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域下优秀传统师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2024-05-24 23:46:38秦苗苗郑德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师德师师德

秦苗苗,郑德崎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1)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实践和理论创新要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成功推进。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贯穿到传统师德文化的转化中,准确把握传统师德文化的甄别、激活和改造,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师德教育资源

中华文明思想宝库中沉淀了丰厚的带有本民族文化烙印的师德教育资源,包括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方法、丰富的中国特色师德教育学说,历经千年仍不失其重要教育价值,值得创造性转化。

(一)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方法

第一,教师任用培养以师德师风为首要。“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到天子,下至百姓,无论高低贵贱,无分地位高下,都非常注重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行。作为关系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师德师风,更是被严格要求。只有被公认为拥有高尚的品德、端正的行为、渊博的学识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教师。如清代陆世仪在《思辨录辑要》中所记:“德行学问高于一乡者即聘之为乡学之师;德行学问高于一国者,即聘之为国学之师;德行学问高于天下者,即聘之为太学之师。师得其人,则大下向风,自然人才辈出矣。”

第二,教师考核评估以师德师风为依据。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教师的管理和规范,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估制度。对教职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对表现优秀的教职工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教职工给予惩罚,可以促进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要注重对教师的廉洁管理。北宋时期就已建立相关制度,禁止教师收受学生礼品馈赠,禁止参加公共场合娱乐活动,禁止在升学考试中徇私舞弊。

第三,教师培育以尊师重教社会风气为依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对促进优良师德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礼记·学记》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表明尊师重教是历来传统。

(二)丰富的中国特色师德教育学说

第一,具有鲜明的师德师风精神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累了丰富的师德教育学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论语》《孟子》《礼记》《学记》,唐代韩愈的《师说》,明代王守仁的《严师箴》,清代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学校》等。这些著述中关于师德师风的界定集中体现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师表 ”“克己复礼为仁”“知行合一”“仁者爱人”“因材施教”等,一定意义上奠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元素。

第二,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传统。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借用《礼记·大学》中的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来阐释教师的社会责任。当今整个世界,正在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两个大局”,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教师要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就要勇于付出、甘于奉献。

第三,具有深远的国民素质影响力。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还会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提到,“故欲正天下之人心 ,须慎天下之师受,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对整个国家、社会的作用。通过系统性、逻辑性地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师德的历史积淀,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师德文化的价值,可以极大地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形成,进而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升。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使中国特色师德建设拥有了更为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方法、丰富的中国特色师德教育学说,探索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师德涵育理论和制度创新,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师德文化。

儿童阅读也好,亲子阅读也罢,关键是要把最好的书给孩子们。儿童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阅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孩子们就会成为什么。”新教育实验为此精心研制了《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和《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这些书都是为“此时此刻”的孩子们度身定做的。孩子们通过这些书,可以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些书,会培养孩子一个好的阅读“胃口”,会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好书是什么味道。

二、“两个结合”视域下优秀传统师德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价值

在“两个结合”的指导之下,对传统师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为教师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关键的方向性指引,解决教师教育现代化难题。

(一)精准定位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需

2023年5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2]“四有”师德充分体现了党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3]12因此,在教师中广泛、持久地开展教育是极有必要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之下,将优秀传统师德文化融入“四有”师德培育,对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有效解决教师教育现代化难题

广大教育工作者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传统师德文化的现代化、创造性转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教师队伍培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可以为“四有”师德的培育奠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师德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理论观点有待进一步挖掘。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313,探索出有效解决教师教育现代化难题的理论和制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师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新形态。

三、在“两个结合”中把握传统师德文化的甄别、激活和转化

“两个结合”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依托、彼此融通、彼此成就,为传统师德文化的甄别、激活和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甄别选取优秀传统师德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师德思想在教师中代代传承,这其中既有推动时代发展的思想精华,如“为人师表”“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明德至善”等;也存在一些具有历史局限性的陋观,如儒家师德观过分强调教师的“师尊”地位,道家师德观过分强调“无为而治”,法家师德观过分强调“以法施教”。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模仿传统的师德思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变化,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甄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师德建设发展的需要,将传统的师德话语进行创造性转化,以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有鉴别地对待传统的师德话语,自觉地把优秀传统师德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

(二)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师德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扬弃的方式接纳异质文化的特性,以适应历史变动带来的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师德文化提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优秀传统师德文化坚定师德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349优秀传统师德文化在几千年中培养出无数优秀教师,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教育自信、师德自信。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正是继承和坚持了这份自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国的首要基础工作来抓。新时代,各部门、各地区、各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师德和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相关论述,努力建设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双优教师群体。近年来,在“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涌现出很多优秀教师,折射出教育战线师德师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优秀传统师德文化唤醒师德自省。道德发挥引导、约束作用的关键在于个体的自觉、自省、自律。教师只有自愿追求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在意识形态上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可以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省文化,如“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四书集注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等,思想唤醒教师的师德自觉。要鼓励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站稳政治立场,自觉为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而奋斗;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职业培训活动,做“四有”好老师。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优秀传统师德文化唤醒师德自强。师德自强是师德自省的一种结果和表现。当前,大部分教师具有崇高的师德和学术水平,“感动中国”“最美教师”的榜样力量激励着广大教师。然而,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教育引导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在教师群体中依然存在,师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教师精神引领。要建设面向广大教师的教育引领体系,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如《周易·乾·象传》中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论语·雍也》中提出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述而》中提出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教师自律自强的良好氛围凝聚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磅礴力量。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优秀传统师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新时代,要将优秀传统师德文化更好地传承给教师,高效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中国传统师德文化必须向社会主义、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在此前提之下,积极宣介优秀教育文化,把中国教育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内容展示出来。二是赋予优秀传统师德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国传统师德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相契合,实现传统师德的当代超越与发展。三是实现优秀传统师德文化转化形式的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平台,将师德培训实现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相结合、自修和考核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师德师师德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48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未来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 21:11:22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