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研究

2024-05-16 00:00:00王晓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期发展农村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实践多以乡镇、村一级作为实施主体,会出现资源调动受限、参与主体有限、振兴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本文通过对莱阳市“预制菜产业”案例的调查发现,以县域经济为主体,通过产业政策、做大做强产业链、搭建多利益主体合作的组织模式等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县域经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预制菜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County Economy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pared Vegetable Industry” in Laiy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WANG Xiao

(Laiyang City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Laiyang 265200, China)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developing countryside in the new period of our country.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mostly takes township and village level as the main body of implementation, which inevitably leads to problems such as limited resources mobilization, limited participants, and unsatisfactory revitalization effects, which will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ase of “prepared dish industry” in Laiyang city, the author found that with the county economy as the main body, through industrial policies, expand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building the organizational mode of multi-stakeholder cooperation, th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can be realized to the greatest extent, forming a joint force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county economy;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epared dishes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通过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推进三产融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使乡村振兴真正落到实处。县域经济能够掌握更多的本地信息、资源,能够实施更加长远的规划、引导,对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走特色产业兴旺之路起到重要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学界对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以乡镇、村一级作为乡村振兴的研究重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李国祥[1]认为,乡村为达到产业兴旺,要进行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乡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任常青[2]认为,为破解阻碍产业兴旺的难题,应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农村财产登记制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以及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从乡村振兴的路径角度出发,耿言虎[3]认为,在村庄内生型发展中,需要转变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能与作用方式,需要发挥乡村精英的能人引领作用、匹配产业发展与乡村优势资源、发掘乡村传统的治理资源、搭建多利益主体合作的组织模式。麻学锋等[4]指出,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富足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渠道和中坚力量。叶兴庆[5]认为我国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国家,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人、地、钱”是关键,即优化农业人口结构,保障乡村建设用地,促进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继续关注贫困人口,实施扶贫工作。刘海洋[6]认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以农业不断优化升级、三产深度融合为现实路径。

通过对以往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梳理,发现当前学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多停留在乡、村一级,从产业发展、制度改革、吸引发展要素和三产融合等多种角度为乡村振兴的推进贡献思路。但是各地的乡村差异较大,有的乡村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有的乡村资源匮乏、发展潜力小。同时,各地乡村根据自身条件发展产业,容易造成同质化竞争,浪费发展资源等问题。这就需要县级政府从宏观角度出发,依据不同乡镇的特点,划分农业生产区域,配合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再反哺乡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1 莱阳市“预制菜产业”的现状

莱阳市地处山东省胶东半岛中部,是一座以农业为主的滨海滨河城市。现辖1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滨海旅游度假区,784个行政村,人口79.14万人,2023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22.6亿元。2023年,莱阳市先后成功获得“中国预制菜第一市”“中国绿色预制菜之乡”授牌,先后入选工信部“全国十大预制菜基地”、人民网“全国十大预制菜创新发展地区”。

1.1 发展“预制菜产业”的农业基础

发展“预制菜产业”需要扎实的农业基础作为支撑。而莱阳市是享誉国内外的农产品生产市,在发展“预制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3年,莱阳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02万hm2,总产42.8万t,花生种植面积1.83万hm2,总产9.3万t;果园总面积2.69万hm2,总产量57.3万t,其中苹果1.39万hm2,

产量29.6万t;梨0.47万hm2,产量15.9万t;蔬菜种植面积约0.93万hm2,产量约62万t;肉类产量19万t,生猪出栏93万头,奶牛存栏1.93万头;肉鸡出栏8 000万只。莱阳市的预制菜产业建立在以冯格庄、团旺等镇为核心的粮油主产区,以沐浴店、山前店、照旺庄等镇为核心的优质果品区,以龙旺庄、羊郡、姜疃等镇为核心的高端蔬菜区,以谭格庄、万第、团旺等镇为核心的生猪高效养殖区,以大夼、高格庄等镇为核心的肉鸡高效养殖区和以谭格庄、河洛等镇为核心的奶牛高效养殖区。

1.2 发展“预制菜产业”的产业基础

莱阳市是预制菜生产的发源地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龙大食品为代表的莱阳一众企业就开始向日本出口预制菜品,经过30多年的深耕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以龙大、春雪、天府等企业为代表的“蔬菜、畜禽、水产和面点”等全品类、全链条预制菜产业体系。其中,速冻、调理、FD、VF等各类预制菜生产企业200余家,产品涉及20多个大类2万多个品种。培育了龙大美食和春雪食品2家A股上市的预制菜企业,占全省预制菜上市企业数量近1/3。鲁花集团、春雪食品、龙大美食和一刻厨神等企业上榜中国预制菜领军企业50强、中国食品行业百强、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等行业榜单,成为全国预制菜生产集聚区之一。近百家企业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英国零售商协会认证、良好生产规范等各类认证,检测能力达到世界级标准,形成了从“田间到舌尖”的预制菜全链条质量安全体系。在龙大、恒润、永和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莱阳市大力发展自有基地和“订单式”标准化种植基地,形成了以国际顶级原料质量为标准的管理体系。“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带来了保障,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将预制菜写入其中,并指出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莱阳市农产品资源丰富,食品加工能力强,产业链条完备,发展预制菜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政策的引领下,莱阳市紧抓预制菜产业发展机遇,以预制菜突破发展引领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以食品产业链化工程带动乡村全域振兴,积极探索具有莱阳特色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实践路径,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莱阳模板”。

2 县域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内在机制

如果根据乡镇、村庄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助推乡村振兴,必然会面临带动范围有限、经验无法推广等问题。而根据县域经济的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功能定位,进行全面规划、资源整合,能够起到更广泛的带动作用。莱阳市政府通过利用产业政策、优化加工链、搭建多利益主体合作的组织模式等方式,全力支持预制菜的产业发展,带领农民走好“致富路”。

2.1 利用产业政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在产业政策的调节机制下,政府部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学创新攻关计划、财政补贴和信贷扶持等操作手段,引导各方力量集中开展新技术研发,发挥技术研发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发展前瞻性的主导优势产业、新兴技术产业[7]。产业政策是政府职能部门经过大量资料调查,分析研判得出的,能够更好地适应本地的产业发展,带动企业的转型升级。莱阳市政府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①政策引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莱阳市研究出台了《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关于预制菜发展扶持的具体举措,为完善产业链条、打造支撑体系、加快品牌推广等方面提供了针对性支持。②专班推进。由分管副市长牵头,抽调精干力量成立莱阳市绿色食品产业专班,通过一线调研座谈、政策要素调配等方式,靶向破解预制菜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③资金支持。莱阳市积极争取省、市级的项目支持资金,并将资金优先用于预制菜产业发展,激发企业发展热情,目前莱阳市预制菜十大骨干企业中,有8家企业正在新上加工车间和生产线,扩大预制菜产能,龙大美食、春雪食品、永和等企业进一步加大投资建设预制菜工厂,同时有一批预制菜项目也在加快落地,全市的预制菜产业开启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2.2 优化“初精深”一体化的加工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全面升级[8]。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提高全产业链的效益和附加值,让农民真正获得实惠。为优化“初精深”一体化的加工链,莱阳市多措并举出实招,大力实施“预制菜+”工程,出台优惠措施“18条”,制定《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推动预制菜产业倍增计划,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聚焦白羽肉鸡、生猪、蔬菜等重点产业精深加工,启动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大力推进龙大美食调理食品、春雪智慧工厂、三川食品中央厨房、龙顺食品主食生产能力提升等总投资246亿元的预制菜项目,鼓励食品企业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精深加工产品和预制菜产品,目前,预制菜产品已涵盖速冻保鲜蔬菜、火锅食材、水饺面食、快餐便当等10多个大类20 000余种,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t,

2023年预制菜产值约152.3亿元。此外,组建莱阳市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促进行业及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技术和人才交流合作,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60余家,建成以龙大、春雪、禾丰牧业等为引领的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以一品堂、恒润等为引领的果蔬产品加工,以永和、顺德盛、鲁海等为引领的方便食品制造加工“三大产业加工群”,形成了种类齐全、链条完整的预制菜生产企业矩阵,带动乡村农产品初加工点200多个,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180多家,约有3万多名农民通过出村进厂就业、村内加工点务工、田间基地生产等方式分享产业链红利,平均每人每年增加工资性收入3万多元。

2.3 搭建多利益主体合作的组织模式

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农户能否平等地分享到农村三产融合中的红利[9]。农户能否享受产业发展红利,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是关键。为此,莱阳市政府依托本地的龙大、春雪、三川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利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合作形式,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订单农业、基地合作的生产方式,带动企业与村庄、农民之间形成更稳固的利益联结关系。多利益主体的组织模式让农民的收入进一步多元化,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基地就业的工资性收入,还有入股的分红,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目前,全市共发展农民合作社2 788家,家庭农场2 405家,带动集体和农民增收近1.5亿元,实现了集体有收益、企业有效益、农民得实惠的目标。

3 结语

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但是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必然面对很多的难点、堵点,需要上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仅仅依靠乡村的力量,在实现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会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通过莱阳市预制菜产业情况这一案例,发现从县域层面推动乡村振兴,带动优势更明显、成效更显著。

因地制宜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各地乡村经济基础、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差异较大,还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并推进实施相应的产业发展策略,即应走不同特色的产业兴旺之路[10]。仅依靠单个乡村的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无法形成规模优势,也没法形成地方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县级政府根据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产业规划等因素,因地制宜带动乡村走好特色的产业兴旺之路。政府根据不同乡镇的资源情况,划分农业生产区域,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依托城市发展特色加工产业,唱响产业地方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集全市之力发展产业的这种方式,不仅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本地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且会极大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需求量,真正让农民获得实惠。

整体谋划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相较于乡镇、村一级,县级政府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企业进行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点、堵点,这就需要县级政府利用调研、出台政策等手段靶向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县级政府通过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产业专班,通过一线调研座谈、政策要素调配等方式帮助本地企业克服发展难题,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以利益为发展导向,不会自发与当地农民形成稳定的交易关系,同时企业之间也以竞争作为主旋律。而产业链的培育、做大、做强需要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密切合作,这就需要县域经济的支持和引导。政府不仅要根据企业的需求,针对性提供扶持举措,让企业做大做强,还要引导组建产业发展联盟,进一步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才能让更多的农民获得产业发展的红利。

多利益主体合作模式是带动农民致富的保障。完善农村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必须把完善对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放在重要地位,把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作为检验农村产业融合成果的重要标尺[11]。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农民收入的增加依赖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当前,部分领军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存在社会责任不强的情况,没有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因此,县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创新多利益主体合作模式,引导本地龙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与村庄、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集体和农民增收,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参考文献

[1]李国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J].中州学刊,2018(1):32-38.

[2]任常青.产业兴旺的基础、制约与制度性供给研究[J].学术界,2018(7):15-27.

[3]耿言虎.村庄内生型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以云南省芒田村(1)茶产业发展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9(1):24-30.

[4]麻学锋,刘玉林,谭佳欣.旅游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及发展路径: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为例[J].地理科学,2020,40(12):2019-2026.

[5]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6]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J].经济纵横,2018(11):111-116.

[7]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政策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17,52(8):33-48.

[8]熊小林.聚焦乡村振兴战略 探究农业农村现代化方略:“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38-143.

[9]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理,2016(3):28-29.

[10]崔彩周.乡村产业兴旺的特色路径分析[J].中州学刊,2018(8):47-52.

[11]姜长云.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拓宽视野[J].中国发展观察,2016(2):42-43.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的思考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20:48:02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0:54:49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17:42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7:57
荆州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5期)2016-04-05 1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