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4-07-16 00:00:00孙艳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实践教学数字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分类分层教学实践研究”(2020SJB0382)。

" "作者简介:孙艳艳(1982—),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了技术与教育系统的深度融合,凸显了教育数字化连通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数字化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背景,提出构建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坚持的三大基本原则及“五步走”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数字化;思政课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6-0109-04

“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要求,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成为必然。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模式是将智慧教学平台引入思政课教学,基于学生专业及特点“分类设标”,基于学生成长规律“进阶达标”,基于学生发展性“精准评价”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体现了精准思政的特点,是数字化转型赋能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的新范式。

一、数字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广泛共识,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既是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亦是满足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客观需要。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技术支撑。回顾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经历了传统思政课教学—慕课教学—混合式教学的历程。其中,传统思政课一般都是实体课堂大班授课为主,计算机主要用于“辅助”思政课教学。思政课“05方案”后,网络技术促使多媒体课件、电子资源及建设应用等信息化手段逐渐普及并“嵌入”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明显。2013年是中国慕课元年,信息技术和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思政课教学的时空领域和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拓展”[1]。当前,思政课教学进入数字化、智慧化教学阶段,很多学者认为数字技术使线上线下混合、虚实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成为可能,为“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开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和便捷条件”[2]。前期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信息化技术工具性与思政教育价值性博弈,学生需求日益强劲与有效供给不足等辩证矛盾,在教学资源的优质性、教学内容和方法供给的精准性、不同主体的多元协同性、智慧教学平台功能的完善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而数字化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为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空间。

(二)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求

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来看,这个由新兴技术驱动的愈加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将会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产生更大冲击。一方面,诸多智慧教学平台、丰富的云端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认知能力提升但还不够成熟、对多元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还非常有限,数字化技术促使思政教育空间泛在化、网络信息的多元化、网络意识形态的交锋激荡,短视频时代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权威性”“完整性”“传播力”[3],信息茧房限制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可能引发青年大学生的信仰信念危机。因而,在数字化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精准思政”教学理念,立足对象维度、目标维度、效果维度,使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精准供给教育内容、恰切选择教育方法、有效整合各方力量”[4],才能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使思政课立德树人效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二、构建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则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多元联动协同发展及发展性学生评价,以彰显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旨归。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什么人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模式,必须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数字化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升级模式,把稳教师主导性,在发挥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实施、调控”[5]功能。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以数据驱动,对学情“问诊把脉”,对学生兴趣点、困惑点、认识误区进行精准研判,依据不同学生特点,分类别施教、精准供给教学内容和方法,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才能有效破解线上教学的知识碎片化、课堂教学的理论梗阻、实践教学的形式化等问题,进阶式地达成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的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二)坚持多元联动协同发展

树立“大思政课”理念,一是坚持思政课堂协同:以数字技术激活思政小课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实现思想碰撞。社会大课堂通过“田野上的思政课”等形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果感染学生。思政云课堂通过优质思政课公众号建设、优秀微课视频、大学生优秀思政作品展播等形式,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6],实现思政云传播。二是坚持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建立共享资源库、案例库、问题库,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三是坚持教师协同: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依托线下及数字化平台实现集体研讨、备课,确保思政课程分类别施教的有效性。四是坚持思政课教师与智慧平台技术团队协同,智慧平台技术人员帮助思政课教师提高数字化素养,思政教师帮助信息技术团队不断优化智慧教学系统技术、功能和场景,促进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和达成。

(三)坚持动态性学生评价

大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的发展性评价,在教学中注重多样化评价方式,充分运用智慧教育平台的大数据功能,一是教师大数据驱动,动态跟踪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行为,科学诊断研判学情分析,从而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二是教师创新评价体系,“四维一线”评价体系包含 “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7],从理论延伸、能力训练、习惯养成、期末测评四个维度进行动态跟进、综合测评,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彰显学生评价的精准性、激励性和发展性。

三、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设计:从“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

重视教学设计是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有教无类”的特点,有效借助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兴趣点、学习过程等进行深层剖析、学情识别,精准把握教学对象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确立更具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精准思政教育,实现从“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的有效转化。第一,科学分类设标,制定教学方案。基于学生学科专业,进行类别分筛。根据不同对象,围绕不同模块制定进阶式学习任务单,围绕教学专题设计学研实践,针对不同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及线下线上自然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进阶达标的差异化教学方案。第二,设计教学专题,做好资源建设。转化教材体系,划分教学专题,组织思政课教研室团队对教材深入研究,梳理教材各章节内容,“基于AI技术从整体上对原有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构”[8],根据各章节内在逻辑性整合教材体系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若干教学专题;打造高质量教研团队,整合线上、线下各类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教学内容体系,对“分类别-进阶式”教学模式持续优化,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线上教学:从“被动获得”到“自主建构”

一是建设思政课数字化平台,建设好课程资源。教师选择或建设功能强大、兼容性好的平台,在课前建设好课程资源,根据教学方案,各专题主要负责老师分别录制相应知识点短视频,每个视频时长8-15分钟,包含一个或两个知识点。二是建设好网络班级,制定并发布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明确线上学习任务、学习重点难点和学习思路及方法,以清晰、简洁为要,使学生对线上学习任务有清晰的认知。准备好配套的文献资料,设计好思考问题,形成个性化推送,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同时贯穿教师引导性;三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线上资源具有直观性特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视频、配套及拓展资料的学习、在线讨论并完成在线测验。四是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平台反馈的学习时长、进度、在线测验得分等学习数据对学生是否达标等进行督学、促学,对学生总体情况和学习薄弱点做出综合研判,对数据有明显偏离的学生进行分筛,甄别学生学习薄弱点,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这为师生、生生在课堂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头脑风暴、协作探究、互动讨论奠定了基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9]。有了线上的学习作为前提,课堂教学的起点不再只是理论知识的“案例导入”“温故知新”,而是更具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授业传道”,为高校思政课的入脑、入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课堂教学: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是双向联动的,线上的“问诊把脉”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利用智慧教学软件对前期学习效果再次进行检测,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达标的情况,对于掌握薄弱问题进行答疑。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中,智慧教学软件深度融入,课堂更具个性化、互动性和有效性。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链,通过师生互动,VR、AI等技术实施思政课情境教学,增加学生体验感,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深度学习来确保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此阶段要求主讲教师在教学内容专题化和学生前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特点,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大学生关注点,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典型案例,合理延伸、充实、深化教学内容,“以‘问题辨析’贯穿思政课教学”[10],讲好讲透思政课的道理,使思政课堂进一步发挥升华情感、培根铸魂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智慧教学工具,通过抢答、指定学生回答、投票、小组研讨等多种形式激活课堂、提升学生参与度,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形成创新性高阶思维。这样就“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升华已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知识与创造性知识的自我建构与生成”[11],得到成长性发展。

(四)实践教学: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

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和技术应用也体现在高校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实践教学每一环节。前期线上及线下知识的理论讲解,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根基,有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实践教学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真理、践行真理,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分类别-进阶式”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包括每次课的课前五分钟及各专题相应的主题实践。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课前五分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国学经典,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教学专题的融合点,并在班级进行五分钟分享展示,由此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各专题实践内容、形式和侧重点也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特点,各有不同。实践教学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但各专题实践活动策划、主持、评分、活动的进行、总结反思环节等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不同专业学生在实践成果展示时要呈现出本专业元素和特点,如在人之志专题,“走进美丽乡村”主题实践活动中,组织大学生走进苏南乡村“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一堂特别的乡间思政课,艺术类学生用手绘、话剧、短视频,经管类学生用“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治理”、文法类学生用散文、诗歌、话剧等不同形式呈现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新风貌、新故事、新发展,并分享活动感悟,追问并深刻思考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责任和担当。数字化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各环节得以全流程呈现,主题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培养大学生多元能力的过程,也是增进大学生情感体验,促进情感升华,实现知信行统一的重要途径。

(五)教学评价:从“经验判断”到“精准高效”

教学评价是指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发展的“风向标”“评价材料的准确性、真实性”[12]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教学反馈和教学决策。思政课“分类别-进阶式”模式中,教学评价包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都可以在数字化平台进行。教师评价借助学校网络平台开展教师自评、督导评课、学生评课相结合的评教活动,通过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老师进行评价,帮助老师找准定位,并根据具体环节具体审视并加以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四维一线法”:其中平时成绩包括理论延伸、能力训练、习惯考核。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在智慧教学平台可以全过程记录,期末考试成绩也可以在智慧考试系统中呈现。通过考核方式的细化和加强,规范并调整教师教学策略和行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在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的动态过程中,逐步趋向自我完善”[1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有助于“形成组织架构、教育过程、评价方式、教育治理‘端到端’的全方位创新变革。”[14]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提升专业水平、信息化素养和数字能力,也要持续深入探索实践,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包丽颖.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32-34.

[2]时影,舒刚.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价值生成与实践路径: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考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9):69-75+95.

[3]王新燕,王鹏.短视频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特征、困境与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2):45-47.

[4]沈壮海,刘灿.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4-10.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62.

[6]曲建武,谭丽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合力的三维构成[J].思想教育研究,2022(06):128-132.

[7]李梁.精准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量及评价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2(01):83-88.

[8]张琴,成功,郭玥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5G+VR”技术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2):48-50.

[9]陶磊,汪萍平.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2).

[10]李江静.问题辨析是思政课讲道理的重要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8):125-132.

[11]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02):7-16+92.

[12]吴立宝,曹雅楠,曹一鸣.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与技术实现的框架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5):94-101.

[13]韩锡斌,陈香妤,刁均峰,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核心要素分析——基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2(07):37-42.

[14]王莎.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J].思想理论教育,2023(04):92-98.

(责任编辑:孟冬冬)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un Yanyan1,2

(1.School of Marxism, Wuxi Taihu University;

2.School of Marxism,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Education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as promoted deep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 education system,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digital connectivity in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PE) in the digital a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 \"classification-advancement\" teaching model for college IPE courses. It discusses the thre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hat must be adhered to in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IPE teaching models and outlines a specific \"five-step\" implementation path. The aim is to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IP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drop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Digitalization;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 Practice teaching;Implementation" path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实践教学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2:55:56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18:5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5:16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