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新工科建设新时代的到来,工科专业的教育有了新的内涵。油气储运工程是石油与天然气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行业内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期待。研究生作为高校培养出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对研究生的培养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从国际化的师资组建、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分析指出现阶段油气储运工程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不足,并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油气储运工程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方法进行阐述,对于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其精华,并就现阶段高校的教学方式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油气储运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生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油气储运工程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Y20YB09);2020年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项目“研究生个体成长主动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20MSA373)
[作者简介] 刘恩斌(1980—),男,四川遂宁人,博士,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油气管网仿真与优化;胡宇琳(2000—),女,江西新余人,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2022级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气储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7-0181-04 [收稿日期] 2023-03-24
引言
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研究生教育代表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水准,研究生教育质量高低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强弱。因此研究生的培养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内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储存与运输技术的进步离不开该专业培养出的优秀人才。随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征,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1]。油气储运工程作为一个工艺和工程相结合的传统工科专业,面对新经济背景,如何提高工程化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行业所要求的优秀毕业生是石油高校面对新形势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2]。
本文以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为例,从师资组成、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阐述现阶段与国内外培养模式相比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国内外人才培养措施的差异以及新工科大背景下研究生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油气储运工程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模式的基本构架。
一、构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来说提及较少,国内对于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较低。据麦肯锡研究报告统计,中国高校工科类的毕业生只有10%能够达到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3]。
随着中亚天然气管道以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修建投产,油气资源的管道输送面向国际。油气储运工程的毕业生作为油气管道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国内外石油公司进行对接时不可避免地与国外的石油公司打交道。这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国际化信息、视野以及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更好地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实现共赢,是新工科背景下油气储运工程国际化的目标之一。因此,西南石油大学可从师资组成、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入手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油气储运工程卓越工程师,向祖国输送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优秀人才,真正做到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一)国际化的师资组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在油气储运工程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向着国际化转变时,师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多条跨国管道修建投产的背景下,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前提条件。
国内学者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张国琛等[3]对新工科背景下大连海洋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指出国内国际化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提出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国内国际化工科人才的培养,并每年进行国内外教师交流。国外很多高校对教师要求很严格。德国的大学教师评选教授资格时,校内教师除学术能力外还需考查其实践经验,而兼职教授除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之外,也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4]。
但是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的师资队伍中具有国外留学进修经历的教师不足10%,相较于美国耶鲁大学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已达40%~75%有着显著的差距[5]。许多高校虽引进海外教师教学,但是海外教师占比较小,无法顾及所有学生。
因此,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国际化建设的重心之一应放在教师的国际化上。对现有师资队伍,可鼓励在校教师积极与国外油气储运专业特色高校进行交流、参与专业方向内的国际会议等。对招聘新教师,可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放在招聘新教师的必备经历中,同时考查其国际化视野与教学能力。对引进海外人才,可采取与国外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能力强的高校进行合作办学、招聘国外储运优秀人才任教、与国外高校储运专业教授合作进行网络授课等措施。形成以培养现有教师国际化视野为主、聘请海外教师授课为辅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在实践能力方面,现阶段油气储运工程研究生教育还需要具有一定工作现场实践能力的教师。可调整对教师应聘或升职的要求,优先考虑具有油气储运工程现场实践的教师,同时鼓励在校教师去合作的石油类企业学习实践。也可以聘用石油类企业中油气储运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给储运专业研究生讲解现场实例或指导相应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二)国际化的教学方式
油气储运工程的专业课内容与当前的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不断更新。但是目前专业课教材上的内容比较陈旧,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研究生的学习虽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但是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参与程度远远不够,缺少自主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让油气储运专业研究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于现场,改变现阶段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1.工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国内对工程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并有一些高校已经取得好的成效。国外在教学方式这一方面也有可取之处。在美国修读一门课的难度很大。美国高校的课后作业不局限于书本上,学生不仅需要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还要在此基础上撰写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他们还会小组合作做工程项目。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工程意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教学模式,适当增加核心专业课课后作业的深度与广度,如调查某一方向的前沿科技并在学期末上台汇报、提供一些工程实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探讨等,鼓励学生认真研读油气储运科技前沿的文献,激发学生学习油气储运科技前沿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这一系列模式的改变能够让学生带着任务与问题去学习油气储运科技前沿理论,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大工程系统观。
2.建立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建模技术对管道工程现场的设备流程进行模拟并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意味着学习授课将不再受距离和设备的限制。
在此背景下,西南石油大学可以邀请油气储运工程行业内的高级工程师或技术专家根据平台中建立的VR虚拟模型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教学,创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网上虚拟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对现场工程技术进行直观的展示,相较于图片、视频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对油气储运工程的工程实际操作有更加清晰的认识。VR仿真虚拟平台可以随时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上对油气储运专业的工程实例、现场设备模型等进行主动探索,调动学生对现场工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语言技能的培养。虽然国内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国外的技术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很多前沿科技信息来自国外。同时,石油公司的国际化进程也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第二外语。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以及对本专业的英文专业词汇敏感度十分重要。
在国外,许多大学对学生的语言技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学校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技能[6]。塔夫茨大学为学生提供了60多种外语课程供其学习,学生需通过对所学外语的阅读理解测试以及口语测试才能够顺利毕业;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如果学生三次均没有通过外语水平测试,甚至会因此被开除学籍。
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校内对油气储运工程的英语学习不够重视,英语学习也不够聚焦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上。因此,西南石油大学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改革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增加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的全英文授课的课程,鼓励学生阅读油气储运工程相关外文文献;邀请国外油气储运方向的专家或储运专业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开展国际科技前沿讲座,并设置学分鼓励学生参加;拓宽油气储运工程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可供选择范围,给学生更多选择语言种类的机会;建立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内的英语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条件中加入对英语等第二外语的考核成绩,成绩合格后方可顺利毕业。西南石油大学应提高对油气储运工程研究生的外语水平要求,培养学生对外语的兴趣,为祖国输送面向国际的新型油气储运工程卓越工程师。
(三)国际化的考核方式
当课程学习完成后,教师都会通过一些考核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课程中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以西南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为例,许多专业课程仍是以卷面考试为主,平时的成绩只占总成绩的小部分,不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结束后学生不再回顾专业课的相关知识,这导致专业课程结束后,学生仍对该课程所讲授的知识以及发展动态一无所知。这样的考核方式缺少过程化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在新工科背景下所需优秀人才的要求。
美国高校成绩构成中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工程、汇报和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各占五分之一。这意味着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不能懈怠,汇报的增加也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查阅专业内的相关文献,了解一些专业内的前沿技术。期末在总成绩中占的较低比例也让学生无法通过考前突击这类投机取巧的方法顺利通过专业课的考核。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的考核可以借鉴其他高校课程考核的举措,提高学习过程中平时分的占比。如将平时成绩分为项目汇报、课堂测验、平时作业等多项,并使期末成绩占30%及以下。该方法可以检验学生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让教师针对油气储运工程学生的真实学习进度调整教学进度。还可以通过加入课程前沿消息研究进行汇报、增加工程实践操作等措施,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油气储运科技前沿消息,再将这一部分成绩一并归入专业课的总成绩中。西南石油大学应重视研究生在课堂上的过程化学习,将重点放在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而不是考了多高的分数,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现场的油气储运卓越工程师。
二、结论
第一,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讨论主要集中于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而忽略了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都将重点放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忽略了师资建设和课程考核的重要性。
第二,针对油气储运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师资组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引进新教师时应将重点放在教师的留学经历以及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工科素养上,提高对储运专业教师应聘的要求。通过聘用有留学背景和专业前沿消息敏锐度的教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符合社会上所需要的油气储运卓越工程师。
第三,油气储运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可由从前的轻实践重理论改革成理论和实践并重。通过建立油气储运工程虚拟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第二外语和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词汇的学习,培养新工科背景下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油气储运卓越工程师。
第四,对于油气储运工程研究生的课程考核方式,西南石油大学可以转变传统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提高,并增加中期考查、实践操作、课堂检测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并灵活应用于现场的油气储运卓越工程师。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为培养顺应新工科背景下的国际化优秀人才,教学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借鉴其他国内外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并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现有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优化改进,向祖国输送更多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刘恩斌,彭善碧.新工科理念下油气储运工程国际化教学平台搭建构想[J].教育现代化,2018,5(31):140-141.
[2]辛艳萍,刘坤.基于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油气储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5):70-73.
[3]张国琛,彭绪梅,高巍,等.“一体两翼”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2,38(3):104-111.
[4] 张鹤.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与启示[J].青年与社会,2020(9):251-252.
[5]王林.“一带一路”视域下石油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刍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153-156.
[6]郝丹丹.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LIU En-bin, HU Yu-l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School,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new era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majors has a new connotation.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which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his specialty. As the high-en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ed by universities,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shortage of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 cultivation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hree aspects: internationalized faculty form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It also elaborates on the improvement methods of the futur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takes the essence of the foreig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universities at the present stage.
Key words: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graduat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