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公子
下面是真实的奏折内容集锦: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杧果,献给皇上您。康熙:知道了,这种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一个月后……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杧果,献给皇上您。康熙:知道了,以前没见过杧果,本来想看看,看了之后似乎没什么用,以后不要送了。
杭州织造:皇上您好吗?雍正:朕很好。如此问候了十多次,雍正说:“朕最近还胖了些。”
直隶巡抚:我可以回京城给皇上过生日吗?康熙:不必上本。直隶巡抚:我要来给您過生日!康熙说:不许来!直隶巡抚:河北下雨了。康熙:我知道!
大清智商最高、工作最拼的两任皇帝,身边是环绕着一圈又一圈的“欢乐喜剧人”吗?
先说一说送杧果的觉罗满保。康熙六十年(1721),闽浙总督满保指挥南澳镇总兵蓝廷珍、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率水路军,由澎湖赴台,镇压台湾朱一贵起义,以功加兵部尚书。朱一贵起义是台湾归入清朝版图以后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社会动乱。朱一贵打的是反清复明的旗帜,起义被平定,康熙对满保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
回过头来,再看觉罗满保给康熙进献台湾土产杧果,这个事儿笑过之后,其实颇堪玩味。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是康熙的武功之一。进献台湾土特产,本身含有地方归化中央的意思,满保不至于昏聩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刺激康熙。事实上,在此之前,康熙已经多次表示,“蕃酸(即杧果)朕一次未见过,曾欲看看”,“番檨(即杧果)从来未见,故要看看”。皇帝有这个强烈的诉求,满保才会一再进献杧果。
他为什么会这么执着地向皇帝进献杧果?因为这是一项特权。皇权体制下,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向皇帝进贡的,有资格进贡的人,主要是亲王、郡王、贝勒、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都统、织造及衍圣公等。作为地方大员,只有总督、巡抚、提督,才有资格向皇帝进贡方物。
官员以个人名义向皇帝进献贡品,那是十足的荣耀。反过来,也变成了官员向皇帝表达忠心之意、博取欢心的一种手段。皇帝也心知肚明。康熙就说过,这些贡物哪有那么珍贵,朕不过是借此考察你们的诚敬之心罢了。原来如此。
再说一下汇报雨情的赵弘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赵弘燮的父亲赵良栋立下赫赫战功,官至云贵总督、兵部尚书。赵弘燮历任山东布政使、河南巡抚、直隶巡抚,在调任直隶巡抚十年后,加总督衔。直隶是拱卫京师的地方,位置十分重要且敏感,不是最高统治者视为心腹的人,不可能安排在这个地方担任一把手。
通过父子两代人与皇帝的密切关系,以及有目共睹的政绩,我们不禁怀疑:赵弘燮需要通过刷雨情汇报,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吗?答案不用再说。那么,这些雨情奏折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人的想象中,给皇帝的奏折,肯定都是军国大事,芝麻绿豆的事都不好意思烦皇帝劳神。事实恰恰相反,官员给皇帝的奏折中,绝大部分都是小事,比如有关雨雪情形、年景收成、米价贵贱等常态化的奏折最多。这种汇报地方国计民生情况的奏折,在康熙中期以后,基本上已经制度化。康熙通过指定特定官员向他汇报这些情况,从而掌握整个帝国的基础——农业情况。有幸被指定汇报雨雪、粮价等情况的人,一定是皇帝的亲信。
赵弘燮是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开始奏报雨水情形折的,当时他是河南巡抚,他奏报的雨水情形折,次数之频繁,内容之细,堪称帝国之最。仔细看那些被当作笑料的雨水情形折,就会发现赵弘燮汇报的是京城及顺天府、河间府、保定真定等各地的雨情,而不是反复汇报一个地方的雨情。
赵弘燮的认真负责,无疑得到了康熙的极度信赖。现在再看,康熙在批示中,说赵弘燮奏报雨水情形“太密”,其实全然没有责备之意。就像老板对做事认真仔细的下属抱怨“小赵啊,你的工作态度太积极了”,心里显然是极为满意的。
最后说一说喜欢请安的孙文成。孙文成是杭州织造,与苏州织造李煦、江宁织造曹寅关系密切,彼此之间有亲戚关系。不要小瞧孙文成一月一次“皇上您好吗”(恭请皇上圣恭万安)的请安,这背后,实际上是一项严密而恐怖的制度。
官员向皇帝进贡是有资格门槛的,请安同样如此。康熙时期,有资格上折子请安的臣工并不多,大多是督抚提镇以上的官员。在这些有资格上请安折的人中,又分出许多亲疏关系,比如有些人可以随时上折请安,有些人一年只能请一两次。康熙曾责备山东巡抚佛伦,指出他请安的次数多了,“不必时常具奏”。
请安折的功能,在康熙朝中期悄悄发生了变化。请安折一般由官员差亲信家奴送到京城,再由皇宫专门负责接收的靠谱太监转交皇帝,因此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看到内容,保密性极强。康熙决定在请安折上做文章。他指示部分亲信,明确让他们可以在请安折内另附折子上报地方事务。他给李煦的批示说,“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意思是不管大事小事、流言八卦,都无任欢迎,多多益善。
请安折就这样变成了皇帝的密报系统,有资格请安的亲信,也慢慢被发展成皇帝安插在地方的密探。
雍正即位后,把老爹这套密报系统更加制度化,同时扩大了上报官员的范围。最高峰时,全国有一千多名官员、僧人、名流、退休官员等,可以直接与雍正实现点对点的信息沟通。
有统计显示,孙文成担任杭州织造期间,向两任皇帝上了两百多个奏折,其中有很多的请安折,但一句“皇上您好吗”的背后,往往附带着许多涉及闽浙地方事务的密报。你以为人家很无聊,其实“细思极恐”啊!皇帝在全国布下这么多耳目,鼓励他们互相告密、打小报告,营造出一种“老大哥随时盯着你”的社会氛围。张廷玉在雍正时也算是位极人臣,而他的为官箴言却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整个帝国官僚系统的可悲,由此可见。
(摘自《趣说古人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