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委
2010年5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 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毛泽东同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一百一十四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一九七五年,邓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只用了五千字。后来谈到这件事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
故事延展
毛泽东要求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
毛泽东特别反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文风,他说:“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结果无人看,或者看一半就丢下了”。在剖析“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原因时,他指出:“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
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对文风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强调:讲话、演说、写文章、写决议案、开会都要“精兵简政”、简明扼要。他写的这篇文章仅有3000字左右,但表达出了系统又全面、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既从总体上讲明党委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则、纪律,又详细阐明开展党委工作的具体方法,同时对党委主要领导的工作能力、内在素质提出要求。
1957年3月,毛泽东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说,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关于文章的篇幅,毛泽东的观点是“要简练扼要,生动有力,要写得短些,通顺些,废话应当尽量除去”,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大的问题,好的文章、好的讲话不在长而在精,在于能解决问题。
邓小平一贯主张“文章短而精”
邓小平的文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短精练。他一贯主张“文章短而精”,没有长篇大论,用最简短的话,把复杂的事情说得清楚明白。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内容丰富精深,共收录119篇文稿,平均每篇 2300 字左右,其中1000字以下的文稿有68篇,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最短的不足百字,最长的一篇即南方谈话7500字,是根据他在四个地区的讲话综合而成的。短文同样可以发挥大作用,他所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阐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点等,都体现在他的这些文稿之中。
邓小平不仅自己率先垂范,对党内的重要会议、汇报,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早在 1956年,讨论党的八大报告和发言稿的起草时,他就说过:“八大大会发言要精彩、生动、多样性,还要短。”1975 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国务院工作。8月26日,在与胡乔木等同志谈中国科学院起草的汇报提纲时,他说,稿子太长了,中央的同志没有可能看,要短一点,话要少说一些。1982年6月25日,党的十二大报告框架出来以后送他审阅,他在同有关同志谈报告修改时说,报告架子可以,但要写得精彩些,短些。
(来源:《习近平讲党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