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强调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落实“知行合一”理念,将教学、学习、实践整合,构建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的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多元情境引领
情境教学法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以及真实性,它不仅能设计多元、真实的场景,还能整合生活资源、学科资源,为学生营造不同氛围、情境,推动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可借助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充分协调“教学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同情境具有不同特点和优势。教师应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情境,保障“教学做”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10以内数加与减”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喜欢的课间活动创设教学情境,用可活动的模型或教具形象展示课间活动中不同学生参与的活动或行为,如跳绳、拍球、“老鹰捉小鸡”游戏等,并针对课间场景进行描述:“在星期一的课间活动中,小朋友参与到不同活动中,他们脸上充满了笑容,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推动学生利用积累的数感和计算知识构建数学问题,树立从数学视角看待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数感、建模意识、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素养。教师可基于学生提出的“跳绳和拍球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穿校服外套和T恤的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推动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中。
教师还可运用其他学科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推动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整合,形成更具综合性、整体性的知识结构。
同样以“10以内数加与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科学学科中的观察水果的相关内容创设跨学科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将多种类、多数量水果以果篮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设计数学问题:“需要剥皮食用的水果共有多少个?剥皮食用的水果比不剥皮食用的水果多多少?你还能推理出其他问题或结论吗?请阐明依据。”以此有效协调“教学做”,初步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其推理能力、模型意识、应用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组织实践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是改变传统“讲授式”课堂的突破点,能扭转课堂枯燥单一、学生被动的局面,强化学生数学学习体验和感受。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活动的设计,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积累学习、实践等经验和技巧,实现知识的掌握、迁移和内化。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基于学生对图形板块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设计相关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多边形面积求解技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民间传统游戏——“七巧板”融入其中,让学生尝试将不同图形拼装成大正方形,并用测量的方式求解大正方形的面积,利用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性质、面积知识求解其他图形的面积,逆向推导多边形的面积,让学生明确多边形、组合图形的面积求解原理,初步掌握多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七巧板”游戏和教材内容,总结多边形的面积求解技巧、原理等,以此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增加课堂互动
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中对学生能力、思维、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要求,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重视,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设计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开展教学,推动学生掌握并内化数学知识。
例如,在“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开展“我是小老师”主题活动,让学生担任老师讲解数学知识点。教师可基于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知识为学生提供数学题库,并让学生自由分组,选择2—3个数学问题公开讲解,如问题选择原因、题干分析、解题思路等方面内容。在学生通过问题回顾相关统计知识后,教师可提出新问题:“不同的统计图各具有怎样的优势和特点?分别解决了哪类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梳理统计图优势、特点、应用范围,并展示不同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对应统计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做中教”目的,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推动学生发展数感、推理意识、模型意识等素养,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拓展数学课堂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做”,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真正对数学知识形成具象化的感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需要教师以核心素养为立足点,不再局限于生活化素材、生活化问题,而是基于实际物品向课外拓展,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学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深层次整合“教学做”。
例如,“测量”一课中的“千克”“克”“吨”等重量单位知识,虽然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通过不同生活用品、生活化问题明确“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和指代意义,但由于缺少对“千克”“克”“吨”的具体数量的认识,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用“千克”“克”“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教师要基于实际物品,拓展课堂,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建立“千克”“克”“吨”的模型,明确不同重量单位的具体数量。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准备大米、苹果、精准电子秤等物品,让学生以“克”为基本单位,计算、推理“千克”“吨”指代的具体数量,还可让学生自主延伸,如1千克书是多少本等,将重量单位具象化,真正用于生活中不同数量的物品的称重和描述,建立更加具象的数学模型。
打造立体课堂
小学数学强调数向代数、图形向几何的过渡,更加重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利用学生感官因素,立足“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信息技术打造立体课堂,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实现过渡与转变,获得能力的提升与升华。
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成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素养,实现能力的升华与知识的过渡,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中的3D技术,以长方形为基础,结合长方体的折叠等知识展现长方体组装并演变为各类生活物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尝试自主制作一个长方体,并尝试归纳生活中的相关物品,以此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素养。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对教育改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实践活动、增加课堂互动、拓展数学课堂等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充分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