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底长什么样

2024-01-25 13:17:49柯琦
领导文萃 2024年2期
关键词:色子画像孔子

柯琦

孔子是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人。在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孔子与古埃及的摩西、古希腊的梭伦的塑像并排站立。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宣言》,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这样一位现代人最熟悉的古人,我们对他的相貌如何,却知之甚少。

距离孔子两百多年的荀子说,孔子“面如蒙俱”。杨倞注:“俱,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俱。”说孔子的脸像驱鬼的神像。这是一个比喻,喻体和本体有不止一个相似之处,关键看取的是什么相似。一般理解为孔子的脸长得和驱鬼的面具一样,给人以凶神恶煞的感觉。也有人认为,是说孔子的脸有威仪感,就像驱鬼面具一样,具有威慑力。结合《论语》中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后一种解释似乎更接近实情。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被后世看作信史。他距离孔子已有三四百年。当时经学兴起,带有迷信色彩的谶纬之学中就有关于孔子容貌的内容,比如“孔子反宇,是谓尼甫(一作尼邱)”。

班固《白虎通·姓名》篇记载:“孔子首类鲁国尼丘山,故名为丘。”司马迁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名曰丘云”,所谓“首上圩顶”,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圩顶,言顶上窳也”,窳通洼,凹低的意思。“圩顶”即指头顶凹陷。由于圩顶取象于尼丘山,所以被称作“尼首”。《后汉书·高获传》记载,高获“为人尼首方面”,唐代李贤注曰:“尼首,首象尼丘山,中下四方高也。”

在《孔子世家》中还有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一句。这似乎说明,孔子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得名于出生后头部的生理特征,二是得名于家乡的一座山名。如果孔子出生前,父母确实“祷于尼丘”,那么得名于尼丘山似乎顺理成章。反驳此说的人则考证古人“不以山川”命名的原则。

持前一说的学者,认为孔子得名于生理特征,征引了现代医学来解释,婴儿期如果患有腹泻等症,会引起婴儿前囟门凹陷,明显低于周围颅骨。学者推测孔子出生后患病,导致前囟门凹陷。孔子父亲叔梁纥在孔子出生时已经年过六旬。由于父亲年龄偏大,可能影响了孔子先天体质。学者引用晋成公名“黑臀”(“黑臀”当为胎记)来佐证孔子之命名。类似的还有郑庄公名“寤生”(“寤生”近似现在的“逆产”)。

如果孔子的名字得自山名,那就和相貌无关。如果得自生理特征,则与相貌密切相关。以上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在没有更加过硬的证据之前,只能两存之。

再说孔子的身高。《孔子世家》说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根据战国、汉代出土实物,一尺约合23.1厘米,这样孔子就有2.2米多高,和籃球健将姚明相当。这应该也和当时的谶纬之学有关。汉代《春秋纬》:“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春秋时鲁国的一员猛将,曾扛起落下一半的城门,放同伴出去。《春秋左传》载叔梁纥:“身长七尺,武力绝伦。偪阳之役,纥抉悬门以出诸侯之师。”

孔子也有类似父亲的功绩,《吕氏春秋·慎大》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关,指门闩,国门之关,指用一根巨大横木做成的门闩。孔子力气虽然不及他父亲只身托举起城门,但举国门之关的力气,也非常人可比。

在民间,相传孔子相貌有“七露”之说,即“耳露轮,眼露白,鼻露孔,口露齿”,这种说法最早见于金代孔元措所撰《孔氏祖庭广记》。民间流行的许多孔子像都具备上述特征。

魏晋以后,孔子成为文人画家喜欢表现的人物。西晋太康中,益州刺史张收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东晋顾恺之、王廙、戴逵等,南朝陆探微、刘滇、张僧繇等都画过孔子。

唐代时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各地建孔庙,为孔子塑像。孔子画像和塑像大量出现。阎立本、吴道子、周昉等都画过孔子。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有“双绝”之誉,盖孔子为“文圣”,吴道子为“画圣”,一图见两圣,是为双绝。这幅孔子像是迄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孔子“标准像”。

如何呈现孔子的样貌,是摆在历代画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头顶凹陷在画像中不好呈现,呈现出来也不好看,不能体现孔子的威仪。所以这一特点几乎在历代孔子画像中都难以看到。

此外,孔子孙子子思曾有“先君生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孔丛子》)这样的话。如果属实,那么孔子连眉毛和胡子都几乎没有。但是我们看到的孔子像,几乎都有浓密的须眉。如果在画像中呈现没有胡子的孔子,实在是有违古人心目中孔子高大的形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身高很出众,但是这一点也几乎没有体现在画像中,如果真把孔子画得有两米高,他周围的人都比他矮半截,在构图上实在难看,显得很不协调。

(摘自《光明日报》)

有一次,黄庭坚、秦观等人一起欣赏李公麟的《贤己图》。画上有六七个人在玩博戏,盆中六个色子,五个是六点,另一个还在旋转。一个人趴在盆上叫喊,其他人也都神情紧张。黄、秦等人都对这幅画赞叹不已。这时苏轼从外面进来,瞥了一眼说:“李公麟怎么学福建人说话?”众人不解。苏轼解释说:“各地的人,说‘六’时都是闭口,只有福建人是张口。现在盆中那五个色子都是六,另一个还在转,掷色子的人应该喊‘六’凑成满堂红才对,他却张着嘴,所以我判断他是福建人。”专业的人,往往对细节有着极致的追求。

——《细节》高自发

猜你喜欢
色子画像孔子
威猛的画像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00后”画像
画像
魔术师的必胜色子
多功能“色子”儿童家具和孩子一起成长
工业设计(2016年6期)2016-04-17 06:42:40
色子制作
孔子在哪儿
潜行与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