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建构主义、系统化教学、任务型教学法和问题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上,设计并实践了以学习通平台为基础、基于校本位SPOC的英语演讲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弥补了单纯网络教学或单纯课堂教学的不足,综合了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与内容、互动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将学习通平台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最大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强调学生参与和输出,突出英语演讲课堂的实践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英语演讲;混合教学模式;SPOC;学习通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SPOC和学习通平台的英语演讲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2021YYJG067)
[作者简介] 彭程飞(1985—),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唐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电化教学研究;李 杰(198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唐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李金珠(1979—),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唐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育和口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7-0161-04 [收稿日期] 2023-03-27
引言
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一种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通常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即课前在线上平台完成知识自学,课堂进行练习、深化探究。该模式既能有效弥补MOOC的缺陷,又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较为被动的现实。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英语演讲课堂教学也同样存在教师讲授时间长、学生练习时间短,只关注期末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实际交际能力培养,信息化手段单一、单纯依赖课堂多媒体教学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学习通平台和SPOC的英语演讲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目标,将指令性教学变为建设性学习,将课堂由知识传授平台转为知识内化平台,在学习通线上平台的协同下,协调输入与输出。学生在充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思辨能力,提高英语演讲水平,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而获得,而非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在相关资源的输入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思考、与他人交流、探讨、争辩等活动获得新的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演讲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成为学生建构新知识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线上知识导入,在课堂完成交流、探讨、争辩等知识内化和输出环节,通过课后练习建构出新的知识意义。
(二)系统化教学理论
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观,即主张将教学看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把教学准备、实施、评价和反馈视为整体的过程[1]。基于此,在学习通平台构建以校本位SPOC为基础的英语演讲混合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线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基于校本位的线上微视频录制、线上线下相匹配的学习情景构建、教师素养、学生需求等情况,平台功能与教学各环节设计的匹配情况,评价方式对整个英语演讲课前、课中、课后全环节的支持等各种细节,将课前自学、课中评测、重难点讲解、知识细化探究、应用演练、总结、课后交流评价等环节顺利组织衔接,使各部分有效互动,形成完整的教学系统,提高教学效果。
(三)任务型教学法(TBL)
任务型教学法(Task Based Learning)是指学生在具体环境下,以教师确定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制订系统学习计划,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检测,通过真实的应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以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TBL教学法强调“做中学”,突出实践性,将学生从语言学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具体而言,PBL教学法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用以展示自己,为学生学习信息收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参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自尊维护需求[2]。
(四)问题型教学法(PBL)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被视为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具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综合与探究,就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或项目做出反应,达成共同的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可理解性输入与输出,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3]。顺利开展PBL教学需要学生打破原有“等靠要”的依赖式学习,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积极与同学交流、沟通,这样的方式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会远超过普通方式[4]。
二、“英语演讲”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课题组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以学习通平台为基础,基于校本位SPOC的英语演讲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习通平台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充分考虑到“英语演讲”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的流程、内容和互动方式等,同时结合评价方式改革,系统化教学全流程。
(一)教学环节与内容
1.课前学习通平台自学。课题组教师针对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特点等情况,根据英语演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单元知识重点设计了十个教学模块的微课视频和配套习题库,包含了克服恐惧的方法、演讲的准备(破题方法、明确目的、听众分析)、论证构建与逻辑谬误、讲稿的撰写(大纲、主体、开头、结尾)、语言规范、视觉辅助物应用、非语言规范、信息型演讲、劝说型演讲和特殊场合演讲等重点内容。教师提前将微视频和练习发布到学习通英语演讲课程章节模块中,供学生完成自主化学习,同时把视频学习设置成任务点,只有完成视频学习任务点的学生才能参加课前测试,保证视频学习的完成度。配套习题以选择、判断、连线、填空为主,用以辅助学生的微视频学习,保证课前学习效果,教师通过检查答题结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在课上予以重点讲解。同时,补充相关阅读和观看材料,为学生提供分析模仿的演讲范本和相关背景知识,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课中班课教学。课中采取线下班课教学,总体分为五个环节:第一,利用学习通考试功能进行5分钟小测。通过15道题目对课前自学的重要知识内容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前学习,便于教师掌握课前自学效果。第二,每次课选取3名同学进行3分钟个人演讲。学生需要在课前将演讲文本、PPT上传学习通课程平台对应作业中,督促学生如期完成演讲准备工作。课堂演讲过程中学生用个人手机完成对演讲全程的录像,并在课后将演讲视频上传平台,便于进行回放观看、查漏补缺,检验学习成效。每名学生演讲结束后,教师会选取1~2名学生,限时1.5分钟,从观点、内容、PPT、声音、肢体动作、语言六个方面进行生生互评。学生点评结束后,教师进行补充点评,对演讲学生和点评学生的表现予以鼓励、肯定和支持,同时指出问题并提供修改意见。第三,重难点的讲解与答疑。教师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根据课前自学效果,对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进一步深化讲解,并针对课前自学中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第四,基于TBL教学理念,教师将课上练习拆解成不同难度与类型的任务进行英语演讲活动的练习。任务主要通过双人讨论、小组讨论、交换轮组讨论等口语活动进行。教师课上口头发布完讨论任务后,将话题上传至学习通平台,要求学生边讨论,边将结果以关键词形式上传学习通。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能关注到讨论进度,又能同时抓取所有结果,及时关注出现的问题和个性化观点,便于教师在讨论结束后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详述观点或予以点评。第五,教师对本堂课重难点进行口头总结,之后要求学生全体起立,对教师的总结进行复述。这种训练既能在内容上进一步巩固知识的掌握,形式上又能对演讲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表达进行强化练习。
3.课后练学。教师利用学习通的公告功能发布作业内容和详细要求,学生在线提交作业。“英语演讲”课程重点突出实践性,因此课后作业通常为主观性问题。参考PBL的五步教学法:“形成一个新的小组—启动一项新的问题—执行问题解决—展示成果—问题反思”。课后作业通常也分五步完成:第一步,教师会利用学习通的PBL功能模块发布分组任务,设定为每组4~5人,随机分组模式,旨在能最大限度接触更多同学的思想,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合作能力和协作意识。第二步,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和作业要求,明确作业问题和重点,落实小组成员分工。第三步,小组成员在PBL分组任务讨论区以语音或文字形式进行讨论,充分互动。第四步,根据分工派代表将结果上传至平台,呈现讨论成果。第五步,利用学习通PBL模块的互评功能,要求每名学生对系统随机分配的另外3组的讨论结果进行互评打分,并给出简要评语。
(二)评价方式与内容
根据“英语演讲”的课程特点,评价方式采取了65%的过程性评价+35%的终结性评价(信息型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其中过程性评价由10%自我介绍演讲、15%课前展示演讲、30%劝说型演讲、15%学习通小测、10%互评、10%作业和10%日常表现构成。这种方式从教学重点出发,形式上注重整个学习过程,内容上包含了“英语演讲”课程应该掌握的所有重点类型演讲,过程上包含了对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情况、课堂教学环节、课后作业的全过程评价。这种方式重视学生的每一次努力,关注学生的每一点变化,是一种更加准确、高效、动态化的成绩数据收集及评定方式。其中,整个学期包含了自我介绍、课前展示、期中劝说型演讲、期末信息型演讲4次正式的上台演讲。这4次演讲都要求学生在课前将文本、PPT上传学习通平台,课后将手机录制的视频上传平台。通过4次正式演讲的对比,能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变化,形成真实有效的成长记录。在日常表现中,课前自学完成情况主要参考平台记录的课前视频观看时长、各种教学资料的学习情况、学习通分组任务作业(PBL模块)线上讨论参与程度等,切实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前自学。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该模型的教学效果,课题组以本校20英本大二年级、19商英本大二年级共183名学生为研究主体,历时两个学期开展了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后以匿名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学习通平台下基于校本位SPOC的“英语演讲”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进行了调研。问卷以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设计,1~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学生根据自身感受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内容、线上线下互动效果、教学实际效果(技能掌握和应用情况)、评价方式的满意度进行打分。问卷结尾设计了开放性问题,调查学生的主观感受,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共收到问卷181份,有效率达98.9%。
(一)教学模式
学生给予了学习通平台下SPOC混合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高的认可度(4.66),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4.36),学生表示因为线上平台的数据记录功能和课前小测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学生认为课中环节全面利用了学习通的各项功能,极大提高了课堂效率(4.28)。并且混合式教学模式更突出个性化发展(4.35),课前导学可以自行决定观看时间、次数等,课中及时将讨论结果上传平台,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个性化问题,并予以解答。
(二)教学内容
学生认为将知识技巧部分以课前视频的形式放到学习通平台,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4.44),给课堂更多时间吸收更多知识(4.42)。SPOC平台补充资料丰富了教学资源,其中大量的范本能用以观摩学习,拓宽视野。
(三)互动效果
学生对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给予了很高评价(4.66),尤其对线上线下的互评环节给予了高度认可(4.59)。很多学生表示互评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还能从评价中加深对演讲技巧的理解与掌握。也有学生表示,通过阅读和听取他人评价,帮助自己强化了心理建设,也打开了演讲思路。
(四)教学效果
学生认为这种结合了现代技术特点的混合教学模式比传统方式起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4.49)。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学生认为自己都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在教师课前设计的线上学习环节自主预习,课中在教师的引导、组织、训练和点评下解惑、吸收和强化,课后的作业和互评中完成知识的巩固。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大增加了英语演讲的练习时间,输出比重提高,因此能很好地锻炼英语演讲技能,学习效果明显。学生从不敢讲、不会讲,到思路清楚、大方上台,与线上知识吸收、线下大量时间操练有分不开的关系。
(五)评价方式
学生十分认可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4.69)。这种全方位的评价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学习通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也形成了完整的电子档案袋,记录下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正如学生在自主问答中所写,通过4次正式演讲视频录像的对比,看到了自己从青涩到逐步成长,再到自信大方的过程,这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
结论
本研究创建了以学习通为平台的“英语演讲”SPOC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检验该模式成效显著。基于本校学生特点开发的SPOC课程更贴合实际,符合本校现实情况。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好地保障了“英语演讲”作为一门强化输出的技能类课程的实践性,提高了课堂输出时间,转变了教师职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通平台的主题讨论、PBL分组任务、投票、问卷、群聊等活动功能强调了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意识。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习效果。课中、课后的互评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次教学模式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英语演讲”课程的教学特点,在今后的实践中,课题组将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细节,以期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题组成员:彭程飞、李杰、李金珠)
参考文献
[1]李阳,杜文超.系统化教学设计观之典范:沃特·迪克教育技术学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8):5-8.
[2]郭文琦.任务型教学法在职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22-23+160.
[3]李迎新,侍禹廷.大学英语PBL模式教学对培养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性实验研究[J].高教探索,2020(7):73-79.
[4]张岚.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PBL教学模式设计[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4):183-185.
Research on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Based on SPOC and Learning App
PENG Cheng-fei, LI Jie, LI Jin-zh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Tangshan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constructivism, systematic instruction, task-based teaching and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the study designs and practices a blended teaching mode for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course with the help of the Learning APP and SPOCs. The mode makes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simple network or classroom teaching, integrates teaching objectives, procedures, contents, interactive methods, evaluation methods altogether, and makes the Learning App work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to maximize the advantag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mphasize o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output,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highlight the practicality,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blended teaching; SPOC Learning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