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努尔娇娃·切克太(1988—),女,硕士,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优良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理念的重要路径,是关系高校育人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在思政课程中充分应用微课堂这一新兴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思政课堂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助力,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基于此,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借助微课堂的便利条件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为每个高校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详细阐述了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创新思政课微课堂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思政课微课堂设计和内容开发;整合多方面思政课微课堂教学资源以及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等方法,发挥思政课微课堂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思政课;微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5-0086-04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平台,以微信、抖音、微博等软件为载体的“微时代”悄然来临。微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充分应用和深度融合打造了“微课堂”这一全新教学方式,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认可。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应用微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进展成为重要课题。特别是思政课微课堂改变了固定单一的教学形式,借助动态教学方式和多元化教学资源,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全面提高了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因此,积极探究思政课微课堂中的薄弱环节,采用有效策略发挥思政课微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大价值十分必要。
一、微课堂简要介绍
微课堂一词是由美国首席科学家戴维彭罗斯提出,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知识点设计相应视频,通过网络课堂形式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微课堂中涉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课堂内强调师生的互动交流,这种模式十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需求。
微课堂具有时间简短、内容突出、互动性强、灵活度高等优势。具体而言,微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微视频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成主动学习,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观看学习微视频,让大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推动他们线下自主学习的开展,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特征的要求,也充分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微课堂虽然简短精练,但是内容形式多以动态视频、图文等进行展示,这改变了传统教学简单传授教材理论知识的形式,让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更能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微课堂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和时间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视频学习相关内容,在课堂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与教师、同学展开交流,这不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由此可见,微课堂具有诸多优势,在大学生思政课中开展微课堂是教学创新发展的必要趋势,也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二、思政课微课堂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现阶段,虽然很多大学思政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微课堂对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能够设计和制作优秀的微视频作品,为思政教育提供重要支持,推动思政课堂实现进步,但是由于微课堂应用时间较短,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在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
一方面,不少思政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信息接收方式,在设计微课堂过程中过度关注微课堂的设计技巧和呈现形式,忽略了最为关键的教学内容,导致微课堂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应有的教学价值。同时,一些思政教师在选择微课堂内容时,没有根据教学任务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也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导致微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宽泛,缺乏聚焦点和精炼性,导致学生无法精准学习知识点,也无法对微课堂产生学习兴趣,无法实现思政课微课堂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由于微视频通常时间比较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零散,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对思政教育效果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具体而言,思政课微课堂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互联网技术,同时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能够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充分渗透到微课堂中。然而,不少思政教师在推进微课堂时,仅通过教学主题相关的微视频来展现,无法实现思政教育知识点的连接和整合,破坏了思想政治综合理论的完整性,削弱了思想政治微课堂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势对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高校思政教师不少是具有传统教学理念的老教师,他们虽然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于微时代和微课堂接受程度不高,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缺乏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知识,也很少了解微时代学生的变化和特点,导致思政课微课堂的推进受阻。同时,一些高校虽然选择了具有较强计算机能力的思政教师,但是这些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缺乏思想政治教学经验,导致思政课微课堂无法准确传递思想政治知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思政课微课堂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一)创新思政课微课堂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积极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同时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和应用,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学创新的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微课堂建设的重要价值,将微课堂和传统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稳步提升思政教学质量。
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不应简单地认为微课堂就是利用微视频进行教学,而应全面、深刻地认识微课堂的本质,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实现思政教学改革。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应充分了解、深入研究微课堂,全面掌握微课堂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摸索更适合的微课堂应用模式,借助微课堂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应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关注微时代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途径,通过学生认可的沟通方式与他们展开沟通交流,并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信息融入微课堂中,强化学生对思政微课堂的认可和支持。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思政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充分发挥微课堂的作用,利用微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推动大学生在思考、探索中深刻理解思政知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此外,高校应重视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引导思政教师充分了解微课堂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推动思政教师持续更新教学理念,促使思政教师根据思政教育重点和教学内容打造更多精品微课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支持。高校为创新思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可以开展以思政微课堂为主题的教师交流学习活动;也可以组织微课堂优秀教师竞赛活动;还可以组织思政教师去其他高校观摩重点试点课程等,促使思政教师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推动思政课微课堂不断进步。
(二)加强思政课微课堂设计和内容开发
高校思政课微课堂的设计和教学内容是关系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思政教师应特别关注的重点要素。思政教师应不断借助多种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设计微视频,并重视微视频内容的筛选和处理,不断提高微视频的质量,为思政课微课堂高效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1.思政课微课堂设计制作方面
高校思政教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为微课堂设计制作指明正确方向。尤其是在设计思政课微课堂之前就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在制作时充分考虑微视频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主投入微课堂学习中。同时,思政教师还应关注微视频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利用微视频中的各个设计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思政知识,确保微课堂教学更为顺利流畅。其次,思政教师还应积极选择更先进的微视频制作技术,把控微视频中的讲解过程、背景音乐、图片等方面的衔接性和完整性,促使微视频动画更加精妙、链接更加完美,让微视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提升思政课微课堂实效性提供帮助。
2.思政课微课堂内容方面
高校思政教师既应充分认识到微课堂内容设计和选择的重要性,也应充分认识到微课堂无法将所有内容囊括其中,无法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恰当选择教学内容,注意微课堂内容的完整性、趣味性、启发性,最大程度实现微视频的教育教学价值。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在选择微课堂教学内容之前,应综合分析教学重难点知识、学生兴趣爱好和实际学习能力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和内容来展示重难点知识,如通过经典小故事、趣味小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和喜欢学习思政知识。再如可以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就业、心理健康、校园文化等内容融入微课堂内容中,让学生对思政微课堂更有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推动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思政学习。
其次,在设计思政微课堂教学内容时,由于微视频通常只有几分钟,展现的思政知识点比较有限,这就要求微视频必须保障知识点的完整性,应在微视频中融入与这个知识点相关联的内容或相关案例资料等,避免知识点讲解过于简单、单薄,以便充分保证微视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在微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导入、授课、互动、总结等环节,确保教学环节的完整性。
此外,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还应关注内容的导向性和启发性,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推动思政课微课堂更上一个台阶。
(三)整合多方面思政课微课堂教学资源
为实现思政课微课堂的实效性,高校和思政教师应整合多方面资源,充分挖掘线上和线下资源,为思政课微课堂发展铺平道路。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微平台”的研发和建设。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开设思政微课堂的重要性,投入相应的资金和制度,为微课堂深入推进提供有力扶持。在此基础上,高校应积极组建专业研发团队,积极查找更多思政教育资料、搜集更多思政教学相关内容、引进前沿微视频制作知识和技术,同时,关注思政教学知识点的衔接性和精准性,避免生搬硬套原有思政理论知识,通过不断打磨和改进微课堂,设计和制作更多高质量的思政课微视频。高校专业研发团队可以将微课件、微播报、微视频等展示在“微平台”,利用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微课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为思政教师开展微课堂教学提供更多帮助。另一方面,高校还应积极组织思政教师学习思政精品微课堂的先进设计方式和教学方法,组织微平台建设团队学习先进的建设管理经验,将其他学校的优秀经验与本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联系起来,实现微课堂的改进和创新,也实现思政课程资源的不断完善和丰富,为思政教学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此外,高校还应引导思政教师将思政理论知识与日常实践联系起来,打造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实现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在计算机、教育教学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师生参与微课堂制作,集思广益,推动思政课微课堂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
思政教师是开展思政课微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是决定微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应重视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为思政课微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提供人力支持。其一,高校应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招聘选拔思政教育人才,不断壮大思政教师队伍。在选拔过程中,应重点考察思政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业务能力和理论素养等,确保思政教师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为高质量开展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师资保障。其二,高校应不断创新思政教师队伍培养措施。高校既应积极组织思政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还应推动思政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学习交流活动,如思政优秀教师讲座、思政教师交流研讨会,引导思政教师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及时解决思政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思政教学质量。其三,高校还应组织思政教师参与微媒体使用技能培训,引导思政教师掌握更多微媒体知识和使用方法,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打造具有良好思政理论素养和微媒体素养的思政教师队伍。同时,高校应引导思政教师充分认识微媒体的特征,认识到利用微课堂开展教学的有利之处,推动思政教师自主自发学习更多微课堂设计制作技能,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不断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和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为思政课微课堂顺利推进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高校和思政教师应积极邀请学生参与微课堂设计,引导教师和学生针对微课堂内容和设计展开讨论,让思政教师更能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兴趣点,设计出学生喜欢的微课堂,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微课堂的吸引力。此外,高校还应建立思政教师激励机制,对于在思政课微课堂设计中、教学中、研究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思政教师的工作热情,打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推动思政课微课堂教学新突破。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长远成长和国家繁荣发展都至关重要。微时代背景下,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化思潮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高校应牢牢坚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紧跟时代脚步,深入探索思政课微课堂的构建模式,通过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微课堂设计和内容开发、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打造高素质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等策略,高效实现思政课堂的育人功能,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动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雪玲.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5):137.
[2]贾述道.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以红色文化“微课堂”为例[J].对外经贸,2022(04):127-130.
[3]杨娟娟.“互联网+国学经典”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长江丛刊,2020(36):24-25.
[4]丁秋怡,徐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微课教学设计改革研究——以“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微课教学设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84-87.
[5]丁秋怡,徐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教学研究——以《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微课脚本设计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6):42-45.
[6]王晓娟.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9.
(责任编辑:刘洁)
The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icro Classroom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uerjiaowa·Qieketa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Data Science," Xinjiang Changji University)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cultivate excellent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political concep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micro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comply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continuously innovate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teaching mode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he full application of the emerging teaching mode of micro classroom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mode, provided effective assistanc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d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achieving the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in the current social context, how to inno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convenience of \"micro classroom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every university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some drawbac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micro era, and proposes innovative educational teaching concep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micro classroom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Strengthen the design and content development of micro classroom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ing var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icro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and building a high-quality and high-level t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icro classrooms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Micro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pplic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