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放的网络空间提升了知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但也成为各种非主流价值观传播、网络舆情蔓延的温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因此,新时代高等音乐院校应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作用,通過全面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阵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促进“艺术+思政”教学有机融合,保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亲和力,打造素质过硬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支撑力,破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高等音乐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引言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发生大变革、大调整,尤其对网络空间进行着深刻重塑。“网络空间中人的本质是现实世界中人的本质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拓展”[1],网络俨然已成为现实的人发声、不同思想交流交锋的重要聚集地。因此,如何针对网络参与的主力军——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为国家培养德艺双馨高等音乐人才必不可少的内容。
1. 新时代高等音乐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得益于移动网络技术蓬勃发展,世界的物理界限被打破。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79亿人,10~29岁网民占比达到了28.4%[2]。大学生已成为参与网络空间的重要力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无疑是高等音乐院校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方面,这项工作体现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在网络空间中,不同思想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对处在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的影响愈发显著,对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立德,如何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因此,高等音乐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把握音乐类专业大学生思想特点,强化和突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不断提升“立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这项工作也是培养德艺双馨高等音乐人才的应有之义。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3]。人才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中的第一资源和重要力量,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将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对于培养新时代的德艺双馨高等音乐人才而言,德与艺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但德立于先,是第一位的,并统率艺,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德不仅指德行、品德,也包含政治品质的深刻意蕴。因此,高等音乐院校培养德艺双馨高等音乐人才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激发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不仅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德艺双馨高等音乐人才的现实诉求。
2. 新时代高等音乐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困境
2.1 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网络“信息茧房”的封闭性
包容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是其不断发展进步的生命力所在”[4],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科学真谛,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入新时代,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彼此之间的影响更加深刻,人类命运从未像今日这样休戚与共。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态度,也充分彰显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包容性,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自信和蓬勃生命力。因此,要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面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如何打破“信息茧房”的封闭性,引领并整合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茧房”是“信息传播平台采用过滤算法进行信息推送”[5],在方便广大受众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形成了信息窄化、信息割据和信息迎合的特征。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人们成为算法的附庸,在网络中接收的信息逐渐同质化,获取的信息范围逐渐缩窄,如同信息海洋中一座座封闭的“孤岛”,事实上封闭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传播力。“信息茧房”问题使意识形态领域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2.2 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和网络空间信息的干扰性
高校是满足大学生求知欲,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教育场所,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而大学阶段也是一个人求知欲强烈的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基本形成。高校教育有别于中小学教育,侧重于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这一特点在高等音乐院校尤为显著,即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音乐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基本形成。求知不仅指专业知识的获取,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着对世界的认识。大学生怀揣好奇心,思想活跃、追求潮流个性,具有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时代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这一特性,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作为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国家也会产生影响。
而在当前,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特性,一部手机即可获取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信息,在便捷人们学习生活的同时,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实时交互传播也干扰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易产生削减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的隐患,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巨大挑战。可见,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不确定因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是高校今后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2.3 高等音乐院校专业教育的主导性和人文素养教育的边缘化
高等音乐院校具有鲜明的院校特色、学科特长,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一般综合类院校,表现出专业教育的高度主导性。一方面,音乐专业的教学主要以“一对一”的形式为主,具有强烈的师承关系。“师父”对于“徒弟”有着较大影响,不仅体现在专业教育教学上面,也在日常言行举止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已形成了重专业的学习模式。尽管近年来国家在逐步推动艺考改革,进一步提高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如要求文化课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等,但专业考核依然占据着较大比例。此外,音乐类专业本身需要大量时间进行练习,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压缩了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专业教育事实上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而与之相对,却表现出人文素养教育相对薄弱的情况。音乐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薄弱,理应注重对他们的人文素养教育,但一般情况下,学校除了教育部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等,设置的人文素养课程较少,且人文素养课程优先级低于专业课程。这种过度强调专业化、人文素养教育边缘化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于高等音乐人才的需要。因此,高等音乐院校培养德艺双馨高等音乐人才,需要解决好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平衡问题。
3. 新时代高等音乐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3.1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面对网络思潮多元化的形势,高等音乐院校必须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巩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懂理论、会讲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关切网络中的热点问题,从而更好地将实际问题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实效,回应学生的困惑;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尤其是阐释热点问题,应同大禹治水一般,宜疏不宜堵。正如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6],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避免只抓“本本”上的“答案”,生搬硬套地灌输,而要剖析热点问题产生的根源,探寻大学生关注舆论热点,甚至盲从、沉迷一些不良思想的真正动机,通过引导大学生细致思考,一步步抽丝剥茧,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转变“老师讲、学生听”一教了之的状况,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感、认同感。
此外,学校应积极联系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建立常态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制,发挥制度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例如,通过与官方媒体等共同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当前媒体的运行机制,帮助他们塑造批判性思维方式,形成对谣言、舆情等的科学认知。
3.2 促进“艺术+思政”教学有机融合,保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亲和力
德艺双馨是文艺人才培养之标准,“德”是树立正确价值观,“艺”是才能的体现,二者需兼备,但立“德”为先,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因此,高等音乐院校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要以德为先,特别是当前网络空间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功利化、风气浮躁化等对大学生之“德”的侵蚀,加之高等音乐院校大学生重专业、疏文化的普遍情况,立“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一方面,在思政课堂中引入音乐艺术。音乐是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本身又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可以把音乐艺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用音乐阐释理论。例如,以《黄河大合唱》作为案例,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清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的论述,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帮助并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理解,进而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音乐本身具有文化内涵,可挖掘的思政元素较多。例如,在声乐专业教学中,从革命时期一直到新时代的红色歌曲,都是反映不同时代主题和精神的一面面镜子;在管弦和钢琴这类西洋乐器专业中,也能挖掘出如贝多芬反抗封建社会压迫,不屈服于命运而作的《命运交响曲》这类属于人类共性的价值观念。挖掘凝练每个专业每个课程的优质思政内容,并通过科学设计,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不仅给大学生传授了专业技能,也在润物无声之中传递着主流价值。
3.3 打造素质过硬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支撑力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音乐院校如何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的情况,抵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为党和国家培育德艺双馨高等音乐人才,是一项重要课题。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关键一步。
一方面,要强化校党委领导责任。校党委是高校领导核心,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顶层设计。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校党委要做好统筹全局工作,既要把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监督管理,也要健全应对来自网络舆情、信息泛滥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的机制,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另一方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纽带作用。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讲者、捍卫者,不仅要站好三尺讲台,也要走出教室,通过与校领导、院系双向“结对子”形成相互支撑。与校领导结对,能有效贯彻学校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能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提升工作实效性。同时,与各院系结对,深入院系中,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掌握各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习惯,也能帮助专业课教师理解思政教育实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良性发展,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
结语
新时代网络空间的发展变革,将进一步加速信息的传递、思想的激荡,网络的“双刃剑”效应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也将变得更加显著,面向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也将更加凸显。对于高等音乐院校而言,必须有针对性地探析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困境的根源所在,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不断提升高等音乐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能力水平,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網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栾淳钰,黄天罡.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新发展[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5-2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23-08-28)[2024-01-20].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4]曹婷婷.澄清对主流意识形态包容性的几个认识误区[J].人民论坛,2018(1): 120-121.
[5]李红坦,谭思玲.“信息茧房”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传媒,2023(7):71-7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作者简介:梁肖,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度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德艺双馨文艺人才队伍培养机制研究(编号:2023HZ1780);2023年度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陕西红色音乐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3BY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