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妍 高晋敏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日益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如今,正处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大势所趋。是否拥有创新性的高端科技人才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与拔尖人才密切相关。各个国家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其特有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并加以实施。
什么是拔尖人才?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首先提出了"五角内隐理论",该学说从卓越标准、产出标准、稀缺标准、展示标准、和社会价值五大方面,为定义拔尖人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1]。拔尖人才应该是具备创新、技术、管理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多领域人才。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2]。
但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学校是塑造人才的摇篮,所以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各高校也制定了适合其自身的拔尖学生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学生,助力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国外的体育素养即指“Physical Literacy”,该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Whitehead 在学术层面提出的,当时在欧美国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3]。
起初该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由于人群健康体制水平下降而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如发达国家超重率肥胖率过高,长期久坐导致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慢性病发病率增长,学校体育教育中注重竞技体育而造成的公平失衡导致的人民健康以及社会经济问题等。所以,该概念的提出是Whitehead 基于对体制健康、主观认知、社会情况等多个维度的分析针对人的身体活动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思考。Physical Literacy 指理解和掌握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从事适当体育活动,并保持基本运动水平所需要的身体能力、动机、信心和体育知识。本质上来说,是指“人的一生中维持人体活动所需的综合能力”。
我国对体育素养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1896 年张承云、杨新泰[4]两位学者在探讨中医学体育锻炼问题时首次提及了体育素养,指出:体育素养的研究应从体育锻炼方式、体育运动处方、体育锻炼方法、体育知识技能四个维度展开,由此开创了我国在体育素养研究领域的先河。赖天德[5]曾与1990年指出,体育素养培养应包括体育锻炼的基本能力和体育美学的鉴赏能力。余智[6]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并结合《辞海》《现代汉语辞典》在《体育素养概念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素养除了遗传因素外,在后天教育下产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理论水平、体育行为、体育道德和体育美学的全面修养与素质。这一观点的提出被后人广泛接受并采纳。陈思同[7]将国内国外体育素养研究手段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体育素养是遗传因素外,在后天环境影响下,人们在不断适应社会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运动水平、运动技术、运动基础知识、健康意识。
综上所述,我国的体育素养是指,基于先天父母遗传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综合了由后天的体育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的各种体育品质、体育精神、体育知识的多方面素养;其具体通过身体素质水平、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体育道德六个方面进行体现。
过去二十年是社会经济、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时期,世界各国高校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竞争压力,纷纷开始重视拔尖学生的培养。国外对拔尖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采用荣誉教育和精英教育[8],是专门针对优秀学生群体,帮助其成为精英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总体来说,就是甄别遴选出优秀学生,在师资配备、住宿环境、课程设置、奖学金评定等多个方面提供特殊的政策,助力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 世纪初叶,美国作家弗莱克斯纳提出自己关于优秀拔尖学生培养的看法,他指出,大学应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强烈的好奇心以及顽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精英人才[9];20 世纪20 年代美国部分高校创设荣誉学院,开始探索荣誉教育;20 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高等教育逐渐系统化、组织化,先后成立了大学间优异学生委员会(ICSS)和全国高校荣誉教育理事会(NCHC);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启动了“2061 计划”,提出要培养具有高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日本也掀起了建设一流高校,培养拔尖人才的热潮[10][11]。1995 年,日本颁布《科学技术法》,强调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并着手开始“COE 基地建设计划”的初步探索;2002 年实施“21 世纪COE 计划”重点资助国立、私立大学尖端学科,推动其独特个性化发展,研究成果更具有国际竞争力。2007 年2 月,日本政府发布了《创新25 战略》,强调创新性,开展创新改革,推动日本经济持续发展。
韩国的经济实力崛起与社会的发展,也归功于教育事业的改革[12][13][14][15]。1999 年韩国政府基于提高国家影响力的考虑制定并颁布了《英才教育振兴法》,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为规范教育模式,韩国政府分别与2002 年、2007 年颁布了《英才教育振兴施令》和英才教育振兴修订计划,成立了英才教育中心和英才特殊学校,其中还特别强调了体育领域中的英才教育培养,目的就在于实施与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匹配的教育,通过不同层面的教育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并能够致力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早在1988 年,我国就有学者提出了有关拔尖学生培养的思考,但直至2009 年之后,我国才真正开始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优秀人才?”2009 年钱学森之问引起中国人民深刻思考。同年,我国开始着重拔尖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随即启动了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目标是培养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基础学科的未来科学家[14],该计划的提出与实施,为我国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参考。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的不断发展,2015 年,为更好培养拔尖人才,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把国家人才培养作为最基本的建设任务之一。2018 年发布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的意见》,强调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将建设国家高水平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强化使命感,注重教师指导,创新学习方式,推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15],选拔一批核心学科优秀拔尖人才。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所以我国关于拔尖人才的培养,也着重于各大高校。通过数年的实践,我国在借鉴学习国外拔尖学生培养的课程设置、经验实施、通才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并创新了独有的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2006 年中国科学院建立的“四所一系”模式;由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办的“华罗庚数学与科技人才班”常被称为华罗庚班;北京大学于2001 年设立了“元培学院”,该计划将“夯实基础、弱化专业、因材施教、过渡性培训”作为指导大学教育改革的政策;南京大学以匡亚明先生命名的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甘高素质、创新型一流人才的匡亚明学院;以及浙江大学为特别培养优秀本科生设置的竺可桢学院模式。
如表1 所示[16],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当前,国外有关拔尖人才的培养方式的侧重也有所转变,但在拔尖人才培养的同时,如何甄别拔尖人才,以及关于拔尖人才评定的方式与标准,仍然存在争议。如拔尖人才是天赋领先还是注重后天培养;是否以智商测定值为唯一评价标准;异质性课程能否有效刺激拔尖人才成长;对拔尖人才的评价应该是专业领域还是通用领域;未来要以何种体系该如何转变才能适应拔尖人才的培养等等。虽然,国外诸多教育者提出了关于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范式的创新,但仍有根本性问题存在,且国外的拔尖人才选拔多停留在智力和智商标准,缺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层面的培养体系。
图1 国外拔尖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我国与国外拔尖人才培养现状大体相同,从现如今我国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很大部分上仍倾向于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以及科研成果等选拔和评价学生。因此,学生承受较重的学业压力,学校更注重升学率,往往忽视了体育素养的培养。
国外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是一脉相承的[17],所以竞技体育从学校中来,并没有中国式的体校,更加注重通才教育。即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通过社团活动,体育俱乐部等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虽然国外不断强调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且诸多教育者提出了关于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范式的创新,但拔尖人才选拔仍大多停留在智力和智商标准,尚未在体育领域落实完整的培养体系。
学生是体育素养培养目标的体现者,我国体育素养的本质功能是充分发展学生的体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校重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但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以及“一考定终生”这些固化思维的影响下,学校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体育素养的培养。目前,我国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也尚未与国际前沿完全接轨,尚未落成有关拔尖人才的体育素养培养的完整体系。
参照现有文献中关于国家拔尖人才培养和体育素养本质特征的阐述[18][19][20][21],以及《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政法[2018]17 号)素质教育与体育改革密不可分。针对拔尖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体系应当从体育素养培养体系的装备需求、体育素养培养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体育素养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体育素养培养体系的督导评价、体育素养培养体系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上五个维度展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深化体教融合的教育目标,助力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对拔尖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现状的分析整理得出,现如今我国拔尖学生培养已具备较为完善的体系,各高校也针对其拔尖学生制定了特殊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有关拔尖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方面仍有待加强。因此,为培养出五育并举的拔尖学生,助力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我国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多维人才评价体系,使学生确立体育素养概念和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国家使命感,能够致力于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