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阙下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以《瑶族服饰》为例

2024-01-28 23:36:31周少蓉
名家名作 2023年25期
关键词:解释性服饰文化瑶族

周少蓉

一、前言

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瑶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哲学、精神信仰及审美意识,于2006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瑶族服饰研究文献的外译是瑶族服饰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我国知名瑶学专家玉时阶教授所撰写的《瑶族服饰》系统介绍了瑶族服饰深厚的文化内涵[2],为瑶族服饰文化外译提供了珍贵资料。文化负载词是瑶族服饰文化在语言词汇层面的集中体现,是翻译的重难点。近年来,民族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的研究颇多,却鲜有民族服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在翻译目的论理论框架内,结合《瑶族服饰》翻译案例,本研究旨在探究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促进瑶族服饰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20 世纪70 年代在德国兴起并发展的一种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由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研究学者凯瑟琳娜·莱斯提出。1971 年,莱斯在她所著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师从莱斯的德国学者汉斯·费米尔赞同这一观点并提出翻译的“目的理论(Skopos theorie)”,认为翻译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有意图有目的的人类行为,“目的原则”是翻译行为要遵循的首要原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3][4]。继而,以德国翻译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和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代表的目的论学者发展并深化了“目的论”。霍茨·曼塔里在行为理论基础上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有着诸多的参与者,包括翻译行为的发起者、委托者、原文作者、译者、译文使用者及译文读者等。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并影响着翻译行为本身。1997 年,诺德在费米尔的“目的原则”基础上构建了翻译目的论的两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强调译者不仅应对原文负责,还应对译文、翻译行为发起者及译文接受者负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背景知识”,基于译文预期的功能来对原文进行删减或改写[4]。后来,费米尔在“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连贯原则”,即译文在语义上应是连贯的且在译语环境中是具有意义的,能够为译文接受者理解和接受。在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中,“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在“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实现的基础上,原文和译文之间一定要有一定的关联,关联程度由翻译的预期功能决定。

三、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目的及原则

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核心观点,翻译要实现的既定目的影响着译者的翻译行为。全球化语境下,推动瑶族服饰文化“走出去”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翻译传播瑶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提升中国和平友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5]。二是通过瑶族服饰文化的国际交流,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存在危机。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Term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6]。这些词汇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通常没有对应的物体或概念,要让译入语受众理解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内涵面临很大的困难。为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在翻译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优先原则。译者应积极寻求自身文化与译入语文化间的共同性元素,真诚、客观地将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传递出去,以获得他国受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共鸣”[7]。(2)原真性原则。译者应遵循非遗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用真诚、平和、平等的话语模式最大限度地传递出瑶族服饰所蕴含的本真文化,以促进世界不同文化间的尊重与理解,推动世界文明共同进步[8]。(3)受众意识原则。译者应基于他国受众的审美需求,删除可能引起异国民众误解或抵抗情绪的信息,并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传递出文化负载词的内涵,实现语言形式从意合到形合的转变[9]。

四、目的论视阙下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

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是瑶族服饰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主要包括瑶族服饰工艺专有名词和瑶族服饰图案纹样专有名词等。为了传递出瑶族服饰文化的异质性,主张采用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通过音译加注、音译加类别词、音译加解释性增译、意译加解释性增译等方法来解决语义空缺所带来的交流障碍。

(一)瑶族服饰工艺专有名词

瑶族服饰工艺是瑶族服饰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纺织、染色(花)、刺绣、织锦、银饰制作等。《瑶族服饰》中体现瑶族服饰独特工艺的专有名词主要有树浆染、蓝靛染、扎染、针绣、剪纸贴绣、瑶锦、瑶族布贴等,译者多采用“音译加类别词加解释性说明(或注释)”“意译加解释性说明(或注释)”的翻译方法传递出其蕴含的独特文化。

例1:树浆染和蜡染有相似之处,但却有着其独特的风格,从整个工艺过程来看,树浆染似乎比蜡染更加原始古朴。

Shujiang Dyeing,literally Tree Pulp Dyeing,is a traditional technique of dyeing,mainly adopted by White Pants Yao people in Nandan county of Guangxi Zhuang Aotonomous Region. Even sharing some similarities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batik,Tree Pulp Dyeing of White Pants Ya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he drawing tool,the anti-dyeing agent and the dyeing process; furthermore,it bears more primitive simplicity if seen from the dyeing process.

树浆染是白裤瑶族目前保存下来的较为古老的染色工艺,是在传统蜡染工艺基础上改良而成,与传统蜡染在画图工具、防染剂、工艺特点以及蜡染成品效果方面都存在差异[10]。作为瑶族特有的染色工艺,树浆染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概念。译者采用“音译加类别词”的方法将“树浆染”译成“Shujiang Dyeing”,并通过“解释性增译”说明树浆染和传统蜡染的区别,不仅便于他国受众构建“Shujiang Dyeing(树浆染)”与“dyeing”之间的内在关联,还表明“Shujiang Dyeing(树浆染)”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染色技艺,有助于白裤瑶族独特染色技艺的传承传播,从而保护世界染色技艺的多样性。

例2:剪纸贴绣是把要绣的纹样先用纸剪出纸样,然后贴在色布或绸缎上,用平针、齐针、扎针、滚针等针法依样绣成。

Paper-cutting Sticker Embroidery,one of Yao Embroidery,is usually done on the stickers of Chinese papercutting on the dyed cloth or brocade with the techniques,such as: flat embroidery,regular embroidery,flower embroidery and rolling embroidery. Yao Embroidery boasts for its simple,vivid and imaginary patterns,which are creat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geometric figures and the images of the sun,the moon,stars,rivers and streams,animals,plants,etc. ,symbolizing the aesthetic tastes and wisdom of Yao women.

刺绣和剪纸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贴绣是剪纸和刺绣两种中华国粹相互融合的刺绣手法,其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为了让他国受众了解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中剪纸贴绣的独特性,译者采用“意译加解释性增译”的翻译方法,对瑶族刺绣的图案主题及价值进行了说明,展示出瑶族刺绣的独特魅力。

(二)瑶族服饰纹饰图案

瑶族服饰有着精美神秘的纹饰图案,主要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自然纹样、“盘王印”图案、“狗牙”图案等。这些纹饰图案承载着瑶族的精神信仰和审美情趣,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在译入语文化中可以找到对应物体或概念,但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特殊象征意义的词,可采用“意译加解释性增译”的翻译方法传递出其内涵意义;对于在译入语文化中没有的物体或概念,可采用“意译加解释性增译”“音译加解释性增译”的翻译方法传递出其寓意。

例3:瑶族服饰图案涉及面广,花卉、草、木、鱼、鸟、鸡、蝙蝠、蝴蝶、石榴等。这些纹样寓意丰富深刻,有的象征自由、幸福和爱情,有的寓意长寿、多子、吉祥和平安。

The patterns of Yao costumes are very abundant in themes,ranging from trees,grass,flowers,fruits to fish,birds and animals. These images normally contain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Yao culture. For example,lovebirds,coupled swallows and twin lotus flowers are the symbol of love and happiness; bats being the symbol of fortune,property and prosperity; pomegranates,gourds and fish being the symbol of many kids and grandkids; butterflies for purity and beauty,and pine trees,peaches and tortoises for longevity...

原文是对瑶族服饰纹饰图案内容及其寓意的介绍,考虑到源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原文并没有展示图案和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果不建立这种对应关系,瑶族服饰图案的寓意将无法传递出去,文化间交流将无法顺利进行。为了实现翻译目的,译者采用了“意译加解释性增译”的翻译方法,帮助他国受众了解瑶族服饰哪些图案象征自由、爱情和幸福,哪些图案象征长寿、多子、吉祥和平安,以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索瑶族服饰纹饰图案的意愿。

例4:“三阳开泰”,用三只羊仰望太阳构成图案,羊与阳谐音,开泰即交好运,寓意幸运。

The pattern for the idiom “Three Suns Bring Good Luck” is composed of three sheep looking up at the sun. In this idiom,“ 阳” is pronounced as“yang”in Chinese,being the homophone of “sheep” in Chinese and “ sun” in English,thus three sheep,the mascot in Chinese culture,are shown in this pattern to carry the connotation of sunshine and brightness; and “开泰”,promounced as “kaitai”in Chinese,means “bringing good luck”. Therefore,this pattern is designed to convey the connotation of good luck in Chinese culture.

“三阳开泰”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是中华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祈福图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为了尽可能传递出“三阳开泰”的寓意,译者采用“意译加解释性说明加图片”的翻译方法,将“三阳开泰”译为“Three Suns Bring Good Luck”,并对成语“三阳开泰”和对应图案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补充说明,以帮助缺乏相关认知及生活体验的他国受众真正理解这一图案的由来及寓意,从而对瑶族服饰文化的思想精华产生认可及共鸣。

五、结论

目的论视阙下瑶族服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强调如何基于翻译目的和受众需求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增进他国受众对自身文化的共鸣和认可,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有着一定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解释性服饰文化瑶族
着力构建可解释性模型
科学导报(2025年3期)2025-02-08 00:00:00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瑶族织锦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16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2
瑶族舞曲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传播力研究(2017年5期)2017-03-28 09:08:30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