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证的唯物史观史学解释力研究”(22BKS070)。
" "作者简介:姚修杰(1978—),男,博士后,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理论;陈颖(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维路径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认知与理解程度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为此,全国各高校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效融入自身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培养和输送更多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的卓越人才。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5-0004-04
高校思政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我国当前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大学生作为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认知与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进程。为此,高校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把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刻领悟作为思政教育的最新着力点,真正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贯穿高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的卓越人才。
一、“思政课程”是全面融入的主渠道
“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要想真正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发挥“思政课程”的关键作用。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涉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践,所以在“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工作,需要我们从多角度探索融入的有效路径。
(一)要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高校“思政课程”的契合点
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各门具体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思政课教师应针对具体课程的特点,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思政课程的全面融合。譬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可以从哲学的高度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体现了矛盾的一般性原则,又有中国现代化的特色,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能够以大历史观来看待党领导人民走过的百年现代化进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历史必然性,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从历史视角,基于各种史料来深刻解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深入阐明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结合各位领导人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阐释了中国的现代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论内涵。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得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融入思想政治课程要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政教师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个主体共同努力、履行责任、形成推动合力,才能确保思政课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高校主体层面,高校要充分发挥统筹管理作用。譬如:高校可以针对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思政课程”的重点难点设置专项课题,组织专家进行专项研究;邀请国内专家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职人员的理论素养;组织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在思政教师主体层面,思政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而现今高校“思政课程”最直接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因此,思政教师必须深入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本质特征、基本内容、价值指向以及实践路径,在“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中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除此之外, 思政教师还应该利用多媒体等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果,加深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理解。在学生主体层面,思政教师应该支持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实情感,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热情,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目的。
(三)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融入思想政治课程合理统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实践教学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思政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两者统一于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中,缺一不可。如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程”仅仅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那么这种融入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思政课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所掌握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因此,“思政课程”必须合理统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用理论引导实践,再用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一方面必须在理论教学中向大学生阐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鼓励支持学生用心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的具体实践中,应该围绕和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中国式现代化有关实践问题进行实践,用理论教学中教授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引导实践,再用具体的实践加深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与领悟。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鼓励和支持“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譬如: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利用组织优势,积极联系实践教学单位,为师生创造方便快捷的实践教学路径等。
二、“课程思政”是全面融入的有力支持
中国式现代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本身是个系统的战略性工程,如果仅靠“思政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在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的作用之外,还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6]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个方向的专业人才,有了“课程思政”的强力支持,大学生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思政课程”相比,“课程思政”因涉及各个学科,如何有效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也更加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探讨融入的路径。
(一)高校应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科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机制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高校的“课程思政”实施成效显著,但是“课程思政”的效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融入相对高校的“课程思政”而言是个全新的重大课题,高校现有的“课程思政”教育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且,唯有具备科学和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机制,高校的“课程思政”才能对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提供最强有力支持。考量当前国内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机制建设现状,可以进一步围绕以下内容加以完善和发展:一方面,从新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以及跟岗研修几方面入手,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贯穿专业教师执教生涯培训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在培训中也要大胆创新和应用新模式、新方法,开展体验式、参与式、行动研究式培训,不断健全和完善“课程思政”培训机制,提升专业教师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要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专业理论的融合程度及效果作为重点考核内容。通过考核去判断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方式是否得当、融合效果是否明显等问题,然后对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总结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加以改进,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教育机制。
(二)各学科专业教师必须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与认识
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更多专注于本学科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注度不高。虽然近年来国家实施“课程思政”计划,使得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专业教师离“课程思政”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除此之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党的创新理论,专业教师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一方面,专业教师应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自觉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加深自身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譬如:自觉参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专题学习;自觉研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关研究资料;自主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同时,向专业从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专家请教等。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实质上,专业教师努力把专业课程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融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最佳融入方式,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这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如何加速推进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会对人类社会现代化产生多大的影响等,来具体说明计算机技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推进作用,在激发大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热情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领悟。
(三)结合共享共用的发展理念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课程思政”
各高校应该协同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关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进程。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共享平台,共享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有关中国式现代化方面的教学资料等优质资源;也可以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在融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共性问题与其他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或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或讨论,实现“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真正的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共用,增加“课程思政”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渠道。部分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善于在面对面教育教学中向教师反映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资源共享平台则给学生提供了和教师平等交流的渠道和机会。学生可以借助平台告诉专业教师自己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真实理解程度、存在哪些疑问以及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哪种融入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专业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真实意见,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改进自己的融入方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三、“校园文化”是全面融入的有效补充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的表征,它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塑造人格、激励意志、培养情感等功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有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精神动力,而且能够形成浓郁的学习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感。高校要想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必须建设充满中国式现代化元素的校园文化。
(一)高校应大力建设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校园物质文化
众所周知,一个雕塑,设计师必然赋予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代表某种特殊的含义,而这也是这个雕塑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样道理,一栋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元素的教学大楼,不仅能够给师生带来方便舒服的使用感受,极大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更是能让师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果。为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在校园物质文化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元素。一方面,高校可以对现有物质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譬如:在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运动场馆等基础设施中增设一些能够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元素的书法、宣传画、名人雕塑等艺术作品,在增加这些基础设施的艺术感的同时,起到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陈列室、资料室或展览馆,通过实物和资料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辉煌历程,加深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理解和领悟。
(二)高校应重点建设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校园精神文化
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的存在,是高校独特精神风貌的体现,时刻透射出高校特有的个性和魅力。相比于可感可见的高校实体性校园物质文化而言,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高校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这种影响比校园物质文化的影响更为持久和厚重。为此,高校应该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自身校园精神文化特质有机融合,形成既能体现高校独特精神魅力又富含中国式现代化元素的校园精神文化。一方面,高校应该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卓越人才为目标,指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实践、价值意义和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有机融合,形成激励师生共同奋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紧跟国家的时事政治,传播和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最新实践成果的宣传,不断加深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在认同感。
(三)高校应积极组织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校园文化活动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大大增加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为此,高校要依据自身校园文化氛围和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展和精心设计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中国式现代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体会、理解、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一方面,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方面,高校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设计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生投票、教师评选等方式,选出优秀活动方案。另一方面,在组织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方面,高校可以把学生设计的优秀活动方案,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学校学工组织的指导下自主落实。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各种志愿服务、爱心活动,让大学生在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真实情感体验,增强他们未来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信念与决心。
四、结语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7]党带领中国人民正在不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更是需要一代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高校只有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融入自身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才能坚定青年学生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和信念。青年学生未来也唯有积极奋进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才能放飞梦想、激扬青春,书写人生最美丽的华章。
参考文献:
[1][3][4][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376-378.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0:330.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2:14.
(责任编辑:刘洁)
Three-Dimensional Pathways of Integrat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or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o Xiujie" Chen Ying
(College of Marxism,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at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As an important force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For this reas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must seriously study and study the theor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theor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to their ow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mpus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so as to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elf-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ultivate and deliver more firm political positions and excellent talents with excellent ideological qualities.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or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Campus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