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诗歌翻译中的反映意义探析

2024-06-28 05:45:23梁艳
今古文创 2024年22期
关键词:王佐良诗歌翻译

【摘要】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有着鲜明的特色,诗歌翻译有利于促进诗歌的传播与发展。本文从反映意义的角度,对王佐良诗歌翻译中诗歌内容、形象、韵律、文化的反映意义进行探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王佐良;反映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10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33

一、引言

同一词语有不同意义,Geoffrey Leech总结了常见的七种语义[10]9,其中,反映意义是指通过同一词语联想出另一意义。当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时,其中的某一含义会使人联想到另外一种含义。此外,不同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禁忌语和委婉语,不同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也不同。相较于其他意义,如有附加含义的内涵意义[5]65,反映意义则较为稳定。因此,在翻译中要尤其注意词语的反映意义,要恰当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就必须准确把握原文和译文对应词语的反映意义,避免引起歧义。

诗歌是一种“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精简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与其他体裁的翻译相比,诗歌翻译更加具有挑战性,因此对译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翻译是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通过选择恰当的词汇,用目的语来表达出原文意思的过程。同一词语的概念意义往往不止一个,不同的概念意义往往可以联想出另一个词语。本文基于词汇的反映意义,从内容、形象、韵律、文化四个方面,探析王佐良诗歌翻译中的反映意义。

二、诗歌分析

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翻译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译的,诗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和其他常规文体有所区别,王佐良先生在大学时就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创作才华[4]7,对于诗歌翻译,大多人都认为翻译诗歌是有难度的,对此,王佐良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2]54。

在翻译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时,王佐良先生指出,诗歌是可译的[3]31,译者要忠于意境和情调,但是也不必追求每行字数的一致性,语言要设法接近原作,要保持其原有的新鲜或锐利,特别是形象要直译。更要紧的是,这一切要结合诗的整体来考虑,首先要揣摩出整首诗的精神、情调与风格,然后才处理诗歌细节,要让译出的诗歌保持原有的风格,就要用诗来翻译诗[1]84。翻译诗歌不能仅仅停留在翻译上,更要注重体裁的类型,要还原诗歌的体裁,才能更好地把握所译的内容、风格、意义等都能还原诗歌。所译的内容要保有诗歌的特征、意境、格调,译诗需句句斟酌,反复品味,细细思考,这也是诗歌翻译与其他体裁翻译的区别,诗歌翻译需要仔细钻研,不断打磨。

(一)内容中的反映意义

在翻译时,首先要忠实传达原诗的内容,所有文本的翻译都不能脱离内容,诗歌的翻译也不例外,应首先还原诗歌的内容。

例1: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呵,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准确译出了内容,句意清晰,把原诗的感叹词译成“呵”,保留了原诗的感叹语气。其次,译者保留了“melodie”的意象,译为“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在内容上保留了原义,保证了诗歌内容的准确。译者在处理这两句时,把“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译为“六月里迎风初开”,“spring”本义是“跳,移动”,在原诗歌的语境下,王佐良先生译出了概念含义“盛开”,newly本义是新生的,在这里译出了语境下的意义“初次”,“newly sprung”合起来译为“迎风初开”,非常精确地还原了原诗的内容。

例2:The impulse of thy strength,only less free,

Than thou,O uncontrollable!If even,

I were as in my boyhood,and could be.

如果我能有你的锐势和冲动,

即使比不上你那不羁的奔放,

但只要能拾回我当年的童心。

王佐良先生将第一句的后半部分和第二句合起来译为“不羁的奔放”,充分还原原诗的“自由”“冲动”。第三句的“boyhood”本义指“童年”,这里根据内容译为“童心”,译者译出了原诗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语境,表达出对回到孩童时期的渴望,这样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诗,体会到这层含义,译者把第一句和第二句结合,而不是分开单独理解,把整个诗句糅合在一起,还原了原诗的内容,还原了诗人的情绪,表达出渴望拾回童心的强烈想法,以及对孩童时期的渴望。这是译者对于原诗内容和意境的处理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二)形象中的反映意义

形象是诗歌的重要部分,形象可以表达感情,王佐良先生在译《A Red,Red Rose》时,尤其注意诗歌的形象。在诗歌中,诗人往往通过形象抒发感情,因此在处理诗歌形象时,首先需要准确理解诗歌形象的意义以及引申意义,深入挖掘其反映意义。

例3: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

“海水枯竭”和 “岩石熔化”,保留了海水和岩石两个形象,从“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这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份让人刻骨铭心的爱,这是永恒不变的爱情。最后一句,“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原诗里的“sands”指的是沙漏,但沙漏是表面的,是词汇的本义,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是这份爱会永存,会持续到永远,王佐良先生将其处理为“一息犹存”,没有选择保留原诗形象,而是译出这个形象背后的意义,更直接地抒发感情,把这份会持续到永远的感情表达出来,将这份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做到了深挖形象背后的反映意义。诗人通过形象抒发感情,译者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巧妙的处理,便于中国读者理解。因此,直接抒发出原诗感情效果更好。

例 4:O wild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呵,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

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

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

“breath”在原诗中的动作不算太强烈,但在译文中,王佐良先生处理得非常巧妙,译为“猛吹”,让译出的诗句有了西风的狂野,有了西风的不羁。“presence”本义是“出席”,这里译为“露脸”,和诗句连起来译为“不露脸”,把这个表达具体化了,在表达出原诗内容的同时,符合诗句的意境,显示出了西风的气势,非常强劲、狂野,与原诗的意境非常贴切。后一句“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同样是在保留原诗形象的基础上,保留西风、秋气、吹等原诗的表达,进而将原诗整合,保留了原诗的形象,这也是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时对诗句形象的还原。对于诗歌中的形象,译者在处理时需要格外注意,避免将形象完全照搬,也避免忽略形象,照搬和忽略形象都是不恰当的。

(三)韵律中的反映意义

诗歌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诗歌韵律特征明显,诗句讲究韵律,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不仅要译出原诗含义,更要译出原诗韵律,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 5:Thy voice,and suddenly grow gray with fear,And tremble and despoil themselves:oh,hear!

就用声而交色,只见一个个,

战栗、畏缩——呵,听我的歌!

诗要尽量避免陈词滥调[9]10,“用声而交色”,原诗句尾押韵,译文整合原诗后,在翻译时保留了韵律特色,以“个”和“歌”在句尾押韵,保留了原文句尾押韵的特色,使译文非常有韵味,保留了原诗的韵律特征,让读者在读翻译的内容时,也像读源语诗句一样,可以感受到原诗的韵律,体会到原诗的韵律美。译者要灵活处理韵律,真正做到用声交色,不仅要读懂原诗的内容,更要读懂原诗的韵律,再在这个基础上对诗句进行整合处理,结合译文韵律,进行翻译,使翻译的诗歌具有诗句的韵律美。

例6:Of that colossal wreck,boundless and bare,The lone and level sands stretch far away.

寂寞平沙空莽莽,

伸向荒凉的四方。

在翻译这两句时,译者并没有把意象拆开来译,而是对诗进行整合,“寂寞平沙”突出场景的荒凉、空旷,第二句译者对语序进行了调整,原诗主语在译文中并没有译为主语,译者在翻译这两句时,并不是追求简单的形式对应,而是在内化了原诗的内容后,在翻译出内容的同时,更注重音韵美,讲究韵律上的押韵,句尾以“空莽莽”和“四方”押韵,非常有韵律美,使得译文也具有韵律美,这是译者保留音韵的效果,也是译者极强文学功底的表现,在翻译诗句时,文学底蕴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充分理解了原诗,并且抓住原诗的韵律,再进行内化、整合,才能进一步还原原诗的韵律美。

(四)文化中的反映意义

翻译是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受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8]86,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文化、历史中,有不同的意义,要在译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是很难的,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文化,更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7]317。但在翻译时,仅仅译出词语的字面意思,可能会曲解原文意思,会给读者带来困扰,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理解原文词语背后的深层意义。

例7:My name is Ozymandias,king of kings:Look on my works,ye Mighty,and despair!

吾乃万王之王是也,

盖世功业,敢叫天公折服!

在例7中,译者处理得很灵活,译出了汉语诗歌的感觉,不是生硬的翻译。越是简单的表达,翻译难度会越大。王佐良先生将第一句译为“吾乃……”译出了一个居高临下的傲气,也是适应译语文化的译法。后一句译为“盖世功业,敢叫天公折服”,“work”本义是“工作”,但如果只译为“工作”或“成就”,体现不出原诗的语气。“盖世功业”在汉语中用来形容做出一番了不起的功业,译为“盖世功业”是贴合汉语语言的译法。后一句直接译为“敢叫天公折服”,原诗中并没有“天公”“折服”这样的字眼,但王佐良先生在翻译这句时,进行了理解转化处理,深刻传递出原诗的语气,更具有不可一世的气势。这是译者在翻译时对译入语文化的转换融合,考虑了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意义。

例 8:The sea-blooms and the oozy woods which wear,

The sapless foliage of the ocean,know.

海底下有琼枝玉树安卧,

尽管深潜万丈,一听你的怒号。

在例8中,译者是把原诗理解后,用汉语文化对其进行了转化,“琼枝玉树”在汉语中指披上冰雪的树木,也比喻品格高洁的人,出自李煜的《破阵子》:“凤阙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通过成语把原诗联系起来,译文短小而精练,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汉语的文化因素。如果沿用原诗的意象,看似做到了还原意象,但实际上却丢了诗句中的文化意义,也就丢了诗歌的韵味。译者在翻译这一句时,用汉语诗词的表达,融入汉语文化,将原诗的文化与汉语的文化结合理解,进行转换,在翻译诗句时尤其要注意诗句背后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其背后的反映意义不同,只有充分考虑了文化因素,才可能更加准确地还原原诗。

三、总结

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不同的诗歌时,对词语内容、韵律形象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都有深入的思考,所译出的作品能还原诗歌的内容、形象,具有韵律美,充分传达出了原诗的内涵和背后的意义,同时也考虑到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在翻译诗歌时,要注意传达诗歌的内容、意境和情调,也就是要讲究韵律美,但讲究诗歌韵律美并不代表做到字数的完全对等。翻译诗歌时只做到字数对等是不够的,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还要做到语言还原,语言靠近原诗,保持原诗的味道。还原原诗重要的一点是还原诗歌的形象,抓住形象有利于深挖其背后的含义,也能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原诗的情感。更要紧的是,结合诗的整体,糅合诗句,要细细品味整首诗的含义、形象、韵律等,再着手翻译。也就是说,翻译诗歌要翻译得像诗歌才行,用诗来翻译诗。把原文诗译成另一门语言下的诗歌。

诗歌区别于其他体裁,有着非常鲜明的体裁特色,诗歌翻译相对于其他类型,更具有难度。诗歌翻译有利于促进不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诗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诗歌翻译实践中,词汇的本义固然是重要的,但在理解诗歌时,往往需要注意其反映意义,避免引起歧义。译者在翻译时要思考词语的内容、形象、韵律、文化背后的反映意义,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参考文献:

[1]陈国华.王佐良先生的彭斯翻译[J].外国文学,1998,

(02):84-90.

[2]黎昌抱.翻译家王佐良[J].外国文学,2016,(06):46-55.

[3]黎昌抱.王佐良翻译观探析[J].中国翻译,2009,(03):

29-35.

[4]王宁.王佐良的英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批评[J].外国文学,2019,(03):3-13.

[5]王寅.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新世纪汉英大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7]徐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张永喜.论王佐良翻译研究的文化比较观[J].外语研究,2013,(05):81-86.

[9]张中载.诗人王佐良[J].外国文学,2016,(06):8-12.

[10]Geoffrey Leech.Semantics[M].London: Penguin,1974.

作者简介:

梁艳,贵州师范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究方向:应用翻译。

猜你喜欢
王佐良诗歌翻译
往昔的时光(节选)
枪不离身的“黑老大”
检察风云(2019年19期)2019-10-18 05:22:51
北京外国语大学:挖掘外国文学优秀研究成果的价值
中小学电教(2018年4期)2018-02-09 04:51:14
从风格标记理论看王佐良散文翻译风格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晚报文萃(2017年4期)2017-07-01 13:49:50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0:48:31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2:52:31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晚报文萃(2016年5期)2016-07-14 20:32:58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