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素芸, 陆昭岑, 陈海玲, 许为斌*
(1. 广西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2. 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 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 桂林 541006 )
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仅维管植物就有9 168种,隶属于2011属309科(覃海宁等,2010)。近年来,随着广西植物多样性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在属的层面,相继报道了白桫椤属(SphaeropterisBemh.)(农东新等,2012),肉珊瑚属(SarcostemmaR. Brown)(刘杰恩等,2012),黄药属(IchtyoselmisLidén &Fukuhara)(丁涛等,2014),锚柱兰属(DidymoplexiellaGaray)(沈晓琳等,2015),香茜属(CarlemanniaBenth.)和粘腺果属(CommicarpusStandl.)(冯慧喆等,2016),尾囊草属(UrophysaUlbr.)(谭卫宁等,2017),喜雨草属(OmbrocharisHand.-Mazz.)(莫佛艳等,2018),镰瓣豆属[Dysolobium(Benth.) Prain](盘波等,2018),伏胁花属(MecardoniaRuiz &Pav.)和离药草属(StemodiaL.)(林建勇等,2018),寄生鳞叶草属(EpirixanthesBlume)(覃营等,2018a),鹿角兰属(PomatocalpaBreda)和独花兰属(ChangnieniaS. S. Chien)(覃营等,2018b),菵草属(BeckmanniaHost)和草沙蚕属(TripogonRoem. et Schult.)(陆昭岑等,2019),短萼齿木属(BrachytomeHook. f.)(严克俭等,2020),胶核木属(MyxopyrumBl.)、麻核藤属(NatsiatopsisKurz)和羽叶菊属[Nemosenecio(Kitam) B. Nord](黄宝优等,2021),合欢草属(DesmanthusWilld.)(林建勇等,2021),旗唇兰属(KuhlhasseltiaJ. J. Smith)、紫茎兰属(RisleyaKing & Pantl.)、指柱兰属(StigmatodactylusMaxim. ex Makino)和二尾兰属(VrydagzyneaBl.)(黄雪奎等,2022)。这些新记录属的发现,一方面表明广西植物多样性丰富,特别是兰科植物就增加了7个新记录属,物种已超过470种,一跃成为广西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科;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广西植物多样性本底仍然不清楚,有待开展深入的调查。
作者最近在对广西中药资源普查和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采集标本整理鉴定时,相继鉴定出广西维管植物5个新记录属和种,分别是双角草属(DiodiaL.)双角草(D.virginianaL.)(罗献瑞等,1999; 李中林等,2014)、伏金腰箭属(CalyptocarpusLess.)金腰箭舅(C.vialisLess.)(李嵘和邓涛,2020; Shen et al., 2020)、兔儿伞属(SyneilesisMaxim.)兔儿伞 [S.aconitifolia(Bunge) Maxim.](陈艺林,1999)、凤头黍属(AcrocerasStapf)山鸡谷草 [A.tonkinense(Balansa) C. E. Hubbard ex Bor](耿以礼,1959; Chen et al., 2006)和落芒草属(PiptatherumP. Beauv.)钝颖落芒草(P.kuoiS. M. Phillips &Z. L. Wu)(卢生莲等,1987; 陈守良等,1990),其中双角草和金腰箭舅为归化种。鉴于这些新记录属和种对广西植物多样性研究、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特予以报道。凭证标本保存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
双角草属约50种,主要分布于美洲和非洲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中国记录有2种,即双角草和山东丰花草(D.teresWalter),该属现归化于中国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在中国广西为首次记录。
双角草图1: A-C
A-C. 双角草; D-F. 金腰箭舅; G-I. 兔儿伞; J,K. 山鸡谷草; L-N. 钝颖落芒草。A-C. Diodia virginiana L.; D-F. Calyptocarpus vialis Less.; G-I. Syneilesis aconitifolia (Bunge) Maxim.; J,K. Acroceras tonkinense (Balansa) C. E. Hubbard ex Bor; L-N. Piptatherum kuoi S. M. Phillips &Z. L. Wu.图1 广西5种新记录种Fig. 1 Five newly recorded species in Guangxi
DiodiavirginianaL., Sp. Pl. 104. 1753; 中国植物志71(2): 205, 1999; Flora of China 25: 98. 2011;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3: 206, 2020。
多年生匍匐或斜上升草本;茎有4棱,棱角上被侧生毛;分枝长达60 cm。叶椭圆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边缘有小齿;叶柄长约3 mm;托叶膜质,与叶柄贴生。花通常单朵腋生;萼裂片2,线状披针形;花冠白色,檐部直径达18 mm,花冠管纤细,长达15 mm;花丝长约2 mm;花柱长约13 mm,柱头线形。果木栓质,椭圆形,有8条隆起的棱脊,冠以2片延长的宿萼裂片;种子表面有网纹。
凭证标本: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龟石水库,生于河边草地,海拔185 m,2017年7月18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富川瑶族自治县普查队451123170718065LY(IBK)。
分布: 双角草原产于中美洲、北美洲东部,现归化于中国台湾、安徽(李中林等,2014),以及墨西哥和日本,中国广西首次记录。双角草在中国分布范围有限,危害较轻,目前没有达到入侵的级别,尚处于归化状态,暂时无法确定其未来发展趋势,按《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划定的入侵等级属“有待观察类”,其危害等级被评为5级(危害等级共分为5级,最严重为1级)(马金双和李惠茹,2018)。
伏金腰箭属仅有2种,原产于美国南部、墨西哥、中美洲和古巴(Panero, 2007),中国归化1种,即金腰箭舅,中国云南和台湾有归化记录,该属在中国广西为首次记录。
金腰箭舅图1: D-F
CalyptocarpusvialisLess., Syn. Gen. Compos. 221. 1832; Flora of China 20-21: 868. 2011;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4: 363, 2020。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分枝,基部分枝。叶柄3~8 mm;叶纸质,卵形至宽卵形,长35 mm,宽25 mm。头状花序腋生,单生,近无柄;花序梗长15 mm;总苞窄椭圆状倒披针形;总苞片4枚,2轮,内凹,披针形;托苞透明,狭椭圆形。舌状花3~8片,黄色;花冠3齿;瘦果倒披针形。管状花3~8枚;花冠先端2或3齿或光滑;瘦果与舌状花相似,但略窄,较厚,有时为三角形,有刺。
凭证标本: 广西柳江县百朋镇别村,生于路旁草丛,海拔155 m,2019年4月4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柳江县普查队450221190404033LY(IBK)。
分布: 金腰箭舅原产于古巴、墨西哥和美国,在中国台湾(Peng &Kao, 1984)和云南(李嵘和邓涛,2020),以及澳大利亚、东非(Shen et al., 2020)归化,中国广西首次记录。金腰箭舅目前没有达到入侵的级别,尚处于归化状态,暂时无法确定其未来发展趋势,按《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划定的入侵等级属“有待观察类”,其危害等级被评为5级(马金双和李惠茹,2018; 李嵘和邓涛,2020)。
兔儿伞属目前有7种,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和日本等地。中国产4种,即兔儿伞、高山兔儿伞 [S.subglabrata(Yamamoto et Sasaki) Kitam.]、南方兔儿伞(S.australisLing)和台湾兔儿伞(S.hayataeKitam.)(吴素珍等,2007;Shi et al., 2011),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安徽、甘肃、贵州、陕西、四川、浙江、台湾等地,该属在中国广西为首次记录。
兔儿伞图1: G-I
Syneilesisaconitifolia(Bunge) Maxim., Prim. Fl. Amur. 165. 1859; 中国植物志77(1): 90. 1999。
多年生草本。叶常2;叶片盾状圆形,掌状深裂;每裂片再2~3浅裂;小裂片线状披针形,边缘具锐齿,顶端渐尖,初时被毛,后变无毛;叶柄基部抱茎。头状花序在茎端成复伞房状;总苞片5,长圆形。小花花冠淡粉白色,5裂;花药基部短箭形;花柱分枝伸长。瘦果圆柱形,无毛,具肋;冠毛污白色或变红色,糙毛状。
凭证标本: 广西钟山县公安乡六田村,生于山坡荒地林缘或路旁,海拔300 m,2018年4月20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钟山县普查队451122180420038LY(IBK)。
分布: 中国东北、华北、华中、陕西、甘肃及贵州,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中国广西首次记录。
凤头黍属有19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等热带地区。中国产2种,即山鸡谷草和凤头黍 [A.munroanum(Balansa) Henr.],分布于云南和海南,该属在中国广西为首次记录。
山鸡谷草图1: J, K
Acrocerastonkinense(Balansa) C. E. Hubb., Bor, Indian Forest Rec., Bot. 1: 78 (1938); 中国植物志10(1): 236. 1990; Flora of China 22: 515. 2006。
多年生草本。秆较粗硬,下部平卧地上。叶鞘通常短于节间;叶舌厚膜质,先端钝圆;叶片扁平,披针形,长10~20 cm,宽1~3 cm,光滑或背面疏生毛。圆锥花序由复合总状花序组成;小穗孪生或上部者单生;第一颖阔椭圆形,第二颖与第一外稃同形;第二小花中性;第二小花两性;雄蕊3;花柱基部分离。颖果椭圆形,长约3.5 mm。
凭证标本: 广西东兴市马路镇墩伍村,生于阔叶林林下,海拔143 m,2018年5月11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东兴市普查队450681180511034LY(IBK)。
分布: 中国海南、云南,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中国广西首次记录。
落芒草属约有30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伊朗、日本、阿富汗、琉球群岛、喜马拉雅地区、欧洲、北美洲等地。中国有9种,分布于陕西、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河南、浙江、西藏、甘肃、青海等省(区),该属在中国广西为首次记录。
钝颖落芒草图1: L-N
PiptatherumkuoiS. M. Phillips &Z. L. Wu, Novon 15: 474. 2005; 中国植物志9(3): 291. 1987; Flora of China 22: 193. 2006。
多年生草本。具粗短的根茎。秆直立,丛生。叶鞘无毛,稍粗糙;叶舌质较硬,先端钝圆或截平,常齿裂;叶片质较硬,先端长渐尖而呈针状,长10~25 cm,宽5~12 mm。圆锥花序劲直,狭窄呈线形,长15~25 cm;小穗草绿色或枯黄色,梗粗糙;颖宿存,近相等或第一颖稍短,草质,倒卵状椭圆形;外稃质坚硬,椭圆形;鳞被3,卵圆形;花药长约2.5 mm,顶端无毛。颖果椭圆状球形,长约3 mm。
凭证标本: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乡埋牛井村,生于阔叶林林下,海拔300 m,2018年4月24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富川瑶族自治县普查队451123180424017LY(IBK);广西融安县泗顶镇泗公洞,生于阔叶林林下,海拔625 m,2018年9月5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融安县普查队450224180905025LY(IBK);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假家湾悬岩天坑,生于阔叶林林下,海拔1 202 m,2019年5月16日,陆昭岑、陈海玲等YC4082(IBK)。
分布: 中国陕西、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河南、浙江,以及日本、琉球群岛、喜马拉雅地区、欧洲、北美洲。中国广西首次记录。
双角草和金腰箭舅为广西首次记录的归化种。双角草原产北美洲和中美洲,因其能产生大量种子且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Breedeng & Brosnan, 2014),是一种较难管控的草坪杂草,综合目前的资料得出双角草在我国安徽、台湾及广西的分布范围有限,危害较轻,尚处归化状态,可严密监控,加强管理,一旦发现逸生及时人工拔除,防止蔓延。金腰箭舅是世界知名杂草(Randall, 2012),在我国虽未造成入侵,但其瘦果和茎上不定根繁殖能力很强,应密切关注其潜在的扩散和入侵性。由此可见,外来物种新分布点的及时报道十分有必要,让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掌握这些外来物种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并开展适当的防控措施。
兔儿伞在广西北部的发现充分说明了广西北部植物区系与温带植物区系有着一定的联系,近些年在广西北部发现的一些新记录属和种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丁涛等,2014; 陆昭岑等,2019)。钝颖落芒草在广西周边的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都有分布,在广西的发现充分证明了该物种分布的连续性,合理阐释了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山鸡谷草此前在中国仅海南、云南有分布记录,本次在地处北热带的中国广西东兴市也有分布,充分说明了广西南部的北热带植物区系与越南北部热带植物区系有着较强的联系,近些年,越南北部发表的一些新物种在中国广西北热带地区被再次发现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鹤顶兰属(PhaiusLour.)中越鹤顶兰 [P.tonkinensis(Aver.) Aver.](黄俞淞等,2012)、拟线柱兰属(ZeuxinellaAver.)拟线柱兰 [Z.vietnamica(Aver.) Aver.](黄云峰等,2012)和羊耳蒜属(LiparisRich.)岩生羊耳蒜(L.petraeaAver. &Averyanova)(农素芸等,2021)等。可见,广西的植物区系与周边植物区系有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南部的北热带与热带植物区系有着强烈的联系,西部又与云贵高原植物区系有着一定的联系,而北部和东北部又与温带植物区系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些广泛的植物区系联系造就了广西丰富的植物多样性。
广西禾本科(Poaceae)植物多样性丰富,目前已记录有130属356种1亚种34变种和8变型(李树刚等,2016)。但是,由于禾本科植物鉴定困难,野外采集过程中对其关注度低,标本采集严重匮乏,因此广西区内仍有大量采集空白区,目前广西禾本科植物的多样性仍然不清楚。菵草属(Beckmannia)和草沙蚕属(Tripogon)就是2019年才被报道的广西禾本科植物2个新记录属(陆昭岑等,2019),本文又报道了2个新记录属。反观广西兰科(Orchidaceae)植物多样性的研究,由于兰科植物受关注度较高,因此近些年大量的新记录属种和新类群被报道。例如,2010年出版的《广西植物名录》记载有109属389种(覃海宁等,2010),2016年出版的《广西植物志》收录122属438种4变种(李树刚等,2016),目前广西兰科植物已达128属469种4变种 (黄雪奎等,2022)。综上表明, 广西禾本科植物研究受重视不够,标本采集薄弱,本底资料非常不清,有必要对其开展专项调查和深入研究,为广西禾本科植物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致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彭华研究员在禾本科植物标本鉴定上给予了指导,广西植物标本馆刘演研究员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林春蕊研究员、杨平、覃营、韦素娟、黄金全等参加了野外工作,唐赛春研究员、李象钦对外来物种方面给予的帮助和建议,在此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