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亦时
摘 要:机会成本反映了人们在所得和舍弃之间的权衡尺度和由此做出的最终决策。这一理念近年来被倡导引用到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中。基于此,提出机会成本在企业融资决策、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企业应收账款决策、企业投资决策、企业利益分配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以期稳步推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机会成本;企业财务管理;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3-0074-03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反映了人们在所得和舍弃之间的权衡尺度以及由此做出的最终决策。将这一理念引申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文献在近年来已有一些积累,但是绝大多数文献展示的都是引入这一理念的作用、意义、应用领域和注意事项,尚未发现比较系统的方法研究。本文将结合之前学者的研究和思考,就机会成本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具体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融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企业应收账款决策、投资决策,以及利益分配这几个方面,并期待这几种方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其他业务具有启发性和延伸性。
一、机会成本理论解读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如何分配才能实现比较高的利用效率。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就是有关如何使用资源决策的一种理念。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N.格里高利·曼昆等都曾在其所著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专门讨论了这个概念。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的所有选择项中那个最优选项的所得,即放弃的最高所得。这个选项之所以被放弃,是因为人们所选项被认定为具有更高价值,选择的是更值得做的事情[1]。曼昆曾这样描述:“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和收益,但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2]可见,机会成本不仅仅是一个能用货币衡量的概念,它也可以用重要性来衡量,关乎企业的竞争、企业的风险、企业的利益、企业的未来。毕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取舍就是最基本的选择。企业财务资源的获得和分配可以用机会成本理论来指导,从而做出恰当的决策。
机会成本不同于会计成本,其主要特性表现为:第一,机会成本产生是以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多用性为前提条件的。所有能在市场交易的东西都属于稀缺资源,那些不用交易就能获得的东西就是不稀缺的,不在经济学研究范畴内[3]。资源的多用性是指资源的不同用途决定了各种不同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决策者有必要分析各种用途带来的经济效益,再选择经济资源的最高效率使用方式作为最终用途,放弃的各种用途中收益最高的选项就是最终选项的机会成本。第二,机会成本是一种对于未发生行为的收益做出的价值估算,是备选用途的可能收益,因为在没有实际投入的情况下,不可能准确掌握相关信息,只能参照类似的资源使用方式进行判断,不同人分析时不可能完全一致。第三,机会成本不需要补偿。机会成本只是一种成本概念,是决策者考虑的一种假设用途和可能获得的收益,并未真实发生,所以也不用像会计成本那样去补偿。第四,机会成本是一种虚拟的存在。财务决策中,人们虚拟机会成本是为了对资本的不同用途进行比较,寻求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配置方案。决策一经做出,机会成本就会成为一种警示,告诉人们为了正在做的事情已经放弃了另一种收益。所做事情必须获得高于放弃的收益,才能证明决策的重要性。
二、机会成本在企业融资决策中的应用方法
运行一个企业就需要启动资金,运行良好还需要扩大经营,扩大经营需要開拓更大的市场,这些都需要企业融资。常见的融资方式有多种,如直接投资、集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贷款等多种方式,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方式呢?机会成本的逻辑就是找到一种所得最多付出最少的方式。每个企业面临的金融市场条件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融资规模不同,成本和回馈也就不同,但由于规律一样,选择思路和方法可以类似。
这里利息成本系数的确定可以按固定时间内每万元偿还的利息来决定。风险系数由违约或不能按时偿还时的处罚条款决定,相关因素还包括能否按时支付给企业款项,是否会提前要求企业偿还,是否会要求更改利率等,这两个系数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进行排序,其中最小值定位1,其他以此类推,系数越大融资成本越高,综合考虑后要取系数合计为最小的融资方式。
三、机会成本在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企业都会存有一些流动资金,用于购买原材料、偿还利息、购买办公用品、差旅费支出、计提折旧等,同时销售出去的产品也收回资金存入流动资金账户。这部分资金的配置受很多因素影响,基于机会成本思维考虑就是最大程度发挥资金利用效率,降低机会成本,从而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这里假设把流动资金的用途分为四类:维护企业人员工资、水、煤、电等各项费用的日常支出;购买原材料;存入银行现金,短期投资。日常支出费用不能动,那么,其余三项如何决定呢?在保证生产所用基本原材料的基础上,企业要不要做短期投资,还是把现金存入银行?
按照万元资金使用能带来的好处测算,最小值为1,其他折算为系数。如提前一年购买原材料每万元可能节省的资金为1 000元,存入银行每万元一年利息是200元,投资每万元可以获利2 000元,那么,
假如企业能够预计下一个阶段原材料可能要涨价,那么买入原材料囤积所节约的成本可能比放入银行的利息多,买原材料就是相对好的选择。但是如果把资金用于短期投资带来的收益除了能弥补原材料涨价的损失之外还能有更多剩余,那么短期投资就是最佳选择。
但是企业面对的各种市场都是有风险的,从这三种情况来看,银行存款的风险显然是最小的,但也是存在风险的,比如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对原材料涨价的预期有可能出现偏差,投资能否获利风险可能最大,比如企业经过判断和测算,给出这三项风险值分别为: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最佳选择为短期投资。企业管理者对于风险的判断很有挑战性,判断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决策的正确性。机会成本理论在此的应用重在揭示现金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的关联性。现金持有量过高,显然会失去再投资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比较高。企业应该持有的现金数量以持续保持生产经营需求为宜,应尽可能减少机会成本,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四、机会成本在企业应收账款决策中的应用方法
出于竞争考虑,赊销是一种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但一般来说要在合同上写明付款期限可以延长多久。应收账款是赊销产生的,其作用在于减少库存和开拓市场。其机会成本是企业在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应收账款是指在销售的过程中应该收回而暂未收回的款项。然而,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必然是有风险的,如果不能按时收回就会发生坏账成本,如果对方企业未按时履约,还会发生管理成本,企业延时收回资金会有机会成本,所以,企业在应收款决策中既要保证产品销售,又要尽可能降低机会成本。
胡珍珍(2021)在她的《不同情况下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方法适用性分析》一文中论及三种方法测算机会成本,分别为销售收入法、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以其中销售收入法为例,她认为:应收账款机会成本=销售收入/360×赊销天数×机会成本率[4]。
值得探究的是,对于机会成本率是如何测算的该文没有论及;用销售收入来代表资金是否恰当?另外两种方法则从成本数量出发来测算机会成本,笔者认为机会成本是一种理念,应收款是流动资金,所以应该从全部流动资金效率角度来考量机会成本。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年度流动资金利润率/365×赊销天数。
这个算法能体现应收款作为流动资金不能及时收回时企业的损失,简单明确。有了这样的估计,再去权衡不赊账可能丢掉顾客的损失,决策是在两者之间确定一个平衡点,即可行的方案。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这种平衡就更加清晰可见了。
图1 应收账款账期确定的平衡点
由于机会成本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大,与应收账款时间成正比;而由于赊销时间长短决定的市场损失价值则与应收账期时间成反比。图1中E点代表兼顾二者的平衡点,企业选择赊销时间时可以很好地参照这个点所代表的时间。
五、机会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方法
企业投资是指企业购买债券、股票或用现金对其他经济体进行投资,也包括用设备等有形资产和商标等无形资产的对外投资,投资决策可以用净现值核算方法[5],净现值测算是把未来收入转换为现值的方法。对所有的可行方案作对比,确保决策选择的是企业获利最多的投资项目。假设将各种投资方式所需要的付出都折算出价值指标,再规定在同样长的时间内企业能获利多少,必然会有助于企业做出恰当的决策。
净现值测算:净现值=未来报酬总现值-建设投资总额。
NPV=■+■+...+■-I■=■■-I■
■■未来报酬的总线值
K资金成本
n项目的寿命期
如果没有机会成本概念,企业往往只看一种投资方式的净现值,用机会成本理念考虑就应该测算每一种可能的投资方式,最后做出最佳决策。当然,除了净现值,还要考虑每一种投资方式的风险,风险是个减分项,要综合考虑风险适度、净现值较高的投资方式。
六、机会成本在企业利益分配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企业利益分配主要是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如何使相关利益者获利的政策。包括直接利益分配,如奖金发放、红利发放等[6]。如果企业是上市公司,股票利率水平非常重要。以公司股票的利息决策为例:对于股票持有人来说,持股的机会成本就是所有本金加上银行存款利息,这就意味着股票投资人选择了风险較大的投资方式,期待着高于银行存款的回报。所以,企业给的股票利率一般来说要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并且是否更多需要权衡,因为这影响到企业的股票价格,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形象,影响企业再融资的能力,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
以股份制公司为例来分析,企业留存收益是一种高成本的融资方式。试想,企业的收益留存多少取决于大股东构成的董事会,他们决定股利水平,将企业收益按股利分配给所有股东之后,剩下的就是企业留存收益。企业留存收益来自于未分配给股东的部分,那么,显而易见,所有股东的利益都被拿出一部分留给了企业,持股最多的大股东奉献最多,从资本的逐利性来看,大股东怎么能让自己的资金不求回报呢,这是一种实际的融资成本。而且,股利水平还影响着股票价格和公司市值,并将影响公司未来的融资业务。可见,过分的企业留存是不明智的,因为这意味着实际融资成本和融资机会成本的双重上升,或者说是企业的更大损失。
七、结论与推广
机会成本理论代表着经济学对稀缺资源分配权衡的思维方式,将其运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能够增进企业利益,避免和减少企业资本损失。本文所论述的方法是在基本假设的前提下提出的算法模式,企业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面临更多更为复杂的情况和影响因素,本文提出的基本模式可以拓展,也可以改进,但机会成本这一理念始终能带给企业财务决策以启发和理性思维,从而稳步推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英文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6):127-129.
[2] 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原书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5-6
[3] 陈四清.财务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分析[J].会计之友,2008(4):24-26
[4] 胡珍珍.不同情况下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方法适用性分析[J].营销界,2021(7):136-137.
[5] 徐艳.机会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投资与合作,2021(2):42-43.
[6] 邹纯伟.机会成本与长期资产的核算[J].财会学习,2019(13):99-100.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