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梁师亮墓志》对于研究唐代医官的身份来源及其入仕迁转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梁师亮墓志》与《梁师暕墓志》互证,可以比较清晰地还原梁氏家族的世系关系。志主梁师亮先以东宫左春坊“别教医生”的身份获得出身,最终通过尚书省吏部的选拔考试。入则良医,出则良吏,本应成为医官的他最终却选择放弃医官一职而走上了另一条入仕道路,反映出唐代对医者入仕之途的限制。此外,根据墓志等资料发现,唐代医官的来源主要有医学生考试通过者、医举及第者、民间医术优长者、为幕府辟署者以及流外入流、进献仙草等。
关键词:《梁师亮墓志》;《梁师暕墓志》;医官;来源
中图分类号:K242;K206;K852;G256;K877.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24)01003108
收稿日期:20230813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念海史学”探索项目“唐京西北藩镇与地方政局变迁研究”(NH-Y-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牛建州,男,甘肃通渭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隋唐史及医疗社会史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发展,使得隋唐史的研究愈来愈向更深层次发展,特别是出土墓志,已经成为隋唐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新史料,为我们补史证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出土于陕西西安白塔寺附近的《大周故珍州荣德县丞梁君墓志铭(并序)》(以下简称《梁师亮墓志》),志石已裂为多块,现残存五块,形状不规则,志盖佚,残高55 cm,宽71 cm,共29行,因残损,行文字现存28字,楷书书写,书法端雅。旧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1]。墓志为万岁通天二年(697)刻,作者和撰者皆不载。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万岁通天017号[2]899-900。关于此方墓志,已有学者做过简单的勾勒疏证,如樊波通过墓志所载志主的葬地考证志主家族信仰三阶教[3]。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这方墓志对于研究唐代医官的来源及入仕迁转途径也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今笔者不揣浅陋,以求教于方家。为后行文方便,先将墓志全文重新点校于下:
大周故珍州荣德县丞梁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师亮,字永徽,安定乌式人也。若夫河汾浔涘,大启滥觞之源;豳雍林坰,勃兴拳石之址。则有武威太守,轩冕赫奕于乡亭;并州刺史,旌棨偏阗于门巷。大父殊,随任右监门录事;显考金柱,唐奉义郎;并行高州壤,道蔑王侯,杨雄非证之书,我家时习;方朔易农之仕,吾人所尚。君珠薮夜光,玉田朝彩,张仲孝友,早为立身之具,夫子温良,持作扬名之本。未尝叹于闇室,何谢古人;初不忤于虚舟,自符先达。棲迟礼让,摈落骄奢,弋钓丘坟,耕耘道艺。词包吐凤,傲三变而英峙;字抱回鸾,雄一台而介立。声驰日下,辩振云间。后进钦其领袖,时辈宗其瑚琏。起家任唐朝左春坊别教医生。抠衣鹤禁,函丈龙楼,究农皇之草经,研葛洪之药录。术兼元化,可以涤疲痾;学该仲景,因而升上第。属龙庭月满,鹿塞尘静,命将出师,千金之费逾广;飞蒭挽粟,万里之粮宜继。君户庭不出,鞍甲匪疲,遥同转轮之勤,遂获茂功之赏。永隆二年,以运粮勋蒙授上柱国。继而钦明餍代,宫车晏出,守文承历,园陵缮修,纪市功成,实凭子来之力;谷林务毕,仍覃发衷之旨。垂拱二年,以乾陵当作功别敕放选,释褐调补隐陵署丞。解巾从宦,智效聿宣;结绶当官,干能斯著。秩满,俄而上延朝谴,授珍州荣德县丞。贰职千担,赞务一同,蛮陬乂宁,平人是赖。终使悠悠墨绶,方宏上艾之风;泛泛铜章,行閳中牟之花。随牒云满,解印言归,吹蛊余灾,缠破少城之地;游魂永逝,崩摧武山之石,以万岁通天元年七月二日终于益州属县,春秋卌有七。呜呼哀哉!即以万岁通天二年三月六日葬于雍州城南终南山至相寺楩梓谷信行禅师塔院之东,陪先莹也。嗣子齐望,婴号越月,孺慕弥年,悲怀袖之靡依,慨舟壑之潜连。黄墟九地,始殷荒蛮之情;玄夜三泉,终藉镌题之事。乃为铭曰:
东京后族,北地邦君,七侯驰誉,三主扬芬。瑞掩金册,容繁宝罇,覆诸隆盛,曾何足云。祖考余庆,英髦间出,啸傲参玄,乘凌喻日。温恭宅性,廉白成质,谭思漆书,储精绿帙。鸿陆初渐,龙门早升,声敷寝庙,智孝园陵。天朝我黜,县道为丞,勣凝边徼,化协黎蒸。还涂未极,生涯遽巳,瞑目他乡,归骸故里。新封暂棨,宾御惨而野云愁;旧龙长扃,松椟昏而山雾起。碑阙兮交映,陵谷兮潜徙,所悲蝼蚁之埏,销沦天涯之纪。
一、入为良医,出则良吏
梁师亮及其祖父梁殊、父亲梁(金)柱、嗣子梁齐望诸史无载。此方墓志成为了我们研究他及其家族的关键性资料。
(一)生于良吏之家
志文称梁师亮字永徽,安定乌式人也。安定郡为汉武帝时期设置,《汉书·地理志》云:“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县二十一:乌氏,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庐山在西。莽曰乌亭。”[4]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秦王李世民西征薛举,“会举死,平举子仁杲,遂改安定郡为泾州。”[5]安定乌氏县地在今甘肃平凉泾川。隋唐以前,梁姓皆以安定为其郡望。按《元和姓纂》载梁姓云:“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并其后也。安定乌式,汉初以豪族自河东徙乌式。”[6]按此则梁氏来源于嬴姓,因勤王有功封为梁伯,属于以国为氏。自汉初迁到安定之后,安定梁氏曾显赫一时,先后有七人被封为侯,二人为大将军,三人为皇后,即“东京后族,北地邦君,七侯驰誉,三主扬芬”。安定梁氏前后兴盛时间将近三百年。如梁统曾在更始至建武年间担任酒泉、武威太守,又梁习在魏曾累官至并州刺史,正如墓志所言“则有武威太守,轩冕赫奕于乡亭;并州刺史,旌棨偏阗于门巷”。到志主梁师亮时期,家族已经开始没落,并未有在朝廷担任高官者。
此外据《古至石华》所载《大唐故朝议郎行泽王府主簿上柱国梁君(师暕)并夫人唐氏墓志铭(并序)》(以下简称《梁师暕墓志》,该墓志也已出土,志长、宽均为71 cm)的内容使得我们可以对梁师亮的家族世系作一个简单的考证梳理。墓志云:
君讳寺,字师暕,雍州蓝田人也。……由安定而宅京兆,其如万氏昆季,列于三方;有类林家昭穆,光乎十德。……曾祖遵,周秦州清水县令,遽赊相用,劳逸兼资,重泉之罄载昌,单父之琴斯洽。祖殊,随监门录事参军,德以润身,学以从政,八屯由其式序,五校于是克隆。父柱,皇朝奉议郎、骑都尉……夫人晋昌唐氏,名惠儿。[7]229-230
根据两方墓志的记载梁师亮曾祖名遵,曾经担任过北周清水县令。祖父梁殊曾担任隋朝右监门录事参军一职。父亲梁(金)柱的名字两方墓志有所不同,怀疑应属漏记或多记,此外墓志载梁柱的官职为奉议郎、骑都尉。按“奉义郎”应为“奉议郎”,《唐六典》记载,“隋文帝置通议郎,皇朝改焉”[8]31,从六品上,为散官职。骑都尉为勋官名。由《梁师暕墓志》可知志主梁师暕乃是梁师亮的兄长。志主梁师暕的仕宦经历也颇为简单,咸亨四年(673)以散官文林郎入仕,永隆二年(681)授勋官上柱国,垂拱元年(685)授朝议郎行泽王府主簿。泽王即唐高宗李治第三子李上金。按《唐六典》云亲王府:“主簿一人,从六品上。”[8]730师暕于“垂拱四年(688)十月五日,终于长安怀德里第,春秋卌有一”[7]231。可知梁师暕生于贞观二十二年(648)。梁师暕夫妇二人最后合葬于楩梓谷,与梁师亮一致。据此我们可以勾勒出梁师亮家族一个简单的世系关系网络:
(二)筑基良医之术
《国语·晋语》曰:“上医医国,其次医人,故医官也。”[9]汉代的贾谊也曾言:“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10]唐代名臣韩愈甚至说道:“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11]53韩愈直接将“医师之良”类比于“宰相之方”,可见人们对于成为良吏或良医的态度和选择,而志主梁师亮的一生正是这一记载的现实写照。
墓志记载志主梁师亮的起家官是左春坊别教医生。左春坊为太子东宫官署,主要负责皇太子等东宫疗疾诊疾之事。但传统史料记载东宫左春坊药藏局并没有“别教医生”一职,且整个中央官方医学都没有记载唐代有别教医生。按太医署设有太医署医学生,因此效仿太医署的药藏局出现医学生也就不足为怪了。但因“别教医生”一职唯此一例,因此梁师亮墓志谓其为“别教医生”记载究竟为何,具体的规制因史料记载不详,所以无法作出具体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志主起家时的身份为东宫医学生。所以墓志之后才会接着写志主与医学有关的内容。
墓志记载梁师亮“究农皇之草经,研葛洪之药录。术兼元化,可以涤疲痾;学该仲景,因而升上第。”按“农皇之草经”指相传为“神农氏”所著《神农本草经》一书,是现如今所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除记载大量中药之外,最大的贡献是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12]
上书有关药品分类的思想影响巨大,后世医书的上中下三品划分法基本基于此书而来。根据学者研究,《神农本草经》所载上中下三品划分法对应天、人、地,功能分别对应不老延年、遏病补虚羸、愈疾。即可知此时在《神农本草经》的思想中长生、成仙的观念已经出现[13]。
“葛洪之药录”指东晋道教理论家和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等书,《抱朴子》一书分内外两篇。内篇讲道教神仙导引养生之术,外篇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等事。《肘后备急方》是当时的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这也与墓志所言志主“杨雄非证之书,我家时习”相互契合。“元化”指东汉末期名医华佗,《后汉书》云:“华佗字元化,……晓养生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相传华佗曾作“五禽戏”,“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参见(刘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82下《方术列传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36-2340页。其中,有关华佗的研究参见于赓哲《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收入《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1-275页。“仲景”即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首次创立了“辩证医治”原则,成为后世中医临床的基本准则。张仲景有“医圣”之称,因曾官至长沙太守,所以墓志云“学该仲景,因而升上第”,又“鸿陆初渐,龙门早升”可知梁师亮在左春坊别教医生学习完成之后,通过考试正式获得出身。本应成为一名良医的他,却选择在此时放弃,转而走上寻求成为良吏的道路。
(三)追求良吏之路
墓志记载志主梁师亮在“永隆二年,以运粮勋蒙授上柱国”。上柱国,勋官。该年突厥入寇;河南河北水患,诏赴江、淮就食。志主和其兄长都因指挥资助转运粮食之功授勋上柱国,这应该与突厥入寇原、庆等州一事有关参见刘昫《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7页记载:“(永隆)二年春正月,突厥寇原、庆等州。”。后“垂拱二年,以乾陵当作功别敕放选,释褐调补隐陵署丞。”
隐陵即隐太子建成之陵,《唐六典》云:“隐、章、懿德、节愍、惠庄、惠文、惠宣七太子陵署:各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一人,从九品下。太子陵令、丞皆掌陵园守卫。”[8]401
梁师亮以医学生身份起家登第,按照唐制科举考试通过之后还需要“守选”,时间从三年至十一年之间不等关于“守选”的年限和分类研究,可参见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1-63页。,但是梁师亮却因资助修建乾陵有功,别敕放选,不用再“守选”,得以直接释褐获得从九品下的隐陵署丞一职。自此得以“解巾从宦,智效聿宣;结绶当官,干能斯著”,从而获得第一个正式的职事官职,可以说是其追求良吏之路的第一步。
在担任署丞期满之后又任荣德县丞,即墓志所云“秩满,俄而上延朝谴,授珍州荣德县丞”。唐代的任官周期一般“以四考为满”[14]1436,且按唐制五品以下官员在任官期满也需要“守选”若干年之后才能正式授官转任。梁师亮最后终于珍州荣德县丞任上。荣德县应为中下县,县丞为正九品上[8]752,符合唐代官吏迁转过程。
关于荣德县的记载,史书有异。按杜佑《通典》记载珍州:“古蛮夷之地,大唐贞观七年,置珍州,或为夜郎郡。领县四:营德、夜郎、丽皋、乐源。”[15]4889《旧唐书·地理志》云:“珍州,下,贞观十六年置,天宝元年改为夜郎郡。乾元元年,复为珍州。领县三。即夜郎、丽皋、乐源三县。”[16]1629《新唐书·地理志》云:“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珍州,并置夜郎、丽皋、乐源三县。”[17]1076《通典》谓属珍州的为营德县而非荣德县,查两《唐书》等史籍发现,唐代珍州并未设置荣德县。但根据梁师亮墓志以及《大唐薛王友行荣德县丞杜君故妻博陵崔氏墓志铭》云:“粤以永徽二年,适薛王友、行珍州荣德县丞杜询。”[18]杜询也曾在荣德县任职,因墓志所载为当时之事,可信度较高,可知永徽年间珍州确实存在荣德县。故可证杜佑《通典》所载“营德县”应为“荣德县”之字形讹。之后的史书无荣德县记载是因为珍州的治所在荣德县,史书一般只记州名而省略治所之名,即《新唐书》曰“并”之义。故文献中经常省略荣德县。[19]
关于珍州的设置时间记载也有不同,《新唐书》等记载为贞观十六年,而《通典》则置于贞观七年。根据《旧唐书》“珍州”下属夜郎县云:“贞观十七年,置于旧亳州城,以县界有隆珍山,因名珍州”[16]1629。可知珍州的名称由其界内的隆珍山而来,与珍州临近的溱州也为贞观十六年开山洞时设置。因此珍州的设置时间应与溱州临近或同时。据此推断两《唐书》记载的时间极有可能就是设置珍州之时。而《通典》所记贞观七年可能是将贞观十七年设置夜郎县的时间嫁接到了天宝元年之后改名的“夜郎郡”,又在后世传抄过程中漏掉“十”字所致。综上所述,可知唐王朝在贞观十六年设置珍州,治所在荣德县,领县四:荣德、夜郎、丽皋、乐源,天宝元年更名为夜郎郡,乾元元年复为珍州。
墓志说到志主梁师亮于武周“万岁通天元年七月二日终于益州属县,春秋卌有七”,则可知梁师亮生于高宗永徽元年。梁师亮在荣德县去世之后,“葬于雍州城南终南山至相寺楩梓谷信行禅师塔院之东”,按至相寺,又名国清寺,位于终南山天子峪内,是隋文帝开皇年间高僧静渊所建,为我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续高僧传·普安传》云周武灭佛之际,普安“栖隐于终南山之楩梓谷西坡,深林自庇……又引静渊法师同止林野,披释幽奥,资承玄理”[20]1152。后静渊“屏迹终南,置寺结徒,……今之至相寺是也”[20]383。樊波认为葬于“城南终南山至相寺楩梓谷信行禅师塔院之东,陪先莹也”与其家族信仰,即三阶教信仰有关[3],按已有相关研究,兹不赘述。
纵观梁师亮的一生,放弃成为技术性医官的机会,而选择成为行政性官员,这是因为唐人对于医者等职业的蔑视,以至于对医者的仕进之路也多有限制。如《新唐书·选举制》云:“凡医术,不过尚药奉御。”[17]1174尚药奉御为正五品下,即以医术入仕为官者,最高只能做到正五品。由此不难想象为何梁师亮以医学生的身份获得出身,最后却并没走上医宦之路。主要原因可能与自己以后的晋升道路受限有关,尽管最终他依然只是帝国的一个边疆小吏,但是从他的职业生涯当中不难发现成为良医良吏之路的艰难。
二、从墓志等看唐代医官的来源
如前所述,梁师亮的起家身份是东宫左春坊医学生,且通过医学生的身份参加考试并登第。但根据墓志可知其曾祖梁遵、祖父梁殊和父亲梁(金)柱都并非医者,因此梁师亮学医并不是家学。唐代医学家传或是师徒传授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曲礼》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参见 (东汉)郑玄注,王锷点校《礼记注》卷2《曲礼》,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53页。关于“医不三世”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按孔疏引旧说:“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天子脉诀》。”参见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讲述的便是家学的重要性。如许胤宗、蒋孝章家族都是唐代著名的医学世家,这些人都曾担任过唐代医官,并且声名卓著。这是因为隋唐以前,医学的秘传性质非常严重。医学传授神秘而严肃,讲究非其人不传,只有德才兼备以及极具天分的子弟才可以传授。如长桑君之于扁鹊,公乘阳庆之于淳于意等皆是如此。但是隋唐之际太医署的设立,对医学知识的传授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习医者可以通过成为太医署医学生、针生等,进入官方医学校学习医术,再进入官方医学系统成为医官[21]。
唐代中央官方医疗机构主要有三,分别是如梁师亮所在的东宫左春坊药藏局,以及太常寺下属太医署和殿中省下属尚药局。药藏局设“药藏郎、丞。药藏郎掌合齐医药之事;丞为之贰。凡皇太子有疾,命侍医入诊候以议方药。……如尚药局之职”[9]667。此外药藏局还有“书令史、书吏、侍医、典药、堂固、药僮”[8]675。《旧唐书·百官志》记载药藏局属官有“药藏郎、丞,侍医典药、药童、掌故,药藏郎掌和剂医药”[16]1908。太常寺下属太医署相当于全国最高医疗行政以及教育机构。太医署设“令、丞、医监、医正、医师、医工、医生、典学”,其中“太医令,掌诸医疗之法,丞为之贰。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以教之,其考试、登用如国子监之法”。此外还有“医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从九品上。医博士掌以医术教授诸生习《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9]408-409殿中省尚药局主要负责皇帝的医药事务,官职主要设有“奉御、直长、侍御医、主药、药童、司医、医佐、按摩师、咒禁师、合口脂匠”。其中“尚药奉御掌合和御药及诊候之事;直长为之贰。凡药有上、中、下之三品。……司医、医佐掌分疗众疾。主药、药童掌刮、削、捣、筛。按摩师、咒禁师所掌如太医之职。”[8]324-325除中央官方医疗机构之外,唐代地方各州一级单位也均设有医疗机构,掌事者是医学(药)博士贞观三年置医药博士及学生。开元元年改医药博士为医学博士,诸州置助教。见(宋)王应麟《玉海》卷11《唐医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9页.。《唐六典》载:“医学博士以百药救疗平人有疾者。”[8]750《旧唐书·职官志》载:“京兆、河南、太原等府……医药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二十人……下州,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学生十人。”[16]1915-1919主要负责地方民众的医疗事务。
唐代医疗机构除以上之外,还有兽医系统、军队医疗机构、官办病坊等。中央医疗机构的设置初衷主要是为皇室及官僚机构服务,平时并不负责平民之救治。地方医疗机构虽然掌境内巡疗,但由于其编制小,水平低,因此对芸芸众生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22]。
无论在哪一机构,首先都要获得出身才能成为医官,而结合墓志以及传世史料分析,可以发现唐代的医官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医学生考试通过者
唐代中央设有太医署负责医药政令的制定发布和医学生的教育。根据《天圣令》复原《唐医疾令》可知唐代医学生的选拔方式为:“诸医,……选补医学,先取家传其业,次取庶人攻习其术者为之。”即选补医学生的时候,首先取家传医学者,其次再取庶人自学成医者。志主梁师亮正属于后者。进入官方医学教育系统之后,医学生要学习“《甲乙》《脉经》《本草》,兼习《张仲景》《小品》《集验》等方。针学习《素问》《黄帝针经》《明堂》《脉诀》,兼习《流注》《偃测》等图,《赤乌神针》等经”。这么做的原因是:“诸医、针学,先读《本草》《脉诀》《明堂》。读《本草》者,即令识药形,知药性;读《明堂》者,即令验图识其孔穴;读《脉诀》者,即令递相诊候,使知四时浮、沉、涩、滑之状。次读《素问》《黄帝针经》《甲乙》《脉经》,皆使精熟。其兼习之业,各令明达。”[23]409在规定年限内学成之后便可参加尚书省的统一结业考试,所试内容据复原《唐医疾令》规定与所学内容基本相似:“诸医、针生以业成申送尚书省者,所司覆试策,各十三条。医生试《甲乙》四条,《本草》《脉经》各三条。……其兼习之业,医、针各三条。问答法式及考等高下,并准试国子监学生例。得第者,医生从九品上叙,针生降一等。不第者,退还本学。经虽不第,而明于诸方,量堪疗疾者,仍听于医师、针师内比较,优者为师,次者为工。即不第人少,补阙不足,量于见任及以理解医、针生内,简堪疗疾者兼补。”[23]410尚书省考试通过者,便可获得从九品上的品阶成为正式的医官,不通过者则退回太医署重新学习,或者选择退而求其次成为官方医师或医工。此外也可以从因正当理由暂时休学的医学生当中选拔医术精深者补为医官。
医学生除了这种通过尚书省考试成为医官之外,如果在每年年终考试中成绩灼然且超过现任医官者,也可以补替现任医官的职位。如《唐医疾令》规定:“诸医、针生,博士一月一试,太医令、丞一季一试,太常卿、丞年终总试。(其考试法式,一准国子监学生例。)若业术灼然,过于见任官,即听补替。其在学九年业无成者,退还本色。”[23]317这种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能够保证现任医官的医术水平,确保治病效率。此种先成为官方医学生再通过选拔考试成为正式的医官是唐代医官的主要来源途径。
(二)医举及第者
唐代医举何时设立,史无明文,但根据相关史料可知最晚在永徽年间便已出现,到肃宗时地位和明经科、明法科相同。《唐会要·医术》云:
乾元元年二月五日制:“自今已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经例处分。”至三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长史王淑奏:“医术请同明法选人,自今已后,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二道,诸杂经方义二道,通七以上留,已下放。”[14]1805
即精通医术者也可以同明经、明法一样直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为试策十道,通七道者便可获得出身,进而成为朝廷医官。如《唐故药奉御吴府君(本立)墓志》云:“父嗣,皇朝朝议郎行太医令。……(本立)介象仙才,先知药性;葛洪达士,早擅医方。永徽元年,医举及第,寻授太医监,俄转令,又入太子药藏监。神龙二年,(本立)制授殿中尚药奉御。”[24]从墓志可知吴本立从其父辈就已经开始习医并担任医官,吴本立本人也以医举入仕,乃是家传医学的代表。他也因医术高超先后担任过中央太医署太医监、令,太子药藏局药藏监,再到最后担任医官的最高级别尚药奉御。他的为官经历可以明显地反映出唐代医官的迁转途径。另《大唐故护军奉医大夫陆公(敬道)墓志铭并序》云陆敬道先以明经科登第,释褐洛州参军,后又因“家好黄老,习慕松乔,枕藉采耳之书,沉研救疗之术,声脉色气之候,药石砭艾之方”得以转任太医令、奉医直长(尚药直长)、奉医大夫(尚药奉御)等职[25]。墓志记载陆敬道深谙岐黄、俞跗医术,师学古代医和、长桑君等人,不仅医术精湛,道学造诣也颇深。但他却选择参加明经考试获得出身,并担任洛州参军一职,后又转任郊社署令。之所以如此或许也与医者之途受限有关。只是最后他又凭借精湛的医术转而担任中央医官。因此墓志用大量篇幅称赞陆敬道的高超医术以及他所取得的影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墓志“家好黄老……”的记载可知陆敬道也有一定的家学传统,并且他的儿子陆元赡也子承父业,官至太医丞,是为家传其业者。因此陆敬道这种由相入医的经历与梁师亮正好是两个极端。
(三)民间医术优长者
据《唐医疾令》唐5条云:“诸教习《素问》《黄帝针经》《甲乙》,博士皆案文讲说,如讲五经之法。私有精达此三部者,皆送尚书省,于流内比校。”[23]410这条令文规定如果民间医生中有精通《素问》《黄帝针经》《针灸甲乙经》三经者,与现任医学博士比较,法术优长者可以担任太医署医学博士、助教之职。另:“诸有私自学习、解医疗者,若医官阙人,召赴医官院,令尚药奉御简试所业,答义三十道,本院(副?)使、副等糊名覆校,义业灼然者录奏,听旨补充。”[23]409即民间医术高超者也可以令殿中省尚药局长官尚药奉御直接负责考其课业三十道,成绩卓然者可听旨补充。这种考试相当于科举考试中的“科目选”考试。属于临时性的特别招聘考试。如《大唐故游击将军上柱国萧府君墓志铭并序》载:“公志气纵横,风情倜傥。圯桥取履,早见兵书;竹林逢猨,偏知剑术。故得勇爵登朝,材官入选,起家授上(尚)药奉御,转迁左卫翊府游击将军。”[2]1142墓志对于志主萧贞亮是否医术灼然优长并未明言,但其起家之官就可直接超授正五品下的尚药奉御。据此推测,擅长医术者或许也可以通过征调超授尚药奉御成为中央医官。
民间医术精湛者更多的是替补为地方医官,开元年间唐令规定:“诸州医博士、助教、于所管户内及停家职资内取医术优长者为之。(军内者仍令出军。)若管内无人,次比近州有处兼取。皆州司试练,知其必堪,然后铨补,补讫申省。”[23]411地方的医博士和助教除从停家职资内选拔之外,还可以从所管户内选择医术优长者,通过州郡的考核之后正式担任,最后报尚书省铨补即可。至贞元十二年(796),朝廷又重申:“自今以后,诸州府应阙医博士,宜令长史各自访求选试,取人艺术优长堪效用者,具以名闻。已出身人及前资官便与正授,其未出身且令权知。四考后,州司奏与正授。余准恒式,吏部更不须选集。”[15]915条件较开元年间更加宽松,由此可见地方医官的短缺在当时已相当严重。
(四)幕府辟署者
唐代入仕途径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和门荫入仕之外,也可以通过辟署的方式进入官场,从而成为朝廷正式官员。特别是中后期,随着藩镇势力的增强,这种方式成为一些士人快速获得出身的捷径。白居易对此说道:“今之俊乂,先辟于征镇,次升于朝廷,故幕府之选,下台阁一等,异日入而为大夫公卿者十八九焉。”[26]《大周故朝散大夫行左春坊药藏郎上柱国张君(金才)墓志铭》载张金才“识妙五禽,精该四献,长桑神道,誉隐家庭”[2]895,即志主本身精研扁鹊和长桑君的医术,但是他并未选择以医举等途径入仕,而是先被辟为沛王府参军,待守丧服阙之后才因其高超医术先转上(尚)药医佐,再除左春坊药藏郎成为中央医官。
除以上方式之外还有以医师、医工等入流成为医官者。如前所述,在太医署学习的医学生未通过尚书省考试者可以选择成为医师或医工,成为中央或者州郡等地方的医人。这些医人也可以凭借工作年限进入医官系统,获得出身。如《唐会要》记载对于在地方从事十年以上的医学生给予散官之职:“天宝二年十一月敕:诸州医学生等,宜随贡举人例,申省补署,十年与散官。恐年岁深久,检勘无凭,仍同流外例附甲。”[14]1625如此便多少给予了他们入流的机会。还有因进献“仙草”得为医官者:“贞元二年(786)九月,山人邓思齐献威灵仙草,出商州,能愈众疾,上于禁中试用有效,令编附《本草》,授思齐太医丞。”[14]1806
三、结语
综上所述,梁师亮以医学生身份入仕,最终却放弃医官身份,这反映出了唐人对于医者身份的态度。韩愈《师说》中所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11]48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准确描述。通过对《梁师亮墓志》和《梁师暕墓志》内容的考释,补充了史书记载之阙,为考察梁师亮以及梁氏家族的世系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而且对于研究医官入仕迁转的途径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佐证。但是由于缺乏足够多的传世文献和墓志资料,使得笔者难以完整地还原梁氏家族的世系情况,因此只能期待于将来更多新材料的出现,以帮助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原茵.浅析西安碑林收藏的两方武周时期墓志[M]//碑林集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45-49.
[2]"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樊波.西安碑林收藏的几方三阶教碑刻[M]//碑林集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199-206.
[4]"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15.
[5]"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55.
[6]" 林宝.元和姓纂[M].岑仲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582.
[7]" 黄本骥.古至石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8]" 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9]" 左丘明.国语[M].李维琦,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114.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3215.
[11]韩愈.韩昌黎文集注释[M].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2]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5.
[13]于赓哲.成仙初阶思想与《神农本草经》的三品药划分法[J].史林,2022(3).
[14]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5]杜佑.通典[M].王文锦,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8:4889.
[1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三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6:6.
[19]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8712.
[20]道宣.续高僧传[M].郭绍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4.
[21]范家伟.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91-123.
[22]于赓哲.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1.
[23]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正.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正附唐令复原研究(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4]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19.
[25]樊波.新出唐《陆敬道墓志》疏证[M]//碑林集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09-113.
[26]白居易.白居易文集校注[M].谢思炜,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564.
[责任编辑" 于风军]
Outstanding Doctor or Prominent Politician: On the Source of Medical
Officials in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Epitaph of LIANG Shiliang
NIU Jianzhou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Abstract: The Epitaph of LIANG Shilia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identity and the source of medical official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pecific route of their transferring into officialdom. Through the mutual evidence found in The Epitaph of LIANG Shiliang and
The Epitaph of LIANG Shijian, one can clearly restore the lineage of the Liang’s family. Liang Shiliang,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epitaph, was first recruited as the “bie-jiao medico” (or quasi medico) in Zuochunfang, a medical institution, of the East Palace—or the crown prince’s palace, and eventually passed the imperial selection examination administered by the Official Division of Shangshusheng, or the Ministry of General Administration. From a quasi-medico to a prominent politician, he, who was supposed to be an excellent royal medical officer, eventually gave up the post and embarked on his political journey of being an official, which reflects the restrictions put on medical practitioners’ entering the officialdom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epitaph and other materials, the sources of royal medical officers in the Tang Dynasty mainly included students who have passed medical examinations, medical practitioners drafted during the imperial selection examinations, folk medical practitioners among the civilians, retainers recommended by their powerful masters, and those who poured in and offered immortal herbs, etc. .
Key words: The Epitaph of LIANG Shiliang; The Epitaph of LIANG Shijian; medical officer;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