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滨 李丹萍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鼎太小学近60%的行政有一年以上在民族地区或薄弱学校支教、交流的工作经历。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支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管理团队,学校近年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民族团结“手拉手”示范校,深圳市“百校扶百校”示范学校。2021年10月,学校被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纳入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项目支持学校,2022年5月,再次成为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支持学校,承担起与黔西南州州级、县级、乡镇典型学校三所学校共同发展的重任。行政团队把在各地支教的经验进一步梳理、提炼,结合支持项目特点,以“共享课程资源,创新教研模式,助力提升质效,促进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远程互动教研、智能课堂构建、数字资源共享等教育信息化手段,建立区域教研生态系统,进一步打破空间隔阂,跨越项目界限,实现教研资源共享与教师队伍共长的有效联动。
一、思想引动,理论更新同愿景
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鼎太小学率先进行思想引动,和对口支持学校共商对策,一起完成支持的“双向奔赴”。鼎太小学接到任务后,迅速组建项目团队:以“非遗团队”+“学科团队”为主体,语文学科先行;确定支持方式:教科处牵头,教务处、德育处共同参与,信息中心提供技术助力;完善制度保障,制定《鼎太小学支持教育部民教中心教育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确立分步实施支持策略。
2022年5月,鼎太小学迅速与对口学校建立联系,将工作计划与学校负责人沟通,商谈对未来工作的设想,在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交流方法等方面达成共识,初步确立支持思路:
加大研修力度,丰富研修形式,以集体研修和个体研修相结合;分科研修与全科研修相结合;主题研修与常规研修相结合;常态研修与动态研修相结合;教师自主精准研修与专家引领精准研修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促进研修共同体的开拓性发展。
加强互动程度,落实互动课堂。以各课程团队为主体,借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以双师课堂为主要途径,即“线上教师+线下教师”模式,实现 “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目标。
邀请跟岗学习,鼓励送教行动。一方面通过邀请民族地区学校骨干教师跟岗学习,提供深度的研修活动;另一方面,鼓励鼎太小学的骨干教师们继续发扬学校支教精神,送课送教。
二、教研联动,专业赋能引合作
以鼎太小学各课程团队的骨干教师为主体,借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共享教学研究成果。
1.一期支持项目:提供在线资源+在线教研互动
鼎太小学积极创造条件,充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例如提供识字课、绘本教学、整本书阅读课、功能性习作课、家庭教育微课等视频资源,使民族学校的教师能结合自身时间和工作需要,灵活安排自主学习。
2.二期支持项目:双师课堂+全学科在线教研互动
充分利用在线教学资源,选择骨干教师的线上课程同步发给辐射学校,共享骨干教师执教的“双师课堂”。通过腾讯会议直播专家培训活动,开展全学科线上教研活动,更深入推进支持工作。“项目着力打开共同教研常态化“空中通道”,将相距遥远的民族地区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依托远程互动教研平台,创新网络教研模式。
3.三期支持项目:共享家校协同特色育人工作+“线上跟岗学习”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学校德育资源,向对口学校阐述“生命·生态·生长”德育课程体系,如主题式的家长会、菜单式家校课程、点对点式心理辅导等一系列“呵护生命”为主题的家校共育课程。启动线上跟岗学习,邀请对口学校青年教师加入南实集团名师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参与工作室线上教研。
在项目辐射校兴义市向阳路小学开展的“集智聚力 以研促教”为主题的“教育共同体”线上线下四级联动学科联合大教研活动中,我校学科骨干教师全程参与线上活动,和兴义市向阳路的教师共同探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实践。自2023年5月,兴义市向阳路小学陆续召开语文、英语、科学、音乐、数学线上教学研讨会,学校多位学科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活动并点评互动,和对口支持学校教师进行教研的思维碰撞。
三、资源助动,双向共享促课改
教师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力量之源,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胜利之本。鼎太小学向辐射学校进行课程资源推送,分享教师研训平台,实现跨区域的远程互动教学、学术交流和教师培训等活动,为民族地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促进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1.推送课程资源,立源固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鼎太小学将“非遗校本课程资源”“提前读写课程资源”“创新教育课程资源”“班主任智慧课程建设资源”等辐射给民族学校,实现校际之间的共同进步。以“共享课程资源,创新教研模式,助力提升质效,促进均衡发展”为主题,建立区域教研生态系统,进一步打破空间隔阂,跨越项目界限,实现教研资源共享与教师队伍共长的有效联动。
2.提供研训资源,登高望远
课堂是教学的生命线,鼎太小学非常重视教师研训,针对团队需求多次进行专项支持,每次的专题培训都会邀请对口学校共同参与。如邀请多位专家进行不同主题的讲座。通过专家引领、精准研修,集中攻坚、专项研修的方式,“构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教师研修课程,提高民族地区的教师专业能力”,助力两地教师的协同发展。
四、项目带动,课程开发共研修
鼎太小学发挥实验项目优势,以语文读写实验、立体融合型非遗校本课程等特色项目带动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建设,构建特色发展课程体系。
1.实验项目带动,夯实课程根基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读写实验”项目历经20多年积淀,纵向横向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国家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读写实验项目组响应时代呼唤,形成读写实验3.0项目,系统开展语文“任务群”教学系列培训,深入研究、实践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在项目支持过程中,以“学科团队”为主体,“语文学科”先行,分享识字教学、整本书阅读、功能性习作、大单元教学的教研成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学年,鼎太小学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让朗读更有魅力》等主题培训,承办南山区“百花奖”科学学科片区赛、南山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活动等系列教研活动,均以远程直播的形式推送给民族地区学校。旨在搭建平台,引领启思,探索实验课程远程辐射的有效路径,促进跨地域教研成果交流。
2.非遗课程浸染,发挥民族地域优势
鼎太小学深耕非遗课程16年,把皮影戏、剪纸、中国结、刺绣、面塑、景泰蓝、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校本课程,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课程研究,构建立体融合型的非遗课程体系。作为“广东省非遗优秀传承学校”,充分发挥立体融合型非遗课程优势,从教师培训、课程建设、走班形式、网络选课、综合评价、成果物化等方面均毫无保留地向对口支持学校传授经验。2023年4月,在“教育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支持学校调研活动中,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一行14人,观摩鼎太小学“素养课堂”,聆听由音乐科赵老师执教的《木瓜恰恰恰》和美术科陈老师执教的《梦幻的城堡》,并参观鼎太小学“非遗馆”,对非遗校本課程取得的成效表示赞赏。
涓涓细流汇大海,点点星光照苍穹,鼎太小学将继续携手民族学校,借助教育数字化,强化综合育人、实践育人,聚合联结,四轮驱动,构建发展共同体,探索教育数字化在民族地区有效应用的新路径,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