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胜男 蔡承智
摘 要: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切实保障该战略的落实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审计主体在采集、存储和分析数据时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方法,大数据成为推动未来审计方法发展的动力。基于此,从理论机制上分析大数据审计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助力作用,重新定位其审计内容和对象,从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方面提出大数据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多维思路,对促进大数据审计理论的创新具有关键的引擎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乡村振兴;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3-0092-03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执行反馈需要国家审计进行全面、全程的跟踪、监测与反馈,确保有效发挥“审计控制”的作用,切实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农民的利益。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审计技术的不断完善为实现跨部门、跨领域和动态化的乡村审计提供了思路。熟练地应用大数据技术,对于规范和创新乡村审计工作理论、思路和流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保證审计工作全过程、多领域覆盖的前提下,大数据审计有效提升了乡村振兴审计监督力度与效率。基于目前对大数据应用于审计的研究以及农村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本文在理论上确定大数据审计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后,探究其具体思路,以期推动审计技术理论的不断革新。
一、文献回顾
(一)大数据审计的相关研究
信息化程度的深化为被审计对象和内容深深地打上“数字化”烙印。大数据审计是指在被审计对象和内容数字化前提下,审计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平台终端,剖析和追踪各类审计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并从海量数据中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合规性判断的活动。由此可见,大数据审计是对传统审计理论在审计方法和流程上的创新[1]。
许金叶等最早从审计工作内容角度创新大数据审计的框架,并指出大数据审计框架体系是一个三维立体体系,包括目标维、制度维、控制对象维[2]。鲁清仿等认为,大数据审计工作重新定义了审计取证逻辑,促使审计取证流程更为规范,减少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主观性,降低了审计风险[3]。郑石桥提出的大数据时代下审计证据载体的电子化,促使传统取证思路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转变为大数据审计时代下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疑点核实”[4]。秦荣生认为,互联网与被审计单位内部系统相连为实时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非现场审计也将成为未来审计的趋势[5]。刘国城等认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政府需要通过协同合作,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熵权评价等理念推动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实践的创新发展[6]。尽管多位学者就如何实现实时审计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和技术逻辑,但是就具体业务而言,对实时审计实操案例依然缺乏具体的遵循。同时大数据审计也不断暴露出很多风险,付达院等认为,互联网时代审计人员在大数据审计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系统风险、控制风险和测试风险[7]。张悦等认为,除了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分析阶段做好各种风险的识别和应对外,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才能夯实大数据审计的发展[8]。
(二)审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促进作用
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决策。目前研究对乡村振兴审计职能持有“国家治理论”,多认为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审计,确保各个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的合规性和合法性。首先,确立完备有效的审计监督和预警机制有助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前提升政府决策透明度以及减少政府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极大程度上保障了乡村振兴产业资金的完整性[9]。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从政策、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方面对传统审计对象的内容进行扩充,有效保证乡村振兴投入和实施过程的合法性[10]。最后,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的验收,审计数据的可追溯性为跟踪问责提供了可能[11]。在绝对贫困问题已经解决的前提下,扶贫审计中的“体制机制改革”仍然可以作为“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审计发展和实施关键[12]。
综上,在关于大数据审计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从审计框架流程和具体审计实务方面,对大数据审计的发展和运用提出了构想。多数学者认为国家审计“国家治理论”的有效发挥是对乡村振兴成果进行监督和反馈的关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有其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国家审计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审计理论的创新将为此提供一种高效、公正和精准的审计模式,而目前鲜有文献谈及大数据审计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审计战略的实施。
二、大数据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受托责任经济法系是审计产生的根源。在此背景下,由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利益不一致以及信息不一致,委托人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对受托人进行监督而做出制度安排,结果催生了审计。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国家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该战略实施过程中,对财政资金、公共资源的合理有效评价更是重中之重。
(二)审计控制论
审计控制论要求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进行动态监督,采用连续审计的方法以获得高质量的审计信息。而大数据审计为审计对象信息的动态化追踪和监督提供了契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大数据审计作为保障公共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控制机制需要做到实时追踪各类资金、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重大项目问题的纠偏反馈,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无论对于传统审计还是应用于乡村振兴领域的大数据审计,“审计控制论”都提供了规范审计流程、明确审计对象和内容的理论基础。
(三)国家治理论
国家治理是指多元社会主体为确保社会发展、协调各方利益等多元目标,采取多元手段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所以协调各方利益的矛盾冲突,保证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国家治理的终极追求。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多方社会主体的参与,大数据审计的协作共享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和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各个多元主体通过大数据审计平台的联合数据处理分析,确保在国家重大政策实施过程中多主体、全方位的监督。
三、大数据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推进过程中,审计对象分布范围广,审计数据结构复杂,审计内容主体的关联化、审计活动追踪的全覆盖以及审计问责的精确化等要求乡村审计工作方法必须进行革新。大数据技术的两大核心技术,“分布式存储”和“分布式处理”保障了数据收集、存储、分析的高效。同时通过建立各个职能部门的数据链接和共享,确保了联合审计和全过程实时审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贯彻,有效保障了审计监督和控制的全过程实现。具体而言,从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等方面给出操作步骤如下。
关于数据收集方面。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乡村产业振兴必须重点聚焦乡村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及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相关数据指标的收集;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审计人员需要重点关注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农业循环化发展、农业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以及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等相关数据指标;乡风文明方面,审计时审计主体应当突破传统审计思维桎梏,基于审计数据多样性从社会化和非社会化可追溯数据以及信息综合分析,重点关注乡风文明中文化传承和当代文明融合等情况;针对治理有效方面,数据收集过程中主要关注乡镇单位的财务、非财务信息的完整准确性,重点收集关于对国家政策落实和项目资金使用的效率性;针对生活富裕方面,除了确保村镇各类资金关联信息的收集外,还可以通过对村民的满意度进行网络统计,进行数据精准收集。
传统的网络分析平台无法满足大数据巨量的数据存储,因此,在使用大数据进行乡村振兴审计的过程中,首先应由政府主导建立云存储平台打破审计数据分析的空间约束,确保不同政务系统中数据的兼容性,为后续的数据共享式分析提供保证。同时,基于某一项政策所产生的各类数据,除了单独在政府云系统中进行反馈,还可以结合传统审计函证的原理,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政策事项数据第三方反馈平台,实施追踪数据变动,避免单方审计数据的舞弊。
大数据环境下可以基于机器学习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在乡村审计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对某项政策的连续执行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频繁项集挖掘等,总结出被审计单位的具体行为趋向,评价乡村振兴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同时有助于发现传统审计手段下难以察觉的舞弊行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大数据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
(一)审计思维的转化
大数据时代将为全社会带来一场彻底的转变,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地区发展的新动力,数字经济的兴起和不断繁荣对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人员的思维进行了一次猛烈冲击,对传统审计理念的革新发起了新的挑战。因此,乡村审计工作人员应基于信息化发展梳理大数据思维,革新审计工作理念,在利用大数据平台终端系统对乡村振兴审计工作进行动态监督和反馈的情况下,基于数据多样性关联保持职业谨慎,确保大数据审计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二)优化大数据审计实施的政策环境
基于传统乡村审计而言,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样,由于乡村振兴过程中涉及多重被审计主体、对象,审计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通过立法等强制手段保障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审计人员。同时,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前提,需要基于财政、组织等方面确保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由于大数据审计为信息时代下传统审计的概念延伸,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在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解决基层审计人员的体制机制问题,确保该部分人员继续教育的推进,保证大数据审计的顺利推行。
(三)推进大数据信息平台的构建
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决定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关键,而要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大数据审计的充分运用就必须构建大数据审计平台。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大数据审计信息处理的前提是大数据信息流的完整获取,而大數据平台的构建成为一个关键节点。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各级政府应该致力于保证基础平台的构建工作;其次,应该根据审计署的规范和标准,利用人工智能和自动算法等技术对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为了保证审计数据的安全和有效,从根本上消除不同政务系统中的“信息孤岛”,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和激励投入乡村振兴的惠农项目使用大数据审计平台。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数据审计提供了新的审计技术平台,同时数字经济的崛起为乡村审计工作人员的思维革新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机制,同时提供了数据收集、存储和加工角度上,大数据审计对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过程全覆盖的思路,确保乡村审计的有效实施,为迎接后扶贫时代审计理论的革新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邢文.大数据技术在电力营销审计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9.
[2] 许金叶,许琳.大数据审计:物联网建设的制度保障[J].会计之友,2013(33):118-121.
[3] 鲁清仿,梁子慧.大数据对风险导向审计影响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2).
[4] 郑石桥.大数据对审计取证的影响:一个理论框架[J].财会通讯,2021(5).
[5] 秦荣生.我国国家审计的新要求与新发展[J].财会月刊,2019(1).
[6] 刘国城,黄崑.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19(3):11-19.
[7] 付达院,杨静怡.互联网背景下审计发展趋势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7).
[8] 张悦,杨乐,韩钰,等.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变化、数据风险治理及人才培养[J].审计研究,2021(6):26-34.
[9] 郭军,冯娇.国家审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0):180-181.
[10] 包莲.乡村振兴战略下国家审计的积极影响及实施路径[J].当代会计,2019(4):75-77.
[11] 王登山.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20):80-81,88.
[12] 姚家宝.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发挥作用[J].财会学习,2019(17):160,162.
[责任编辑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