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

2024-06-20 00:00:00陈伟郭梦娇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慕课教学研究与实现” (2021JXYJ15)。

" "作者简介:陈伟(197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郭梦娇(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是做好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充分认识时代发展对于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具有的综合育人功能,充分掌握在“守正创新”中全面把握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构建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在高等教育中全面融入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端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习近平;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5-0008-04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要求首次被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此前,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多次发表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为何开展”“开展什么”“怎样开展”等问题,提出应该更好把握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 产生之缘:时代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能够科学判断时代大势,及时回应时代诉求。习近平之所以对劳动教育给予高度关注,正是由于坚持问题导向,敏锐察觉到时代发展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这是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迫切需要

从国际层面看,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大国博弈错综复杂,“科技战”日趋激烈,“脱钩断链”甚嚣尘上,“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能否自主培养出数量充足能力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能否有效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的关键。从国内层面看,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增长潜力依然巨大,但资源约束压力也在持续加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那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发挥“人”的作用,尽可能减少对“物”的依赖。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作用,加快“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1]。

(二)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因为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而长期享有无上荣光;近代以来,又因为落后于西方先进文明的进程而挨打受欺陷入悲惨境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儿女历经百年奋斗,民族复兴的辉煌前景从未像今天这样触目可及。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愈到临近成功,愈要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劳模和优秀工作者时,深刻总结了我们过去成功的原因和未来继续成功的依靠,那就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2],广大劳动者要“勤奋劳动、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再创新的业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3]。这些真挚的话语,体现了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的辩证统一,创建了通过劳动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桥梁。

(三)着眼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途径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是要准确识别和紧紧围绕矛盾的主要方面开展工作。在现实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要求:“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阶段,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意识和统一行动,通过劳动人民的双手和智慧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

(四)补齐教育领域的短板弱项

一段时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劳动教育在家庭生活中身影难觅、在学校教育中名存实亡、在社会环境中欠缺关注。尤为严重的是,部分大学生存在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甚至轻视劳动和厌恶劳动的问题[5]。此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势必不利于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势必会影响国家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面对教育领域的这些薄弱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回避问题的存在,深入思考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教育部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全社会都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要让青少年真正懂得“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6]的道理。

二、 内涵之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为了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是习近平总书记时时牵挂的“国之大者”。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树立什么目标,注重哪些内容,发挥何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深刻阐述。

(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方向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教育“首要问题”的论断已深入人心,正在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教育系统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自觉行动。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培训技能,而是通过有目的性地活动设计和教育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在劳动实践中感受世界与领悟人生,从而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增加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增强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因此,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7]。

(二)坚持以劳动价值观培育为核心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是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匹配的认知观念和行动能力,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等方面[8]。其中,劳动观念是指人们对于劳动的根本看法,在劳动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9]。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态度。因此,开展劳动教育,要以劳动价值观培育为核心内容。判断劳动教育成效的首要标准,就应该看大学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为,只有“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0],“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11],才能帮助现代的大学生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人生挑战。

(三)坚持以综合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和不懈追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会不断增多,其内容也会不断丰富。就新中国的教育方针而言,在育人目标上,也经历过“德智体”到“德智体美”的历史沿革。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将“劳育”纳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自此,“德智体美劳”已经成为当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内容的权威表述[12]。这就再次说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出发点依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特别需要指出,相比其他“四育”,劳动教育的空间更为广阔、形式更为多样,更加强调大学生亲身参与动手操作的社会实践性,在其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该也能够叠加代入提升品德修养、增长智慧才干、强健身心肌体和引领审美情趣等教育要求,从而发挥不可替代的综合育人作用。

三、思想之源:在守正创新中全面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规律

水流千里总有源,树高千丈总有根。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是在“两个相结合”中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赓续传承,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体现。

(一)继承于马克思的教劳结合思想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学说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13]。马克思以劳动为支点实现了其哲学范式的转变,既表达了实践唯物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质要求,也表达了关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不仅能够改变客观世界,而且能够改变人类本身。在这里,就促进人的发展目标来看,教育的功效和劳动的作用结成了高度统一。因此,教育应该而且只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够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的教劳结合思想准确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的正确原则,是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石。

(二)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挥洒智慧和汗水创造灿烂文明的历史。勤劳已经作为一种形象标签和精神特质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尽管囿于剥削制度所限,在中国漫长的阶级社会里,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低下,劳动者的权益不被尊重。但是,就其创造社会财富进而维持政权稳固的作用而言,劳动在历朝历代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浩瀚典籍里,无论是睿智的治国之策,还是隽永的文学诗篇,都不乏对于劳动的尊崇赞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颂劳动的经典篇章,要求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勤于劳动、乐于劳动、善于劳动的优秀品质,展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有的文化底蕴。

(三)赓续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运用于中国实践的历史。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历代领导人,都能够自觉依据马克思的教劳结合思想,结合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要求,创造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观念方法。如,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应该在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中纳入劳动的要求;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强调,应该不断探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更加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加强劳动教育,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四)借鉴于世界多元文化的有益成分

工业革命之后,劳动特别是创造性劳动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产力的划时代发展,造就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变革。鉴于劳动在物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流水线式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对劳动精细化要求的逐渐提高,许多国家纷纷重视在教育系统开设劳动课程、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做法和理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秉持开放理念,自觉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 [14],强调“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5],意味着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也应该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在教育理念塑造、课程内容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汲取有益成分,在高等教育中普及劳动教育。

四、实施之策:构建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高等教育格局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是指路的明灯。劳动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不能单单看成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应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需要周密部署协调推进,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党和政府做好统筹领导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6]。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想收到成效,同样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加强领导,提供条件保障。一是政治保障。在高等院校办学过程中,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牢固树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坚决纠正“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教育。二是制度保障。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制定标准规范、强化检查监督等方式,保证劳动教育的推进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环境保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7]。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注意“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8]。

(二)学校扛起主体责任

劳动教育主要面向学生展开,高校是组织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部门。对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能否做好劳动教育必修课建设,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创新,直接决定着劳动教育的功能实现。一要更新教学观念。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劳动价值观培养,不是过去劳技训练课程的简单复归,应更加突出其思想导向性,更好地发挥其立德树人功能。二要完善教学体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是仅面向某一年龄或某一学段的特定教育,而是贯穿了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这就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要全面融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并且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差异化设计教学内容,实现学段之间劳动教育的衔接。三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应该既有“劳动”又有“教育”,更加突出学生“身心参与、出力流汗”的实践指向,让大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新知,在实践中收获快乐,不应把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劳动知识或示范劳动技能作为主要形式。同时,还应该深入挖掘蕴含在其他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包括学生行为管理、实践课程教学、校外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形成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方法模式。

(三)家庭教育紧密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19]。劳动观念的养成中,家庭的作用必不可少。家庭应该成为劳动教育的始发站,与学校的劳动教育形成合力。一是改变思想观念。家长应当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劳动可以提升大学生能力和品格的价值认同,自觉对大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思想引导。二是做好示范引领。家长在面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类劳动场景时,应该以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给大学生树立榜样、作出表率,通过言传身教,建立尊崇劳动的家庭风尚。三是创造劳动机会。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循序渐进地传授一些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劳动技能,要求大学生在家庭中完成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支持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劳动,放手让大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养成劳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2][3]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4.

[5] 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22-28.

[6][7][10][16][18]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8] 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12).

[9] 刘向兵.新时代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52.

[11][17]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8(02).

[12] 赖德胜,李廷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9-01-10(06).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14]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02).

[15] 习近平.在二○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2-04(01).

[1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责任编辑:刘洁)

Understand the Four Dimension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Labor Education

Chen Wei" Guo Mengjiao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bstract: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labor education is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far-reaching,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China,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fully master 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the law of education in the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and build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of multi-party linkage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fully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labor values, correct the labor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rain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Key words: Xi Jinping; Labor educa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path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实施路径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4:00:40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2:55:56
民商法中信托制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10:13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18:5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