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凯文·凯利 [日]大野和基 潘小多/译
我采访过很多为这个世界带来变革的风云人物,比如乔布斯、贝佐斯等。他们取得最辉煌的成就之前,都身处混沌的最底层。公司、国家、互联网,所有复杂的系统其实都在追求一种极致的秩序。追求秩序的力量在暗暗涌动。没有人会喜歡混沌,连公司普通员工都会抱怨“公司内部混乱,需要好好定规则”。
然而,事物本身还会突然加速、突然失控,会向混沌靠拢。研究表明,长期存续的事物都处在严密的秩序与完全混沌的夹缝中,在这个狭窄的地带滑动,随时有掉入一边的危险。这就好像是一个悬崖,而悬崖的边缘才是最适合发展的领域。最具活力的成功企业,就是站在混沌的边缘且不会被秩序所束缚的企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特点,那么企业很可能更偏向秩序的一边,也会因此缺少活力。
这一点在电视、电影和杂志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电影有自己的拍摄周期,杂志也要每月按时出版,电视的整点新闻更是一秒都不能差。为了确保在截止时间前完成任务,所有人都好似拼了命一样。比如我们的《连线》杂志,每个月都担心到底能不能按时出版。《连线》可以按时出版,我一直觉得是个奇迹。但也正是因为我们一直站在悬崖边上,从来没有感到过轻松和安稳,杂志品质才能够不断提升。
我们一直逼迫自己站在悬崖的边缘,因为那才是最有活力的地带。我们也尝试过求稳,不再做一些冒险的事情,但每次还是会把自己逼回到这看上去充满风险的地方,而这里恰恰是孕育成功的摇篮。
同时,只有小企业才能做到革新。有很多风险投资人会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但是如果投资金额巨大,他们就会直接收购小企业,而不会坐等革新成果。所以,不要以为给初创企业充足的资金是好事。如果资金太多,反而会毁了这些小公司。金额只要能大致维持企业生存即可,真的是所谓的“给口饭吃”就行。只有保持几分饥饿的状态,才能有继续创新的可能。
创新的本质是要从低效和失败中汲取经验。因此,在硅谷有一个说法,叫作“积极地失败”。失败了,跌倒了,再从原地爬起来,这才能帮助人们吸取教训。硅谷的革新都来自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即使实验失败,也会被当作成功的一部分,没人会对此加以非难。亚洲国家如果可以更宽容地对待失败,可能就会更容易产生创新。
近来有一个初创企业在进行敏捷项目的开发,颇受关注。平时如果多积累一些小的失败,就可以避免大的失败。而且对待小的失败也要迅速做出反应,不要让它们酿成危险,即便有损失也不要苛责。近年来的大趋势就是要让失败以微小的形式在早期显露。
我看过一家孵化器公司,下面有15家小企业。他们会为每个企业投资25万美元,并且提供4个月左右的孵化器使用时间。4个月后,公司成员将获得一个机会,在众多投资者面前展示成果。这时,有些公司还能继续得到投资,继续推进自己的项目,但有些公司就只能退场了。投资人也可以投入100万美元和一年的时间,但是其实他们只需要投入25万美元和4个月的时间就能知道结果。
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的确高效。因为即便不顺利,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这就是敏捷管理的效果。也许投资人还会再花4个月,拿出25万或50万美元,在几个月后验证结果。
但是这套做法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呢?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在日本,人们将失败视为耻辱,这种做法可能行不通。
由此我想到,也许我们需要以分享失败经验的形式,让受到挫折的人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成功人士。为了让社会大众更能接受失败,我们可以召开失败分享会,让失败的经历也能展现出积极的效果。在会上,同为失败群体,大家要相互尊重,将自己的失败经历和原因分享出来,还可以考虑颁个奖给损失最大的人,让大家能够用一种“谁惨谁厉害”的调侃心态面对挫折。
我有个朋友两年前损失了一大笔财富,大约500万美元,企业因此破产。他逢人便说这段经历,完全没有忌讳。
(摘自《5000天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