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视频作为一种快速、直观且易于传播的媒介形式,为科普知识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为充分发挥短视频的积极作用,促进科普知识广泛传播,提高科普短视频的传播力,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科普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与传播现状。研究发现,科普短视频在内容创作以及传播发展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内容创作方面,科普短视频主要存在选题混乱无序、内容质量不高、幽默趣味欠缺等问题;在传播方面,科普短视频主要存在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平台选择不合理、不注重互动反馈等缺陷。由此,文章立足于实践,针对科普短视频在内容、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精心策划选题、打造优质科普内容、采用幽默风趣语言、选择合适传播平台、多渠道联动推广、加强与观众互动以增强受众参与感及黏性等建议。文章旨在增强科普短视频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提高科普短视频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使科普短视频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连接科学与大众的桥梁。
关键词:全媒体;科普短视频;内容创作;传播;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22-0088-04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创作人才成长,培养科普创作领军人物”。通过科普知识的广泛传播,引导广大民众“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文章围绕全媒体时代科普短视频内容创作与传播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科普短视频是以短视频的形式,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进行普及和传播的一种视听媒体产品。对于科普短视频而言,短视频是方式,科普是内涵,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易于传播等是科普短视频的全新特点。
科普短视频的最大特点是时长短,通常在15秒至几分钟内完成对某一科学现象、原理或技术应用的展示及讲解[1]。这种快餐式的内容形式高度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注意,同时便于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分享与传播。
科普短视频具有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特点。与传统的科普文章或纪录片相比,科普短视频更加灵活多变,知识理解更加轻量级。相对于传统的图文科普来说,科普短视频主要通过动画、实验演示、访谈、情景剧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降低了受众的学习门槛,增加了观看乐趣。
科普短视频具有易于传播的特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科普短视频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科普短视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渠道轻松分享给不同受众群体,并且通过新平台的互动功能引发广泛讨论,形成浓厚的科学知识传播氛围,进一步扩大科学知识的覆盖面。
(一)精心策划选题,打造优质科普内容
第一,贴近生活,引发共鸣。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应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贴近受众生活的选题,以增强科普内容的实用性,确保自身输出的知识或提出的见解能够帮助受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避免策划“假大空”“高大上”的选题[2]。面向不同年龄、职业的受众群体,应选择适合的主题,对于青少年受众,可以选择一些与科学实验、科技创新相关的主题,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对于成年受众,可以选择一些与健康养生、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相关的主题,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第二,紧跟热点,与时俱进。创作者可以通过关注热点新闻、了解科技发展趋势等,及时捕捉当下热门话题,并将其与科普知识相结合,以此增强科普内容的时效性和吸引力。例如,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作者可以制作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原理、应用场景、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科普短视频,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技术,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第三,注重深度,避免浅尝辄止。在确定选题后,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应广泛搜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浏览官方新闻、请教专家等一系列方法,深刻把握主题,认真核实涉及的各项知识点,以保证视频中的科普数据与结论是最新的、最可靠,避免向受众传递错误的信息[3]。与此同时,创作者在科普相关知识时,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原理和机制,以拓展科普短视频的深度。
(二)语言幽默风趣,增强短视频趣味性
全媒体时代,受众形成了碎片化、快速化的信息浏览习惯,如果视频内容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就会导致视频传播度和影响力大幅减弱。而幽默是一种强大的沟通技巧,能够降低受众的心理防线,提高他们对内容的接受度。因此,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应采用简洁明了、生动形象且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使枯燥的知识科普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受众驻足观赏[4]。
首先,运用多样的词汇和生动形象的修辞方式。科普短视频创作者需认识到,其面向的群体是广泛的,并且大部分是未系统学习过科学知识的人群,因此科普内容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和晦涩的术语,而要选择生动形象且容易理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解释科学概念、描述物理现象或者解析科学原理。例如,在介绍天文学中的星系时,可以将星系比喻成“宇宙中的大城市”,这样的比喻能让受众更直观地理解星系的概念和特征[5]。其次,在制作科普短视频时,创作者还可以通过创造幽默的情境和角色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例如,设计一个幽默的科学家形象,或者设置一个有趣的实验场景,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最后,运用幽默的音效和配乐。除了语言文字,音效和配乐是增强科普短视频趣味性的重要因素。创作者可以选择一些幽默的音效,如笑声、滑稽的声音效果等,配合视频内容,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与此同时,可以在科普视频中适当加入流行语和“网络梗”,以迎合年轻受众的观赏需求,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例如,在讲述某个科学发现时,讲解者可以用“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等流行语侃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从而增强视频的娱乐性[6]。
(一)结合受众特征,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
第一,了解受众特征。了解受众特征是选择传播平台的基础,不同的受众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需求。一方面,不同受众群体对科普内容的喜好及需求存在差异。例如,男性对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科普内容更感兴趣,女性更关注健康、美容、时尚等方面的科学知识。青少年往往对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更感兴趣,中青年职场人士闲暇时间有限,对实用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科普内容有更大的需求,老年人群体比较喜欢了解关于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科普信息。另一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在使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方面具有不同的习惯和偏好。通常而言,年轻人倾向于使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中老年人则更习惯于使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微信公众号等新闻资讯类平台。对于科普短视频的制作团队而言,既要面向不同群体创作符合其喜好及需求的短视频内容,也要结合不同受众群体的平台使用特点,选取合适的平台投放科普视频,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在了解受众特征后,科普短视频制作团队应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征及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以实现短视频传播效力最大化。首先,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受众基数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适合发布一些轻松、有趣、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科普短视频,以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科普内容创作者可以制作一些关于科学实验、自然奇观、科技创新等内容的短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语言向受众传递科学知识[7]。其次,优酷、爱奇艺等视频分享平台以长视频为主,受众一般会选择此类平台观看电视剧、电影以及综艺节目等。科普内容创作者可以将关于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短视频投放在此类平台上,通过专业的讲解和演示,向受众传授科学知识。最后,主流媒体平台也在致力于传播大量有趣有料、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讲好中国科学普及故事[8]。因此,科普短视频制作团队不能忽略主流媒体平台的价值与作用,可以将精心创作的短视频投放在光明网等主流媒体平台,也可以强强联手打造优质科普作品,借助其官方权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通过全媒体矩阵式传播,使更多受众接触科普知识。
(二)多渠道联动推广,形成强大集群效应
第一,寻求跨领域合作。跨领域合作是科普短视频内容传播优化的重要策略,科普内容创作者可以通过与不同领域的KOL(意见领袖)、专业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等展开合作,利用各方资源优势,拓展科普短视频内容的传播范围,促进科普短视频传播[9]。首先,科普内容创作者可以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KOL合作,共同制作高质量的科普内容。例如,与科技领域的KOL合作,深入探讨科技前沿话题,为受众带来最新的科技资讯;与教育领域的KOL合作,将科普知识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增强科普内容的实用性[10]。其次,科普内容创作者可以与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士加强交流与合作。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专业的科研人员,他们可以为科普短视频提供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专业的科学知识[11]。例如,科普内容创作者与天文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制作关于宇宙探索的系列科普视频;与生物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制作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系列科普视频等,通过严谨的内容、通俗的讲解、生动的展示吸引广大受众观看,激发受众了解和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二,构建新媒体平台传播矩阵。为实现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科普内容创作者应构建一个全面覆盖的新媒体平台传播矩阵,充分利用各平台的传播优势,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促进科普短视频广泛传播[12]。首先,科普内容创作者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的强大受众基础和传播能力,定期发布高质量的科普短视频,并通过受众分享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其次,科普内容创作者可以与B站、优酷等专业的视频网站合作,开设专门的科普频道或专题栏目,以更加专业和系统的方式呈现科普内容。最后,科普内容创作者注意发挥垂直平台的传播价值。例如,在面向青少年受众的教育类App或者面向老年受众的健康类小程序上,通过精准定位,投放契合受众群体需求的科普类内容,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网络,促进科普短视频实现全面化、立体式传播[13]。
(三)强化互动传播,增强受众参与感及黏性
第一,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创作者可以在视频中设置提问、讨论等环节,引导受众积极参与思考交流[14]。例如,在讲解一个科学原理时,提出相关问题,让受众在评论区留言回答,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受众对视频内容的关注度,还可以促进受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15]。创作者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受众深入互动。例如,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科普短视频,及时回复受众的评论和私信,拉近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赢得受众的喜爱与信任[16]。
第二,实施个性化推荐。科普内容创作者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受众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点赞评论等数据,分析受众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为其推荐个性化、精准化的科普内容。科普内容创作者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科普内容。例如,为初学者推荐基础概念讲解类视频,为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受众推荐探讨前沿科研成果的专业科普内容。通过分层式的内容推荐机制,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提升受众满意度。
全媒体时代,科普内容创作者一方面要加强内容建设,通过精心策划选题、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提高科普内容的质量与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投放和传播,通过选择合适的传播平台、多渠道联动推广、加强与受众的互动等方式,促进科普内容广泛传播,让科学知识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深入人心,促进国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萌.科普自媒体传播特色及策略初探:以抖音号“这不科学啊”为例[J].今传媒,2024(7):36-39.
[2] 李瑞华,付晓静.社会支持视角下健康科普图书短视频的创新路径:以抖音平台为例[J].科技与出版,2024(6):108-115.
[3] 罗海娇,马梦婕.全媒体时代科普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分析:以“回形针”为例[J].新闻传播,2022(1):17-19.
[4] 赵亚杰.新媒体时代下短视频内容营销策略分析:以博主“我是GJR”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2(6):127-129.
[5] 李天昀,王大鹏,黄荣丽.艺术性、科学性与商业性:科普短视频的内容与传播问题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4(21):1-7.
[6] 王宇,杜鹃.我国省级科技馆抖音短视频运营现状与发展建议[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4(5):31-42.
[7] 李诗雨.新闻类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路径的优化策略:以抖音号“大象新闻”为例[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4(1):66-69.
[8] 胡筱娟.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创作与发展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1(21):73-74.
[9] 刘雨嫣,周荣庭.科研机构科普短视频的信息效用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传播,2024(18):39-42.
[10] 雷盛廷,王爽,刘媛媛.科普短视频创作现状之观察与思考:以2023年“象舞指数”榜单为例[J].科普创作评论,2024(3):8-13.
[11] 池留威.健康科普类短视频的创作诀窍[J].文化产业,2024(30):52-54.
[12] 彭林,丁玮,李刚,等.基于场域理论的气象科普短视频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4(20):29-32.
[13] 张跃,姜丹,李媛媛,等.科普短视频的创新生产与传播机制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4(10):5-7,27.
[14] 林婕.新媒体背景下提升科普短视频传播力路径探析[J].传媒观察,2024(S2):81-84.
[15] 冯帅.传统文化视角下科普类短视频的创作策略探析[J].采写编,2024(12):45-47.
[16] 徐丹.媒体深度融合下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J].传媒,2024(3):37-39.
作者简介 庞聪,副主编,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