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璇,刘洪健,万继武,满庆利,王树军,王秋举
(1.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2.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吉林 长春 130012;3.榆树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吉林 榆树 130400)
随着近年来吉林省养殖河蟹的农户越来越多,如何规范养殖是避免蟹苗(大眼幼体)存活率低、饲料利用效率低、增重率不高等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着建设性的意义。
(1)试验动物与养殖地点。大眼幼体购自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养殖地点位于长春公主岭市稻渔科技小院。
(2)饲养试验。在15块条件相同且有独立进排水的相邻稻田间进行试验,稻田设计按照“双边沟”模式,水稻栽种采用“分箱式”。将在盘锦购买的规格为16万只/千克优质健康大眼幼体按照不同密度放养,分为100、150、200、250、300 克/亩5 组,分别标记为A、B、C、D、E,设置每组3个重复。蟹苗配合颗粒饲料是由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设计、代加工的专用配合饲料,按照“四定原则”投喂稻田养蟹。每晚17:00-18:00 投喂,根据当地实际天气情况和投喂的饲料剩余情况进行一定调整。通常情况下蟹苗养殖时间为4个月。
试验从6月1日开始,按照试验时间间隔15天采集1次,共采集8次,每次采集是从每块稻田中随机捕获蟹苗100只,测量其壳长、壳宽、体重并记录当天水温。在最后一次采集时根据剩余数量计算存活率。
表1 大眼幼体生长为扣蟹的初始体重、终末体重、存活率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大眼幼体放养密度的增加,扣蟹的规格呈降低趋势,A组、B组、C组的蟹苗规格显著大于D 组和E 组,D 组蟹苗规格显著大于E组。存活率随着大眼幼体放养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A组、B组、C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D组和E组,A组、B组和C组3组无显著差异,D组和E组无显著差异。
表2 产量与利润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大眼幼体放养密度的增加,扣蟹亩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B组、C组和D组扣蟹产量显著高于A组和E组。亩利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C 组扣蟹亩利润最高,并且显著高于A组、D组和E组。
随着大眼幼体放养密度的增加,扣蟹的平均规格下降,其中200 克/亩组的扣蟹亩产量与利润最大。而蟹苗存活率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在稻田培育蟹苗过程中,大眼幼体变态为幼蟹后改为营底栖生活且个体变大导致活动空间变小,再加上河蟹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最终造成存活率下降。
良好的稻田养殖条件和有效的水质调控措施是保证稻田培育优质蟹苗试验成功的重要基础。本试验初衷是充分利用吉林地区水稻田中天然饵料丰富,结合吉林地区稻田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水质条件等综合因素,通过人工补充蟹苗配合饲料,探索适宜吉林稻田主产区扣蟹养殖的放养密度,提高优质扣蟹养成规格,改变以往大眼幼体高密度放养、粗放式养殖的模式,改善水稻品质和扣蟹质量。试验结果表明大眼幼体放养密度为200 克/亩,扣蟹苗种亩产最高,为47.89 千克,同时扣蟹最高亩效益621.64 元,稻渔科技小院试验区水稻亩产量为613千克。
吉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且具有良好的稻渔综合种养潜力,水稻田经过适当改造后即可作为河蟹养殖场,因此可在不影响传统水稻种植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稻田的初级生产力,选择稻田培育扣蟹,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在保证水稻稳产的前提下,稻田中养殖大眼幼体,充分利用稻田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培育优质蟹苗,同时河蟹的排泄物也能作为肥料提高水稻的品质与产量,实现稻蟹双丰收。最终达到减少农药与化肥使用量、使农产品和水产品安全性大大提高的目的,风味与口感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根据试验数据以及实际成本情况,在5组放养密度中选择200 克/亩作为大眼幼体的最适放养密度,能获得最大的产量与最高的利润,最终扣蟹规格为160只/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