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第一次贬官

2024-01-25 13:17:49晏建怀
领导文萃 2024年2期
关键词:仁宗晏殊太后

晏建怀

1022 年 3 月,赵恒因病去世,赵祯继位,是为仁宗。由于仁宗年仅 12岁,少年天子,少不更事,真宗临终留下遗诏说:“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于是,刘娥由皇后变成了皇太后,垂帘听政,大权独揽。

在冬至日举行朝会、行朝贺礼,乃历朝惯例。天圣七年(1029)十一月冬至前,朝廷发出圣旨,是日仁宗将率百官上皇太后寿。此处上寿,并非生日拜寿,而是向尊者表达尊敬、祝贺长寿的礼仪。

这道旨意安排,自然是仁宗的名义,当然也是刘太后的期许,甚或还是某些“以徼权宠”者的撺掇。在一个随人俯仰、唯唯诺诺的朝臣看来,这是作为儿子的仁宗在献孝心、作表率,无须大惊小怪,届时按品级入列出席仪式即可。但天生有政治敏感且忧心于“一天二日”“帝后不分”的范仲淹却看出了里面的“玄机”。

既然是礼仪,就得有名义,讲规矩。皇帝是国家元首,万乘之尊,代天牧民,在天下臣工和百姓眼里,是除天地外在人世间至高无上的。如果要证明“皇帝孝母”,则皇帝应该率皇族在后宫向刘太后行家人礼,以彰显母慈子孝;如果皇帝率百官,那么所要拜的就非母后,而只能是天地了。因此,范仲淹认为这一安排,混淆了家礼与国礼,最关键的,这会带来朝纲之乱甚或萧墙之变。

这一年,范仲淹刚刚而立之年,职务不过一小小“管理供进皇帝阅读书籍”的秘阁校理,位实在低,言实在轻。但范仲淹位低不忘忧国,言轻也要发声,针对这次朝仪安排,特上《谏仁宗率百官上皇太后寿奏》谏阻。他以“王者尊称,仪法配天”为由,认为此仪“于礼不顺”,无疑将“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皇帝向太后上寿,“于闺掖以家人承颜之礼行之可也”。

这一奏疏呈上去,刘太后看了极不高兴,尤其“于礼不顺”和“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这种目无尊长的话,直把她气得半死,这不光是冲撞,更是犯上!盛怒中,她命宦官将范仲淹的奏疏直接交给朝廷,光火之下颇有些耍权弄威的意气。

太后震怒,吓坏了一个大臣。谁?晏殊。这个 7 岁能文,曾被视为“神童”,身上有着太多光环的“明星官员”,时任资政殿学士兼兵部侍郎。晏殊为何害怕?因为范仲淹是他的门生,他本人也是公认最欣赏范仲淹的文坛盟主和资深大臣,且多次向刘太后推荐范仲淹,范仲淹此时所任秘阁校理之职,便是他极力举荐的。这个学生的才华丝毫不亚于乃师,但性格太刚,为人太直,如今犯颜谏诤,冲撞了大宋的实际掌权者。晏殊闻之大惊,不禁大汗涔涔,火急火燎把范仲淹叫到自己府上,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严厉批评:你难道真是忧国之人?忧国是假,好奇邀名是真。责备范仲淹以言行的标新立异来博取好名声。

这“大帽子”扣得真是吓煞人。

范仲淹欲向老师解释,但晏殊根本不听,还讥笑他强词夺理。

回去之后,范仲淹左思右想,因担心同僚指斥晏殊的举荐有失,自己以后将无颜跻身于老师门墙,便连夜奋笔疾书,给老师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多字的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在信中,范仲淹坦陈自己信奉圣人之书、师法古人之行、上诚于君主、下诚于百姓。同时表明自己的立朝态度是:只要有利于君主和国家,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其实,晏殊之所以急着把范仲淹叫去斥责,不过是为了避免引火烧身,他当时也曾明白地对范仲淹说:“你这样轻率耿直,难道不是要牵累于我这个举荐者吗?”

连老师都是这种态度,遑论其他人,范仲淹这道奏疏,果然石沉大海。

范仲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懂投机取巧,不知趋利避害,他曾在《灵鸟赋》一文中慨然言志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要说的话,不会因为“太后不怿”的威严而闭口,也不会因为执政的暧昧而噤声。

前章意未尽,范仲淹接着又上疏。

天圣八年(1030),仁宗年已弱冠,20 岁都满了,刘太后依然恋恋于“一帘之下万人之上”而无丝毫还政于仁宗的迹象。范仲淹见此,又直接向刘太后上了一道《乞太后还政奏》,毫不讳言地说仁宗“春秋已盛”,请太后“卷收大权,还上真主”。

这一道奏章,如同一道挑战最高权力的炸雷,在刘太后处引发雷霆震怒,然后又波及中枢,百官哗然。最后,刘太后倒也没有举起屠刀,但这样目无尊长的官是万万不能留在阙下了,于是将范仲淹贬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让你鞭长莫及,狮吼无门。范仲淹就这样心灰意冷地离开了朝廷,走上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贬谪之途。

這次贬谪,不过是范仲淹坎坷仕途的一个开端,以后的道路要崎岖曲折得多。但通过对这次贬官经过的观照,他的立朝态度和谋国操守,已初见端倪。满朝文武如晏殊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置一词,只知自保者不知凡几。但范仲淹为了国家和朝局,不仅敢说真话,甚至为了真理不顾前途命运,拂圣意、逆龙麟,还不止一两回,后来果然因为“固执己见”而多次被贬官。

范仲淹受贬谪而不退缩、受打击而不气馁、触雷霆之怒有生命之虞仍“死谏”不止的精神,凝结了他履霜践冰的勇气,体现了他为国请命的担当。范仲淹仕宦浮沉数十年,曾为微末小员,也曾先后任州郡官长、边关儒将、宰执大臣,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始终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无论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他始终坚守本心,从不动摇,正如他当年给老师晏殊信中所言:“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

(摘自《文史天地》)

猜你喜欢
仁宗晏殊太后
“黄太后”驾到
宋仁宗好色
百家讲坛(2020年4期)2020-08-03 02:01:25
晏殊换题
晏殊的忘年知音
晏殊换题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好马也忠诚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中学生博览(2016年9期)2016-05-14 08:59:58
晏殊《完溪沙》
为一个错别字较真的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