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协同推进路径研究

2024-06-20 00:00:00郭昕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师德师风建设合力

*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加强我校青年教师政治引领的路径创新研究”(2023FZY34)。

" "作者简介:郭昕(1991—),女,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摘 要]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协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路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参与主体要素多、信息交换过程复杂,需要构建多方联动、相互配合的协同体系。本文运用协同理论,聚焦师德师风建设体系的主体要素和环境要素,通过制度协同、主体协同和平台协同,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协同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合力,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引导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协同理论;主体;要素;合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5-0041-04

一、基于协同理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逻辑论证

协同理论(Synergetics)最初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演进形成的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该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1]创立。协同或协同作用,是协同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指通过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同步与合作,实现子系统间有序发展的行为过程。

(一)协同推进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内各高校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较为健全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加强日常教育、广泛开展宣传、严格制度管理和规则约束,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力度,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相结合、严管与厚爱并重,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逐步提升,让教师敬业立学、崇德尚美呈现新风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升,贯穿教师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体系尚未完全构建;师德典型的遴选树立宣传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教师荣誉体系的影响力不够,典型树德的作用发挥不够;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及时有效的师德监督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师德师风潜在隐患的预判预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机制还不健全。

表面上看,上述现实问题是由于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工作科学化水平不高,对基层单位的压力传导不够、指导与交流不足,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缺乏统筹谋划、全方位协同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识,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目标、路径、载体等方面协同不够。因此,协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是突破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现实困境,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强大工作合力的关键一环,也是切实推动和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协同推进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客观需求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具备协同系统的3个主要特征,即共同目标、开放性和机制保障。[2]

首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各参与方之间具有共同目标。协同理论提出,系统各参与方、各主体之间应协调整合,确立共同的目标。[2]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要求广大教师做“四个引路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相统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三个传播”“三个塑造”,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出台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各参与方必须明确目标,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双一流”建设中“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3]协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其次,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具备开放性。协同理论强调,系统以及要素之间要实现资源共享、要素互换、信息交流,必须拥有一个开放的环境。[2]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复杂,党委教师工作部作为牵头抓总的部门,不但应与学校办公室、党委统战部、党委宣传部、纪委办公室等相关单位部门协同开展工作,还应与基层单位加强联系、协同互动。为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共同目标,师德师风建设各参与方必须保持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要素交换和信息交流,才能充分发挥各方作用,达到更好的工作实效。

最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行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任何系统及要素的高效运作,都需建立协同运行的工作机制,保障系统的协同活动,如制度机制、沟通机制、共享机制、服务机制、评价机制等。[2]师德师风建设体系是由多主体构成的,结构复杂。在这个有机体中,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将体系中各参与方从被动的、无序的运动转变为主动的、有序的运行,确保各参与方分工明确、高效配合。

二、基于协同理论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具有多主体、开放性和机制保障等特性。为协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各参与方应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共同目标,加强信息共享,实现彼此间的关系耦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推动平台协同,实现彼此间的资源整合,共同推动构建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工作部门协调落实、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教师工作新格局。

(一)精准定位,实现主体间关系耦合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党委教师工作部——导向性主体;相关职能部门——受动性主体(主客体双重属性);基层单位——主动性主体;教师——受动性主体。主体要素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各主体应结合自身定位,推进目标协同、信息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目标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高校“双一流”建设中“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是各参与方之间形成合力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相关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等主要参与方,应树立系统意识,摒弃分散、被动合作的工作模式,建立主动协同的工作模式。高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作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的牵头部门,要统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是具有主客体双重属性的主体元素,它们既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又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推进落实工作的实施者。例如,党委组织部负责开展教师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委宣传部负责全校师德师风典型宣传,党委统战部主要负责开展党外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委办公室主要负责对违反师德师风的举报进行调查核实,人事处应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工作中,把师德师风作为考核的首要条件,教师发展中心应将师德师风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工会负责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等。基层单位作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要组织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广泛遴选树立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严格教职工师德管理,及时分析研判教师思想动态,加强日常的师德师风监督。

二是信息协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中各主体掌握不可替代的信息要素,将这些信息进行优化、整合和共享,有助于师德师风建设协同推进。党委教师工作部作为牵头和抓总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政策导向和指导协调职能。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工作,具备独有的条件与资源优势。例如,党委统战部掌握全校党外教师的情况,是学校党政领导与党外知识分子联系的桥梁,在加强党外教师思政教育方面,可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基层单位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主体,行使教师管理职能,具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基础条件,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单位内部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管理服务等具体工作。

(二)厘清职责,实现主体间资源整合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中,除了主体要素之间的交互、融通之外,与外部环境要素形成合力是协同机制运行的重要基础。

一是制度协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和规范化需要完备的制度规范约束,[4]制度协同是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系统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应建立系统内各主体要素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各二级单位的考核,应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将教育引导和引领作用的发挥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的目的聚焦到对全体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核心目标中来。对于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将其协同作用的发挥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应建立“以评促建”的师德师风建设协同激励制度,例如优秀工作案例的梳理宣传、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等。还应建立院校两级师德师风建设与监督委员会,深入分析研究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矛盾点、交叉点,指导师德师风建设系统中各主体要素进行协同合作,推动各主体要素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平台协同。高校师德建设需要依托于各参与方形式多样的平台,平台协同是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系统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如在教育培训方面,党委教师工作部、研究生院、教师发展中心等牵头,共同构建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师德教育培训平台,分层分类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入职培训、在职提升、日常教育、导师培训等职业生涯全过程。在实践锻炼方面,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部、人事处等牵头,搭建学用结合的教师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等,推动教师职业发展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强化对教师价值塑造与行动引领。在师德宣传方面,由党委教师工作部、宣传部牵头,利用学校各级各类宣传平台,策划师德师风建设宣传品牌,着力宣传学校教师感人事迹,强化师德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支持教师全面发展方面,人事处、教务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牵头,构建教师全面成长发展平台,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教师提供发展的自由空间、干事的广阔舞台和成长的优良环境,持续激发教师队伍创新创造活力。

三、基于协同理论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以分工协作为关键,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合力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各主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高校应以分工协作为关键,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主体协同,形成由学校教师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教师工作新格局。

要明确师德师风建设各参与部门的职责分工。对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双一流”建设中“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深刻把握国家和上级部门对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厘清师德师风建设各参与方的职责与定位。在此基础上,从横向、纵向两个层面,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师工作机制。横向工作层面,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加强与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校工会、教务处、研究生院等各部门的联系与工作对接,拓展与优化工作联盟;纵向工作层面,构建由学校党委、基层党委、党支部、教师形成的“四位一体”责任落实机制。此外,通过成立学校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师德师风建设与监督委员会,指导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工作,推动形成师德师风工作合力。

(二)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仅需要教师个人思维、情感和意志上的认同和自律,更需要外在强制性的制度约束。高校应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政策保障、健全制度规范、完善监督约束,持续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做好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一方面,要深入调研分析教师队伍现状、教师思想状况等,研判当前形势下人事制度改革及教师队伍结构、学缘变化下对教师思政工作带来的风险与挑战。[5]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国家和上级对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完善学校在教师思政、师德师风建设关键环节的指导性文件,形成师德涵养培育与职业行为规范协同并进的制度体系,从组织保障、工作指导、奖惩体系、考核惩处等层面确保工作有效开展,以健全的制度体系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三)以统筹资源为重点,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培训体系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将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以高质量教育培训推动教师队伍师德素养整体提升,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应以统筹资源为重点,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积极拓展师德教育途径,持续完善和优化师德师风培训体系。

要明确师德教育培训中各参与方的重点任务。可将高校师德师风培训体系划分为校级专项培训、院级常态化培训,其中,校级专项教育培训是针对特定人员开展的体系化教育培训,由相关业务归口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如党委组织部牵头负责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党委统战部牵头负责党外知识分子和归国留学教师教育培训,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负责新进教职工入职教育培训。此外,院级常态化教育培训是面向教职工全员开展的日常教育,由基层单位负责组织开展。在此基础上,由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相关部门统一规划课程模块、审核培训课程、精选优质师资,协同构建与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务实高效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05):228-230.

[2]罗逾兰.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协同推进的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03):155-159.

[3]常青,韩喜平.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的协同机制构建——基于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9(01):94-101.

[4]陈超.大学生协同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机制探析[J].教育评论,2016(07):103-106.

[5]赵培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Z2):66-68.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师德师风建设合力
“芪”心合力
陕西画报(2021年1期)2021-04-22 14:14:20
合力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31期)2017-02-23 12:46:24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求是学刊(2017年1期)2017-02-22 16:02:59
吹响中职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号角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5:11:04
浅谈小学管理中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高校公共课程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探讨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科教导刊(2015年16期)2015-07-02 01:56:15
高校育人工作之主题实践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