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好老师标准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2024-01-18 09:22:36许玲张琴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好老师师德师风建设四有

许玲 张琴

摘   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师德师风则是衡量师资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对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高校一些教师存在理想信念淡薄、自我要求不高、治学不够勤勉、缺乏仁爱之心等道德失范行为。针对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采取以下对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教师有崇高的追求;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让教师树立起敬畏之心;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让勤勉治学成为风尚;完善制度建设,创设让教师安心从教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四有”好老师;师德师风建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3-0107-03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要求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要求,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管是哪一类的高校,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都应该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不是对哪一层级的教师提出的要求,而是对所有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只要是教师,就应该以“四有”为标准要求自己。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性体现在,它是培育人的,而且教师本人的德行修养、学识水平,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尊重,就是因为社会普遍认为,教师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而社会对大学教师又尤为尊重,认为大学教师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当然,对其德行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社会一般把学识与德行关联起来,认为学识高的人,德行也必然高。而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一般高校教师的学识水平和德行修养与社会的期望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一、高校教师道德失范现象论析

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成才,更要让学生成人,只有成为“大人”,才可能成为“大才”,这是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题中应有之义。如果高校把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为“大人”和“大才”,那对教师自然会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表现在学术上,也表现在师德修养上。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高校一些教师离这个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名利观念比较重,缺乏长远目标

看重自己的名声,获取应得之利,这应该属于人的正常追求,教师也不例外。特别是名声,一个教师重视自己的名声,并为此付出自己的辛苦劳动,更是应该予以肯定。事实上,无论是高校还是国家,对那些为高等教育事业付出艰辛劳动、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不仅给予荣誉,也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我们这里批评的是个别教师以名利为追求目标而损害高等教育事业的现象。比如,个别教师热衷于搞项目弄钱,却忘记了“教书育人”这一教师之首要职责。个别有一定影响的教师到处讲学,而不把教学工作当回事,放任学生不管。一些教师为追求荣誉做表面文章,而不愿在教书育人上踏踏实实下功夫,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还有一些教师缺乏长远规划,在科研上做不得冷板凳,在教学上下不得真功夫,得过且过,暮气沉沉。一个人没有进取心,自然会在言行上表现出来,那些没有进取心的教师其消极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二)自我要求不高,不能为人师表

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准与社会对高校教师的道德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近年来频频曝出的高校教师道德失范事件,给高校教师群体的声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客观地说,高校教师就其作为一个群体而言,在道德上是一个比较自律的群体。但就教师个体来看,道德行为失范者并不在少数。《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中说:“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们的道德失范行为,不仅使自己和家人蒙羞,还会使教师这个职业以及学校的声誉受损。

(三)治学不够勤勉,缺乏扎实学识

我们不难理解,刚入学的大学生应是以崇拜的心情看待大学教师的,在其眼中大学教师皆为学识渊博的学者、专家、教授。“大学”这一概念与高深学问本就不可分割,而这一内涵已为人所熟知,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自有一种神圣感,对大学和大学老师会油然而生发出一种敬畏感,并因此对未来的大学之生活充满期待。而我们的大学和老师能满足学生的期待吗?高校教师作为一个学术群体,其整体学术水准确实已有显著提升,这当归功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也要看到,教师个体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部分教师自我要求不严,不思进取,缺乏刻苦钻研精神,不关注学术前沿,知识陈旧,照本宣科,缺乏担负培育时代新人重任应有之能力。这种情况在普通本科院校比较严重。现在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存在着一个颇需关注的问题,即一些教师的学识不够扎实,缺乏应有的科研能力,这对教学也会带来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四)缺乏仁爱之心,不够尊重学生

有人做过高校专任教师与学生交流情况的调研,58%的教师能够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生活情况,39%的教师为“有时”。如果这个调查可靠的话,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40%左右的教師很少与学生交流,有交流也是零星的、偶发的。我们因此可以判断,教师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学生的关心,他们只是以教书为职业,而没有把育人当事业。据笔者的观察,高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表现在工作上: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不认真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敷衍了事。课堂本是最神圣的地方,而这些教师的课堂却成了学生最难熬的苦难之地,教师无所用心,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没有效率的课堂实质上就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表现在与学生的交流交往上:学生辛苦完成的作业却得不到应有的反馈;与学生的约定不履行;与学生交流缺乏亲和力,甚至与学生发生肢体、言语冲突。有些教师还让学生帮自己做私事。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大学建设的关键在队伍,没有一支“政治能力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就谈不上一流人才的培养,而“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3]针对教师道德失范行为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求,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教师有崇高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了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这个“精神之钙”的比喻,不仅可以用在党员身上,也可以用在教师身上。没有了理想信念,教师也会得软骨病,禁不起诱惑或扛不了挫折,腰杆就不硬,身子就挺不直,人生就会迷失方向,碌碌无为而不能有所成就。为人师表的教师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如何让学生信服?高校教师不仅要成为某领域的专家、学者,也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刻苦钻研、学有所成,将来为国家事业发展和民族进步贡献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要有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唯有坚定此信念,方能有行动上之自觉。每个教师都应该立足本职岗位,根据学校的人才定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要常态化、制度化。首先,要健全教育主体责任制度,明确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在组织领导上保证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高校党委及二级党组织对理想信念教育负有主导性作用,对教育效果负主要责任。其次,要完善学习教育制度。教育要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必须制度化。高校党委及二级党组织要把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通过完善的学习机制保障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使学习的成效在制度上得到保证。最后,要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除了正常的会议、培训等常规教育外,还要安排一些参观考察、实践研修等活动,把教育活动实践化、生活化,在教育实践中坚定教师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理想信念。

(二)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让教师树立起敬畏之心

教师这一职业是培养人的工作,其德行对培养对象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教育部等有关部委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来规范引导师德师风建设。良好的师德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会产生很大影响。唐代韩愈曾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中国古人是把传道放在第一位的,传道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而这些思想、品德是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确认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传道的资格,传道者一定是对“道”有深刻领悟而且身体力行的人,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人师”。“人师”用自己的品行影响、教育学生,教他们怎么做人。对于当代教师,既要有坚定的政治品格、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有健全的人格,这是作为教育者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教育者并不是天然地就能够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于教师的师德教育要常态化、制度化,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要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规定,让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知道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在教育实践中,要树立师德典型,用典型的事迹去教育影响教师。而对那些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而敢于亮剑,坚决予以教育、惩罚,并用这些反面事例去教育教师,让他们心生畏惧。典型示范是引导教师应该怎么做,而反面警示则告诫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反面警示更能发挥教育作用。当然,反面警示只是对触犯底线行为的一种提醒,师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鼓励他们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三)加强业务能力培训,让勤勉治学成为风尚

既要重视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视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高校教师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水平,二是教学水平。现在我们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主要放在教学水平上,希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很重要,没有好的教学方法,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无从得以体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是建立在扎实的学识基础上的,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学识,就难以驾驭课堂,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必须建立在扎实学识的基础之上。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够在课堂上从容自若,源于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现在我们谈教学方法多了些,而谈学识少了些,其实学识更为根本,没有教师学识的支撑,再好的方法也发挥不出什么作用。当然,现在知识更新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方法和方向的引领者。因此,在新时代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也要有高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高校要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不仅要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学位进修、国内外访学、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专业水平、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也要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能力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全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及二级教学机构要在培训经费上做好充足预算,为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创造条件。外因是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有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本着对高等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刻苦钻研、勤勉治学,以深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赢得学生的尊重。

(四)完善制度建设,创设教师安心从教的环境

良好的制度、政策,能够引导教师积极向上,使其行为與学校的事业发展和国家的需要保持一致,而坏的制度、政策,则会制造不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高校在制度设计中要考虑制度内容对师德师风可能产生的影响。比如,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是其职责所在,而且科研与教学也是紧密相关的,从事的科研方向与教学任务一致,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如果超出了教师应当承担的能力,就会让教师不堪重负而无心教学。教学工作量过重也是一样,会让教师疲于应付而没有精力去思考,一个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的教师是不可能把课上好的。在一些高校,一个教师承担多头教学任务是不罕见的,再加上必不可少的科研工作量,各种工作强度下,教师既不会把教学工作做好,也不会把科研工作做好。因此,科学地设定教学、科研工作量对于教师安心从教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职称晋级制度对教师的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既要把条件制定得科学合理,也要发挥制度在引导师德师风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职称评审方面,政策要向那些在师德师风方面表现突出、在学生和同事中口碑较好的教师倾斜。淮阴工学院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对那些评上师德标兵、教学名师的教师,在职称评审、职务晋级方面都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较好地推动了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祥林,程功群,任友洲,等.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H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53-59.

[2]   刘红英,王雪起,魏尚.高校师德师风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天津市部分高校的调研[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8):49-50.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6-9.

[4]   田芝健,胡小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重大关系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5-18.

[责任编辑   卫   星]

猜你喜欢
好老师师德师风建设四有
扎根三尺讲台 争做“四有”好老师
浅谈中职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党员生活(2016年12期)2016-12-22 14:08:08
吹响中职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号角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5:11:04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中华家教(2016年12期)2016-12-13 17:35:06
幼儿视角中的好老师
浅谈小学管理中师德师风建设探究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新时期高校 “四有”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