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 孙启祥.居延汉简中的陕西地名研究[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2(1):76-83+92.
[摘要]" 居延汉简记录了大量的古代地名。考查这些地名,对研究古代政区因革、地名存废,乃至文化演进、制度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载有陕西地区地名的39枚简牍中的39则简文,蕴含大量的汉代历史和文化信息。它记录了一些县名在书写时使用通假字的史实(如祋祤写作带羽,云阳写作霣阳);大量的里名为今人提供了已经消失的古地名线索。里名大都具特定含义,有描述性的,亦有记述性的,许多里名还被赋予道德引领的价值理念。众多地名和戍卒档案资料显示,汉代陕西地区除上郡外大量向河西地区征调戍卒,这与史家所谓“戍卒大部分是关东人,少数是本郡人”的观点不完全一致。简文中有关法律和戍卒身份、职衔、装备的史料,有的可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
[关键词]" 居延汉简; 陕西; 县名; 里名
[中图分类号]K8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005(2024)01-0076-08
[收稿日期]2023-05-09" [修订日期]2023-12-18
[作者简介]孙启祥,研究员,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续汉·郡国志》,陕县有陕陌,二伯(指周公、召公——引者)所分,故有陕东、陕西之称。” 见[清]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第1082页。
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一六《肃宗诸子传》:“杞王倕可充陕西节度大使。”中华书局,2012年,第2299页。[元]脱脱等《宋史·地理志三》:“陕西路,庆历元年,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中华书局,1985年,第2143页。
从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甘肃敦煌西北汉代烽燧遗址掘获汉简起,至20世纪末,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肩水金关一带,即汉代张掖郡境内,共出土“居延汉简”3万余枚。这些简牍中,记录了大量的古代地名,其中相当一部分今天已不存在。考查这些地名,对研究古代政区因革、地名存废,乃至文化演进、制度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陈直先生早年在《居延简所见地名通考》中,对居延简所记38郡国及其辖县,做了归纳研究[1]130-134;周振鹤《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2]对以居延汉简为主的汉简中的县名、里名以郡国、县、里做了排列辨析;后来,马孟龙对周文又作了订补[3]。此前后,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日本学者永田英正《居延汉简研究》等专著亦涉及区域性问题;孙继民《居延汉简中所见河北部分县历史地名研究》[4]、马孟龙《汁防侯国非广汉郡汁方县考》[5]和卢丛夫《从“居延汉简”谈西汉乌氏县的确定》[6]等论文,对居延简中今河北、山东、宁夏的一些地名做了研究。针对简牍出土地周边,即今甘肃河西走廊迄西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研究文章则更多。本文试对其中“陕西”的地名做一勾勒探讨。
一、 汉代的“陕西”
“陕西”尽管得名较早①,但作为政区名却出现在唐代以后②。以今天之行政区域,反推至汉代,陕西包括汉代三辅(指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治所均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及所属各县,弘农郡、汉中郡、武都郡和上郡的部分县。
以《汉书·地理志》而言,陕西包括京兆尹之长安、新丰、船司空、蓝田、华阴、郑、湖、下邽、南陵、奉明、霸陵、杜陵12县,左冯翊之高陵、栎阳、翟道、池阳、夏阳、衙、粟邑、谷口、莲勺、鄜、频阳、临晋、重泉、郃阳、祋祤、武城、沈阳、褱德、徵、云陵、万年、长陵、阳陵、云阳24县,右扶风之渭城、槐里、鄠、盩厔、斄、郁夷、美阳、郿、雍、漆、栒邑、隃麋、陈仓、杜阳、汧、好畤、虢、安陵、茂陵、平陵、武功21县,弘农郡(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东北)之商、上雒2县,汉中郡(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之西城、旬阳、南郑、褒中、安阳、成固、沔阳、鍚8县,武都郡(治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县南)之故道、嘉陵道、沮3县,上郡(治肤施县,今陕西榆林市东北)之肤施、独乐、阳周、木禾、平都、浅水、京室、洛都、白土、襄洛、漆垣、雕阴、推邪、雕阴道、龟兹、定阳、高奴、望松18县。
东汉时郡县设置和行政归属有所变化,陕西境内所置县有所减少,如京兆尹之下邽、奉明,左冯翊之谷口、鄜,右扶风之渭城、斄,汉中郡之旬阳,上郡之独乐等不复为县。此外,左冯翊、右扶风治所均迁出长安;原属京兆尹的湖、华阴2县划归弘农郡,原属左冯翊的长陵、阳陵,原属弘农郡的上、商洛4县划归京兆尹;鍚改为锡,隃麋县改为“渝麋”,并成为侯国,上雒也成为侯国,龟兹成为属国,但这些变化不足以影响本文“陕西”的叙述,在此不赘①。
二、 载有陕西地名之居延简概况
居延汉简中有数量较多的书写有陕西地区地名的简牍。依据2014年至201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的《居延汉简》(第1-4册)②,共检索出简文37则,兹列于下:
①文中郡县名称及其归属以《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为据。《地理志》所记为哀平时制度,《郡国志》所记为永和年间制度,此前后郡县设置西汉、东汉都有一些变动,且一些郡县治所西、东汉也不同,因不涉及此文表述,故不俱列。
②《居延汉简》第1、2、3、4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〇九,2014年12月、2015年12月、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先后出版。
③简文前的序号系笔者所加,简文后括弧内的数字,分号前系原简编号,分号后系该简文在《居延汉简》中的页码(1-***、3-***等,“-”前为册序,“-”后为在该册页码);***.***+***.***表示为缀合简。□表示此处阙一字,表示此处有阙文,但不知字数;简文中小号仿宋字表示此字在原简中字体较小,用“/”隔开者表示这些文字在原简中为左右并列排列。
1.官先夏至一日以除隧取火授中二千石二千石官在长安云阳者其民皆受以日至易故火庚戌寝兵不听事尽
甲寅五日臣请布臣□昧死以闻(5·10;1-17)③
2.汉中郡成固仁里利主(19·20;64)
3.奉明善居里公乘丘谊年六十九居延丞印" 方相车一乘/用马一匹骍牡齿十岁高六尺闰月庚戌北(53.15;1-171)
4.长安[左丞]印(59·10B;163)
5.上雒里王圣年廿六" 庸安君里吕可卅(57·5;182)
6.长安宜里阎常字中兄" 出" 乘方相车驾桃□牡马一匹齿十八岁駹牝马一匹齿八岁" 皆十一月戊辰出" 已(62·13;195)
7.具丽郎少平
平谨使奉谒
请愿
□□[夫人]华阴令平叩头幸甚道远不[宜](74·2B;226)
8.汉中郡南郑门里辱□" (90·70+90·18;265)
9.汉中郡安阳承虎里衰益寿(90·25+513·26;265)
10.汉中郡沔阳曲平里庄□(90·29;265)
11.□郡成固仓里任(90·48;266)
12.右校假卒史汉中郡褒中高居里赵(90·68+90·89+90·49;266)
13.汉中郡成固当□(90·66;267)
14.汉中郡安阳承虎里(90·76;267)
15.名捕平陵德明里李蓬字游卿年卅二、三" 坐贼杀平陵游徼周敕攻好畤市贼杀游徼业谭等亡为人[短壮](114·21;2-26)
16.长安□□里[王]□年卅(119.70+119.9B;2-35)
17.正月癸酉河南都尉忠丞下郡太守诸侯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赛字子功年五十六大状黑色美须建昭二年八月庚辰亡过客居长安当利里者雒阳上商里范义壬午赛置所乘车马更乘骍牡马白蜀车布併塗载布(157·24A;2-141)
18.中郡成固逆秋里张我□(182.20;2-205)
19.诏所名捕平陵长雀里男子杜光字长孙故南阳杜[衍]
为人黑色肥大头少髪年可卌七八长[七]尺四五寸□□□杨伯
初亡时驾騩牡马乘阑举车黄韦茵伏白□□骑騩牡马/
皆坐役使流亡屯户百卅三擅置田监史□法不道丞相御史□执金吾家属所二千石来捕(183·13;2-209)
20.胪野王丞忠下郡右扶风汉中南阳北地太守承书从事下当用者以道次传别书相报不报
□书到言" □" 掾勋卒史钦书佐充(203·22;2-243)
21.假候令史汉中郡成固隄里李东昌(216·9;3-29)
22.十一月壬子长安令" 守左丞起移过□(218·34;3-34)
23.丞相方进告左冯翊右扶风□
(238·26A;3-90)
24.丞相移平陵女子孙止自言弟□□□粟茂陵□□□除食石二[钱]多□利负材取粟少千五百廿九石白水治会赦言□□□□ 四月五日乙丑移至七月五日三月(257·30;3-135)
25.京兆尹长安棘里任曼方" 弩一矢廿四剑一卩牛车一两犊特库丞印封辟(280·4;3-210)
26.京兆尹长安南里张延年" 剑一(280·8;3-211)
27.□以丁酉到今居延令武书言谨案吏除射师茂陵
(290·7;3-239)
28.汉中郡安阳博望里[ ]安世(303·18;3-253)
29.施刑士左冯翊带羽掖落里上(337·8;4-38)
30.
九月辛卯长安令守(340·20A;4-42)
31.长安嚣陵里尹胜(340·34;4-43)
32.屯士安陵高里孙非子" 弩" 疾温(395.1;4-65)
33.元康三年十一月中为官市上书具长安(456·2;4-94)
34.长安假阳里阎丹年十一阎放复致北出\孙昌复致北出三月己巳南啬夫入守亭长出" 五月壬申北守亭长当出(502·2;4-139)
35.茂陵乐城里侯普年卅" 乘兰车\茂陵修礼里殷寻年卅五" 骍牝马一匹" 十二月丁亥南入(502·6;4-140)
36.建平五年八月[戊] "□广明乡啬夫宏假佐玄敢言之善居里男子丘张自言与家属客田居
延都亭部欲取[检谨]案张等更赋皆给当得取检谒移居延如律令敢言之(505·37A;4-152)
37.
北书五封" 一封遝杜陵左尉印诣居延封破仓内旁封十月丙寅起" 卒顺(505·39;4-152)
①因有一简几郡名现象,此处简牍数合计与总简数不一致。
此外,《居延汉简》中还有“属国都尉千秋丞充(68·48;1-210)”简文1则,虽陕西地区在东汉有龟兹属国,但当时属国有五,不能认定其为陕西地区简文;谢桂华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中有“长安有利里宋赏年廿四" 长七尺二寸黑色卩(甲附37)”[7]673简牍1枚;劳榦《居延汉简释文》有“从史霸陵" □□" 甲□”[8]615下简牍1枚,简号为“46.”,未从《居延汉简》和《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中检得,但此2简亦应属于陕西地区简牍。如此,居延简中共有载有陕西地区地名之简牍39枚、简文39则。
上述39则简文,按照西汉的行政区域,涉及京兆尹18简,左冯翊3简,右扶风8简,弘农郡1简,汉中郡12简①。西汉武都郡共有9县,属于后来陕西的故道、沮、嘉陵道3县没有简文,不属于陕西的武都、上禄(今甘肃)、河池(今甘肃)、平乐道(今甘肃)、循成道(今甘肃)和下辨道(今甘肃)也未发现简文。后世陕西具有上郡23县中的18县,不属于陕西的奢延(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高望(今内蒙古乌审旗北)、桢林(今内蒙古清水河西北)、原都(当在今甘肃境)和今地不明的宜都等5县亦无简文。也就是说,居延汉简中没有发现武都郡和上郡的简牍。
居延简是关于汉代居延一带屯戍的文献资料,武都郡、上郡没有简牍,说明很可能这两郡没有往那里调遣戍卒。究其原因,上郡当时也属于边郡,本身即需要戍守。据《史记·平准书》载,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9]1727,而《汉书·地理志》亦载,上郡与敦煌、张掖等边郡一样,设有掌屯田事宜的农都尉。显然,上郡与张掖、酒泉等边郡一样,也有屯田戍守之责。而武都郡的情况与蜀郡类似。陈直先生曾对居延简戍卒籍贯无巴蜀两地之人的现象解释说:“或北边西边,分区赴戍。”[1]17武都郡比邻蜀郡,“地杂氐、羌,及(蜀郡的)犍为、牂牁、越嶲,皆西南外夷”[10]1646,属西边赴戍之区;上郡属于北边分区赴戍之地,所以都不必向河西诸郡派遣戍卒。上列简文的内容主要是戍卒乡贯或其屯戍身份,因此可以说,陕西境内当时除上郡外,其他各郡都向张掖派遣了戍卒。学术界有一种观点,汉代河西诸郡戍卒主要来自关东,“从汉简看,戍卒大部分是关东人,少数是本郡人”[11]907。但是,上文显示,陕西地区也有大量的戍卒,特别是三辅和汉中,从简牍出现的频率分析,其人数应不少于关东的陈留、河内等郡。他们中有普通戍卒、射师、车父,也有刑徒。
三、 居延简中的陕西县名辨析
居延汉简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郡、汉中郡所属陕西的县分,京兆尹有4县:长安、奉明、霸陵、杜陵,左冯翊2县:云阳、祋祤,右扶风4县:好畤、安陵、茂陵、平陵,弘农郡1县:上雒,汉中郡4县:南郑、成固、沔阳、安阳。这些县,有些始置于秦,汉代沿用;有些置于西汉。其名称除南郑、成固(城固)等少数县分外,大多已成为历史地名。
长安县(简号5·10、53.15、59.10B、62·13、74.2B、119.70+119.9B、157·24A、218·34、280·4、280·8、340·20A、340·34、456·2、502·2、甲附37),为西汉高帝五年(前202)所置县,因其有长安乡而得名,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西安,至清不改。现在西安市仍有长安区,治所在韦曲镇,仅系沿用了长安名称而已。
奉明县(简号53.15、505·37A),西汉元康元年(前65)置,以史皇孙(武帝戾太子之子刘进)的墓地“奉明园”而得名,为准陵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平帝元始中,毁奉明园,随后罢奉明县。今已不复存在。
霸陵县(简文见于劳榦《居延汉简释文》),西汉文帝九年(前171)以芷阳县改名,用文帝陵名(文帝用霸水名其陵号),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三国魏更名霸城县。现已不复存在。
杜陵县(简号505·39),原为西周时杜伯国,西汉元康元年(前65)以杜县改名,用宣帝陵名,治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东北。三国魏复名杜县。现已不复存在。
云阳县(简号5·10),西汉置,治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东汉末废。另,《居延汉简》中“□阳第七车父□阳里郭平(287·21;3-236)”之简文,其第一个□,在劳榦《居延汉简释文》中作“霣”[8]416;周振鹤曰“似应释为辟……然亦不自坚”[2]。兹依劳释。“霣”和“雲”的古音本不相同,但古人认为“雲转起”为“霣”[12]241上,“霣”也作为“雲”的假借字。故陈直论曰:“霣阳当即雲阳之假借字。”[1]130若此,居延汉简中就有2枚关于云阳的简牍。云阳县今已不复存在。
祋祤县,西汉景帝二年(前155)置,治所在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东,因为古代兵器制造之地而得名①,县有祋祤庙。东汉初废,后复置,三国魏又废。今已不复存在。居延简中未见“祋祤”,但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曰:“祋音丁活反,又音丁外反。”[10]1546对上引“施刑士左冯翊带羽掖落里上(337·8)”之简文,陈直论曰:“简文之带羽,当即祋祤之别体。汉人读祋如带,与颜师古音丁外反正合。”[1]432可信。“左冯翊带羽”应即左冯翊之祋祤县。
好畤县(简号114.21),秦置,治所在今陕西乾县东好畤村,西汉因之,东汉废。畤者,神明所依至也。以其地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以郊上帝诸神。西晋隋唐宋金时亦有好畤县,但治所等与汉时不同。今无此县。居延简中的“好畤市”,指好畤县的商业市场。
安陵县(简号395.1),西汉惠帝时置,用惠帝陵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三国魏废。现已不复存在。
茂陵县(简号257·30、290·7、502·6),本槐里县之茂乡,西汉建元二年(前139)置县,用武帝陵名,治所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北。西晋废。现已不复存在。
平陵县(简号114·21、183·13、257·30),西汉昭帝时置,用昭帝陵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三国魏改名始平县。现已不复存在。
上雒县(简号57·5),西汉置,因雒水出冢领山而得名,治所即今陕西商县。东汉为上雒侯国。三国魏改称上洛县。
南郑县(简号90·18,90·70),战国时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置,因西周末犬戎之乱郑人南奔而得名②。两汉仍之。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汉台区。除南北朝时短暂更名,至民国仍称南郑县。今汉中市仍有南郑区,但辖区仅为古代南郑县之一隅。
①李万玲《耀州区旧名“祋祤”之考证》,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网文。祋祤为古代一种兵器。
②南郑之得名还有其他观点,兹依《水经注》。
褒中县(简号90·68+90·89+90·49),西汉元凤六年(前75)置,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后有苞中、褒内、褒城等更名,治所也几经迁徙。1958年撤销,分其地入汉中、留坝、勉县等县。
成固县(简号19·20、90·48、90·66、182.20、216·9),秦置,治所在今陕西城固县东汉江北岸。三国后分此县与安阳县置南乡(西乡)县、洋县。南朝宋改称城固县。今陕西城固县为其一部分。
沔阳县(简号90·29),西汉初置,治所在今陕西勉县东旧州铺,因位于汉水(沔水)之北而得名。隋初废。现已不复存在。
安阳县(简号90·25+513·26、90·76、303·18),西汉置,其治所无定论,有两汉在今陕西城固或洋县(二县很近)之北,城固县东,曹魏时徙至石泉县东南;从汉至魏,一直在石泉县或汉阴县境等说。居延简中“安阳博望里”简文的出现,又给考证治所提供了线索。汉安阳县辖境约当今城固、洋县、西乡、汉阴一部及佛坪、宁陕、石泉地。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安康县。今陕西有市名安康,与汉代安康县同名而异地。
四、居延简中陕西里名探论
在上列简文中,出现了许多里名。“里”是汉代居民点,因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高度的确指性,故作为地方行政组织,是汉代名籍(户籍)制度的内容之一,“是户籍所系之最基层组织,所以汉简中所见人的身份以‘名县爵里’四要素——即姓名、爵位、县名、里名来表示”[13]141。
居延简中的汉代陕西地区里名,计有长安县宜里(简号62·13)、当利里(简号157·24A)、棘里(简号280·4)、南里(简号280·8)、嚣陵里(简号340·34)、假阳里(简号502·2)、有利里(简号甲附37),奉明县善居里(简号53.15、505·37A),祋祤县掖落里(简号337·8),安陵县高里(简文见劳榦《居延汉简释文》),茂陵县乐城里(简号502·6)、修礼里(简号502·6),平陵县德明里(简号114·21)、长雀里(简号183·13),南郑县门里(简号90·70+90·18),褒中县高居里(简号90·68+90·89+90·49),安阳县承虎里(简号90·25、513·26)、博望里(简号303·18),成固县仁里(简号19·20)、仓里(简号90·48)、逆秋里(简号182.20)、隄里(简号216·9),沔阳县曲平里(简号90·29)等。这些都是陕西境内古老的地名。
简文中的里名大都具特定含义,按照李如龙《地名的分类》[14]所分,有描述性地名,如表示地理位置的南里、高居里,描述自然景观的曲平里,说明自然资源的长雀里;有记述性地名,如叙述文化景观的乐城里、 门里、仓里、隄里,记录人物族姓的高里(?),记载史实和传说的博望里,寄托一定的思想观念的当利里、有利里、善居里、修礼里、德明里、仁里、逆秋里,其中善居里、修礼里、德明里、仁里等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追求①。还有含义不明的嚣陵里、假阳里、掖落里等。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少数有线索可寻,多数已难觅踪迹。
①此外,关中一带还有孝里(《三秦记》:“毕陌西北有孝里”)、敬上里(见于武威汉简)、仁里(见于罗布淖尔汉简)等里名,也有这些含义。
②《三辅黄图》的一些刻本,只有前面8里名,而无大昌、戚里,“南平”后有煞尾性文字“等里”,如此,则与《西征赋》所举里名完全一致(只有“修城”与“修成”之异),不一定属于巧合,具因袭之可能。
③[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九一《市》引《西京记》:“西市,隋曰利人市。”中华书局,1960年,第3945页。
④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以“里”为长度,四里“此数可能包括市场所占面积及市与市之间的间隔距离”(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将里视为长度,与前文“各方二百六十六步”的表述重复,且“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也说明市场不是均匀分布的。故,里应指居民点。
《三辅黄图》卷二《长安城中闾里》曰:“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有宣明、建阳、昌阴、尚冠、修城、黄棘、北焕、南平、大昌、戚里。”[15]32西晋潘岳《西征赋》,也有“所谓尚冠修成,黄棘宣明,建阳昌阴,北焕南平,皆夷漫涤荡,亡其处而有其名”[16]459之说。显然,两个文献中所举,只是长安城中有代表性的里名,而且它们之间或许有因袭关系②;且这些地名至迟在晋代已经不知其具体位置。
陈直认为,居延简中的“棘里”,“当为黄棘里之简称”[15]33,[1]250,这种可能性存在;但他又认为,“长安里名二字者,居延简皆简称为一字”[1]380,“居延简中所记长安里名,两字者大率简称为一字”[1]413,似乎又不是事实。因为在上列长安里名中,既有棘、宜、南等一字者,也有嚣陵、假阳、当利、有利等二字者,且二字者并不少于一字者,故此说还值得斟酌,“棘里”之名也值得探讨。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云:“(长安城西出)第三门本名西城门,亦曰雍门……其水北出有函里,民名曰函里门,亦曰突门。北出西头第一门,本名横门……其外郭有都门、棘门。”[17]434-435既然雍门因其外之函里而有了函里门之称,棘门也有可能因位于汉代棘里附近而得名。诚如此,则棘里当在长安城北出偏西的外城门附近。
对于长安县之宜里,陈直曰:“宜字疑宣字之误释。《三辅黄图》卷二,记长安城中闾里,有宣明里。本简为省文。”[1]416即宜里本为宣明里。查《居延汉简》“书到宣考察有毋四时言如守府治所书律令" 兼掾丹守属□(16·10;1-56)”简文中之“宣”字,在《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就释为“宜”[7]26,说明确有“宣”“宜”误释现象,但宜里是否为宣明里还当存疑,因为将两字里名简称为一字并非居延简之定例。
长安县之当利里(劳榦《居延汉简释文》作“发利里”),陈直曰:“长安有有利里……当与发利里相似。”[1]250所谓相似,可能指这类地名都与盈利、有利可图等相关。诚如此,当利里(或发利里)、有利里当在长安之东市、西市等商业繁荣之地;西市在隋代即有“利人市”之称③,恰与这些地名的含义相近。《三辅黄图》引《庙记》云:“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15]29这里的四里为一市,指一市一般有4个居民点④,当利里、有利里当即这样的居民点。长安有孝里市[15]31,即以市场内的主要居民点“孝里”命名。
长安县之南里,陈直曰:“《三辅黄图》卷二,记长安城中闾里有南平里,本简之南里,即南平里之省文”[1]380,不可信。此处之南里,疑位于城外南原。《关中记》曰:“(汉)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而“宣帝立庙于曲江之北,号乐游”[18]97,乐游里既然因宣帝庙号乐游而得名。那么,在“乐游”之名出现前,这里名为“南里”的可能性大。
长安县之嚣陵里,劳榦《居延汉简释文》作“梁陵里”[8]445。《史记·万石君传》曰:“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9]3330陈直论曰:陵里为长安之里名①,“当为长安梁陵里之省称无疑”[1]441。若此,嚣陵里(梁陵里)在长安城内,但也未便定论。
①这里之陵里,学术界尚有不同观点:《史记索隐》引颜师古注曰:“陵里,里名,在茂陵,非长安之戚里也”;《史记正义》以为“茂陵邑中里也”;郭声波《史记地名族名词典》释为“里社名。西汉属太常(奉常)茂陵邑。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
②《史记》卷四四《魏世家》:“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第2207页。
③张新超《秦汉时期汉中郡乡里问题研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2023张骞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尚未公开出版。
④张新超《秦汉时期汉中郡乡里问题研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2023张骞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尚未公开出版。
⑤此简后面还有记载武器或其他物资数量的小字简文若干,此处省略。
善居里在居延简中出现两次,一明确为“奉明善居里”(简号53.15),一有“广明乡啬夫”“善居里男子”(简号505·37A)字样,无县名。依据《汉书》“戾太子据传”载长安城外有“广明成乡”[10]2748,可初步断定两简中的善居里为一地,归属奉明县广明乡。广明乡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19]35,则善居里亦应在这一带。
安陵县位于今咸阳市北原,古称毕原,为周文王第十五子高的封地②。简文中之高里,会否以人名来命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沔阳县之曲平里,张新超以“枉法曲平”之成语释“‘曲平’似乎有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之类的寓意”④,可信。沔阳县地跨秦岭、巴山交会地带的浅山丘陵和汉中盆地西端的平川,曲平里应位于县西自山地进入平原的地段。
安阳县承虎里之得名应该与当地老虎常出没有关。安阳地处今陕西汉中、安康两市交界的丘陵山地,地接秦岭、巴山,为古代老虎活动频繁之处,从晋代《华阳国志》,唐代《会昌解颐录》、宋代《杨从仪墓志》、《夷坚志》,到清光绪年间的《申报》,都有相关记载。显然,承虎里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与老虎直接相关。但今已难得其详。
安阳县之博望里,是一个让人困惑的地名。汉武帝时出使西域并被封为博望侯的张骞是汉中人,按说博望里的命名应与张骞有关。《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皆言张骞为汉中人,未记县籍,唐颜师古注《汉书》时始引晋人陈寿《益部耆旧传》曰:“骞,汉中成固人也。”[10]2687成固县后改为“城固”,现陕西城固县西有张骞墓,所以后世一直以张骞为城固县人。前引“汉中郡安阳博望里”简文,劳榦《居延汉简释文》和谢桂华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对“安阳”二字皆未识(即释文为“汉中郡□□博望里”),而笔者在2019年天水“丝绸之路与陇右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居延“汉中简”探讨》中,依据有关史实,错误的认为“□□应为‘成固’”二字”,博望里应位于张骞故里今城固县博望镇。现在,红外线图片显示二字为“安阳”无疑,这就出现了两种可能:要么张骞故里在汉代安阳县(陈寿所云“成固”为晋代而非汉代区划),要么安阳县的博望里与张骞无关。真相如何,有待发现新的材料,继续研究。
此外,《居延汉简》中有“第廿五车父平陵里辛盈川(10·37;1-38)”简文⑤,陈直认为,“平益川(即辛盈川——引者)为平陵人,下当脱写里名”[1]385。笔者认为,简文为“平陵里”,也有可能脱写县名,平陵里或为平陵县平陵所在之里名,属《地名的分类》中的“转类地名”。平陵在咸阳市秦都区原平陵乡大王村。
综合分析居延汉简等史料中的里名,显示有的县里名在当时就有一些规律,如成固县善用单字命名,长安县的里名用字有对偶特点。除潘岳在《西征赋》暗示的长安县“尚冠修成、黄棘宣明、建阳昌阴、北焕南平”等里名对偶外,居延简中的“假阳里”与陶文中的“真阳里”[22]40又是一例,这说明坊里的命名十分考究,是当时文化繁荣的标志。
居延汉简中载有陕西地区地名的简牍,蕴含大量的汉代史事和文化知识。单就其地名来说,它记录了一些县名在书写时使用通假字的史实(如祋祤写作带羽,云阳写作霣阳);相关县的里名,为今人提供了已经消失的古地名信息;而里名确定时的景观描述、道德引领、字词对偶等现象,又是历史文化和古人道德观念的反映。同时,通过众多地名和戍卒档案资料,又使我们知晓了汉代陕西地区除上郡外大量向河西地区征调戍卒的事实。此外,简文中有关法律和戍卒身份、职衔、装备的史料,有的可以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这个论题,超出了本文的范畴,有待另文探讨。
附记:承蒙西北师范大学李迎春先生提供《居延汉简》PDF版,并就相关问题交换意见,使本文得以修改定稿,谨致谢忱!
[" 参" 考" 文" 献" ]
[1]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居延汉简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周振鹤.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M]//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孟龙.《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订补[M]//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第3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孙继民.居延汉简中所见河北部分县历史地名研究[J].河北地方志,1989(5):32-35.
[5]马孟龙.汁防侯国非广汉郡汁方县考[J].四川文物,2013(4):35-38.
[6]卢丛夫.从“居延汉简”谈西汉乌氏县的确定[N].平凉日报,2015-01-15(4).
[7]谢桂华,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8]劳榦.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卷四[M]//汉简研究文献四种:上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1]白寿彝.中国通史:第5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2]许慎.说文解字·雨部[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4]李如龙.地名的分类[J].地名知识,1985(3):10-13.
[15]陈直.三辅黄图校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16]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7]陈桥驿.水经注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8]刘庆柱.关中记辑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9]张永禄.汉代长安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20]许慎.说文解字注:十二篇下[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22]赵岐.三辅旧事[M].陈晓捷,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马 勇]
A Study on Shaanxi Place Names of Juyan Wooden Slips in Han Dynasty
SUN Qixiang
(Hanzhong Municipal Archives, Hanzhong 723000, Shaanxi
)Abstract:" There are a total of 39 wooden slips containing the place names of Shaanxi in the Juyan Wooden Slips(居延汉简). These written characters of wooden slips contain a wealth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Han Dynasty. It records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some county names were written using interchangeable words, a large number of community names provide clues to ancient place names that have disappeared for modern people. Community names mostly have specific meanings, both descriptive and narrative, and many community names are also endowed with moral guidance concepts. Numerous place names and military files show that, Except for Shang Jun(上郡) in Han dynasty, a large number of garrisons in the Hexi(河西) region were conscripted from the present-day Shaanxi region. This is not entirely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of historians that “most of the garrison soldiers came from the east of Hangu Gate(函谷关), and a few were from their own county”.
Key words:" Juyan Wooden Slips; Shaanxi; county names; community n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