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娜 马智良 徐子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提升,吉林市满族秧歌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文化,在新时代的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的现状分析,探讨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承传策略,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对满族秧歌文化的理解,也为其他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满族秧歌;非遗视域;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J7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193-03
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这一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化同化、全球化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同时,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非遗保护政策的出台及文旅产业的发展,为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研究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对于促进这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发展现状
(一)吉林市满族秧歌主流文化价值的片面化
吉林市满族秧歌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俗等多维文化内涵,但在当今社会,其主流文化价值往往呈现片面化的趋势。一方面,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文化冲击,传统的满族秧歌文化元素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的认知度不高,这导致了文化传承的断层。另一方面,部分文化从业者和机构过于强调满族秧歌的娱乐性质,忽视了其深厚的历史和宗教背景,使其文化內涵变得单一和功利。这种片面化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影响了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更好地重视其多元性和深层次内涵。
(二)吉林市满族秧歌活化利用水平不高
尽管吉林市满族秧歌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其活化利用水平相对较低,未能充分挖掘文化潜力。一是,满族秧歌的表演和传承方式相对陈旧,缺乏创新和吸引力,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关注。二是,文化机构和从业者之间的协作不足,导致了资源的分散和浪费。此外,文化旅游开发的不足也限制了满族秧歌的市场价值。在现代社会,秧歌文化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和市场。
(三)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发展合力尚未形成
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的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相关机构和团体之间缺乏协同合作,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吉林市虽然有各种涉及满族秧歌的组织和团体,但它们往往是孤立的,缺乏协同互助的机制。此外,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也需要加强,以更好地推动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的发展。合力的缺乏导致了满族秧歌文化传承和推广的困境,需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网络,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发展的
崭新机遇
(一)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流引领作用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意味着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作为吉林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满族秧歌传统文化在这一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政府部门开始将更多资源和政策扶持投入文化传承项目中,鼓励满族秧歌的创新和发展。此外,民众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也在增强,有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和支持满族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更加有利的文化生态系统。共同体意识的主流引领作用还带来了文化传承的广泛合作机会。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为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意。这种跨文化的合作不仅可以拓宽满族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有助于将其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和受众之中。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流引领作用为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这一机遇使满族秧歌文化得以更好地融入国家文化传承体系,同时也为其在地区内外的传播和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二)非遗视域下的文化传承导向造就新的发展途径
吉林市满族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非遗视域下的文化传承导向,要求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口口相传,更要求通过系统性的传承和创新,“把文化遗产拿到现实社会当中,使它们‘活起来,这样能够让文化遗产更富有现实意义,也能让人民群众充分理解文物、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不是觉得这些都高高在上,同时老百姓不再觉得这些事情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能够真正认同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创造。”[1]以此来确保满族秧歌文化的纯正性。意味着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需要更加注重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整体性传承,通过非遗的视角,发掘文化内涵的深层次,为新时代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三)文旅融合思路助力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产业迈向新高度
文旅融合思路的推动为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高度。通过将满族秧歌融入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观众,也可以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吉林市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文化底蕴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吉林市累计接待游客385.29万人次,特色旅游产品成为假日亮点。”[2]传统的秧歌表演可以与旅游景点、文化体验相结合,形成更具吸引力的文旅产品。同时,文旅融合也为满族秧歌的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持,使其更有生存空间和发展动力。
三、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发展的
现实挑战
(一)东北秧歌传统文化的同化牵引
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着东北秧歌传统文化的同化牵引。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各地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同化日益显著,“在文化的交往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承认文化的同化现象是绝对存在的。”[3]这导致了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区的秧歌传统文化相互交流,受到外部文化影响,失去了一部分自身独特性。传统的满族秧歌需要在继承的过程中保持其纯正性,同时也要开放心态,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元素,以保持其活力和吸引力。
(二)全球文化浪潮对满族传统文化生存空间的挤压
全球文化浪潮对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挤压。“全球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形式上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挑战,它涉及到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二是从内容上,资本主义的制度霸权对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挑战。”[4]同时,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新潮文化和娱乐方式,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吸引,满族秧歌等传统文化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显得较为边缘化,这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变得更具挑战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通过创新和时尚元素,使满族秧歌文化更具吸引力,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关注。
(三)市场化利益价值思想的冲击
市场化利益价值思想对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是一大挑战。在商业化发展的压力下,一些从业者和机构可能更关注经济利益,“对市场调研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的是模仿大众潮流市场,内容流于形式,建设内容同质化。”[5]忽视了文化的纯粹性,这可能导致文化的商业化和功利性,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为了保护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纯正性,需要在商业化发展中找到平衡,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而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把民俗文化市场搞大搞活,扩大世人对它的了解,扩大它的影响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万万不能忽视民俗在进入文化市场后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工作。
四、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
保护与传承
(一)强化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强化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确保这一宝贵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一环。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往往面临被边缘化或淡化的危险,因此需要更加强调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首先,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向年轻一代传达满族秧歌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教育机构可以将满族秧歌纳入课程,使学生了解并尊重这一传统。社区和文化机构可以组织文化活动和讲座,宣传满族秧歌的独特之处,引导年轻人对其产生浓厚兴趣。这有助于建立更深厚的文化认同感,使年轻一代更有动力和信心去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其次,文化创新也是强化时代价值的重要途径。满族秧歌可以通过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创作新的艺术作品,吸引更广泛的观众。还包括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合作,如音乐、舞蹈、戏剧等,创造出更具创意和吸引力的表演和呈现方式,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具当代感,也是强化时代价值的关键。然后,通过鼓励社区和民间团体积极参与满族秧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这种社会参与不仅促进了文化传承,还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传统的传播。最后,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是强化满族秧歌文化时代价值的有效方式。这些节庆活动可以吸引游客和观众,提高文化的知名度和传播力,它们不仅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还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强化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保护与传承的关键,通过教育、文化创新、社会参与、文化节庆等多种方式,可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继续为吉林市的文化遗产添彩。只有坚守时代与传统的平衡,满族秧歌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独特和有活力的魅力。
(二)拓宽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
拓宽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使其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包括本地居民和外部观众。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制定多样化的传播计划,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线上渠道可以包括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在线视频分享网站等,以展示满族秧歌的表演、历史和文化内涵。线下渠道可以包括举办表演、展览、讲座、工作坊等传统文化活动,吸引当地居民和游客参与。二是开展多元化民俗文化活动,举办满族秧歌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吸引大量观众,同时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参与的机会,增加了人们对满族秧歌的兴趣和了解。三是合作与交流,积极寻求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机会,与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团体和艺术家建立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吸引更多外部观众了解和欣赏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和艺术。四是制作文化产品,制作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的宣传产品,包括书籍、影片、周边文创产品等。这些产品可以用于教育、宣传和传播,向公众传达吉林市满族秧歌的独特之处。五是建设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分享满族秧歌的视频、图片和故事,与全球观众建立联系。这些平台可以成为传播满族秧歌文化的有力工具,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承满族秧歌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吉林市的文化遗产增光添彩。
(三)打造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品牌
打造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品牌是为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更好地宣传、传承和推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进行品牌定位与形象塑造,需要明确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品牌定位,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和文化特点。然后设计具有吉林市满族秧歌特色的标志、形象和宣传语,以建立品牌的独特性和辨识度。二是制定明确的品牌发展战略,包括市场定位、目标受众、品牌宣传渠道和营销计划等。这有助于确定如何在市场上推广满族秧歌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支持者。三是文化创新与表现。通过文化创新,为满族秧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可以开展现代化的舞台表演、音乐创作、艺术展览等,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同时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四是开展品牌宣传与推广,可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和推广渠道,包括媒体、社交媒体、文化节庆、文化交流活动等,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邀请知名艺术家合作,进行品牌推广,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赞助商。最后是加大合作与赞助力度,与相关文化机构、赞助商、旅游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满族秧歌文化品牌。合作可以为品牌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拓宽其市场渠道。通过以上措施,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可以打造成一个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品牌,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品牌化的宣传和推广将有助于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走向更广泛的舞台,吸引更多的观众,为其传承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结 语
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宝贵的艺术文化资源,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新时代的我们需要想方设法,创新开拓思路,不断强化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文化创新、社会参与、教育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宽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打造新时代吉林市满族秧歌传统文化品牌,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推动吉林市满族秧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彦形.加强吉林市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关问题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02):37.
[2] 李婷.姜岸松吉林省吉林市:打造全领域全季节全链条旅游业态困[N].吉林日报,2020-10-27.
[3][4] 王来金.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D].中国人民大学,2001.
[5] 刘延,高雅,梁穆茜.吉林市乌拉街满族小镇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1(03):167.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