杂,学生基础不一,普高毕业的生源学习能力稍强,但没有提前接触过专业知识;中职毕业的学生学习能力稍弱,但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此外不少学生家庭中有亲戚朋友从事建筑行业,从小“耳濡目染”,对职业生涯已有规划;而从未接触过建筑行业的学生往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因此要求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合理安排小组划分,将不同背景学生穿插在一起,加强交流并培养协同能力,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上述情况,有必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岗位认同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与所学专业的结合点,做到思想有高度、心中有目标、脑中有知识、手里有干劲。
(二)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1.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提炼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工科类思政元素主要有:爱国主义情怀、工匠精神、传统文化、岗位认同等,此外必须结合专业背景,提炼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学元素。以“建筑力学”为例,作为建工、道桥、造价三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如果只结合一个专业的专业特点,那么必然造成其余专业学生的不适应,也不利于拓宽专业视野。因此教学团队由三个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比如在讲“抗拉强度”知识点时,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提炼,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围绕“抗拉强度”,不同专业各自提炼思政点,然后进行思政融合,最后提升到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和岗位认同的思政教育,课程设计思路如下图。
依托团队教师力量,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专业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5个角度出发,结合课程特点,共提炼了22个思政维度,具体如表1所示。每次课程的教学设计平均涉及3~5个思政维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在合作中提升团队教学能力,在实践中补充教学资源,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政思维。
2.教学案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共同努力。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是关键,教师从选题、备课再到课堂实施,每一步都会影响课堂效果。
教学案例:“屈服强度”为建筑力学中钢索抗拉强度的重要指标,21世纪初,国内钢索“屈服强度”普遍较低,制约了国内大跨度桥梁的建设,苏通大桥在建设初期想要引进日本技术时遭遇了技术性“卡脖子”,后经过自主研发,成功提升了国产钢索的“屈服强度”并及时应用到了苏通大桥的工程建设中。经过多年研发,目前国产钢索的“屈服强度”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的水平,中国工程人在“屈服强度”方面“永不屈服”。
上述教学案例体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的教学思路:(1)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没有刻意强调思政教育,却能够从专业知识出发,只要选题合理,一个图片、一个视频甚至一句话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岗之情。(2)巧用专业术语,从专业术语“屈服强度”引申到民族精神层次的“永不屈服”,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且印象深刻。(3)教师的合理引导是关键,教师的语言风格、仪态仪表、临场发挥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会影响到最终教学效果。
(三)信息化平台选用与课程资源建设
基于金课坊平台,搭建课程框架,构建成体系的专业课程资源,同时基于课程思政模块,打造基于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体系。整合了包括课件、图片、音视频、作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学习方式有浏览自学、点答、抢答、讨论等,涵盖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利用课程思政模块备课,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后台搜集学生参与和完成数据,做到思政教学的可评价性。
(四)自编软件对课程教学的补充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与公共课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公共课具有通识性,大部分信息化平台的开发者都是基于公共课的课程特点开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与专业课兼容。比如教材和传统课件基本上都是基于二维图像传播知识,不利于高职学生的理解,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提供一些初级三维模型,但动画的成本、版权及灵活性等都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发挥,不能做到“随心所欲”。
教学团队基于MATLAB语言,开发了三维模型教学系统并申请了“建筑力学扭转变形三维教学演示系统V1.0”等系列软件,在实际教学应用中,该系统发挥出以下优势。
1.打破专业壁垒,突出专业特色。软件编写与建工类专业知识的结合实际上是跨专业合作在高职教学中的大胆尝试。教师通过自学编程,将专业知识与现代化信息手段充分结合,模块更专业,应用更灵活,这是一般商业软件无法比拟的。
2.二维变三维,学生理解更容易。将纸质二维图片提升至三维可视化模型,三维模型可以全角度自由旋转,知识点易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认同感。
3.融入思政模块,贯穿教学全过程。软件中提供了课程思政模块,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可在自己的电脑上学习思政案例;软件内也提供了相关参考资料,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团队在高职“建筑力学”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课程思政教育应当紧密依托团队建设,发挥团队教师的各自优势,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课程思政的资源建设是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资源的选择要考虑高职学生学情,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标尺,合理搭建课程框架,避免刻意融入思政,力求润物无声。
信息化平台应用重点不在于选择平台而在于深度应用,在平台资源搭建和教学应用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和利用平台提供的功能,不能浅尝辄止;老教师要发挥教学资源积累优势,新教师要发挥平台深度学习开发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教师应当坚持拓宽专业视野,突破专业束缚,在不断更新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专业思想和手段应用于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做到终身学习;在信息化时代,非软件专业教师也可以掌握计算机语言并应用于本专业的课程软件开发和应用中,这是时代趋势。
参考文献
[1]方月琴,王寅珏,姚骅珊,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人体解剖生理学”为例[J].安徽化工,2021,47(5):113-115.
[2]肖理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思政建设[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2):132-135.
[3]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EB/OL].(2020-08-31)[2023-01-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2004/t20200402_437461.html.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based o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O Wei1, CHEN Xu-yuan1, WANG Lin1, 2, LI Yan1
(1.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Nantong,Jiangsu 226006, China; 2.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4,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politics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hot and difficult topic in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the difficulty of teaching. The key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find the right point of" integration and achieve the teaching effe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me from complex sources, so we must consider the basic learning situation in teaching activities, comb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find suitabl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method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lem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selection of Jinkefang Platform as the carrier of curriculum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the use of MATLAB software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provided a new idea f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Key word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uilding mechanics; MAT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