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

2024-01-16 04:31:15董秀花
科学导报 2023年93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创新型人才

董秀花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改革;层级递进;认知规律;创新型人才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等国家文件中,均提出根据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组织方式,保障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辐射带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资源建设,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证和基础。

“三教”改革是落实“职教20条”根本要求,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要务,是职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三教改革”是高职教育中落实人才培养的主要时期,但是面对当前人才的需求,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

模块化教学广泛使用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通过梳理已有文献的研究主题,发现新时代教学改革中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相对零散且不成体系:如模块教学法刚进入中国时,最初被用在职业培训上,随后逐渐被应用于学校教学中,表现方式为以“模块”的形式设置职业课程,即模块化课程主要对应岗位能力进行设计,忽视了对学生素质和通识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单门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上,主题内容从能力输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模块,但深入分析研究成果发现系统设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数据不足。

对高职层级递进模块化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赋予传统概念新的时代意义,通过系统设计模块化教学改革内容和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而且能够深化立德树人的思想。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本次研究设计层级递进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资源,同时满足学生跨专业的发展需求。模块化课程的开设能够更加精准地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教授进行指导,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岗位要求为依据,系统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改革。

本次研究丰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内涵,从传统方式下基于能力的模块划分,拓展到基于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模块划分。本次研究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从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出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岗位要求,系统设计模块内容并进行优化整合,丰富了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时代内涵,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即从传统知识的输入为导向,到素质、知识和能力输出为导向。

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概念众多,本研究中使用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的系统概念,它是在既定培养目标指导下,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的重新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在不同模块之间进行选择和搭配,从而实现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1]。

模块化教学改革内容不能满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观察问题表现,通过分析问题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理论,支撑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规律性的理论。模块化教学体系的研究是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改变现在正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因此,客观上要求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通过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理论—实践—总结—新理论”的教学策略体系[2]。

结合岗位调研和国家教学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梳理素质、知识和能力对应的模块内容(即一级模块),系统分析一级模块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整合,形成模块课程即二级模块,同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岗位要求,优化模块课程的前后续内容,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岗位要求的模块课程群(三级模块)形成模块体系即:通识模块、专业认知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发展模块,并明确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试点专业群(老年健康服务专业群作为试点)根据这一原则,开展专业调研,贯彻国家标准,系统设计试点专业(群)模块体系。本次研究的主要理念就是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岗位要求系统设计模块化教学改革[3]。

对接1+X证书制度、国家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模块化课程。重点围绕专业(群)选修模块体系进行设计,开发模块化课程,明确可置换课程模块。试点专业系统设计专业(群)选修模块体系,开发不同选修方向的模块内容、开设学期等,学生在完成技能等级证书后,选择可置换的课程模块。

通过试点专业群组建试点班,分析试点学生通识模块、专业认知模块、核心模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联合订单培养企业,构建学生发展模块内容,构建发展模块课程体系。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组织,落实模块内容,根据内容特点在课堂教学环节推广项目式、案例式、情景式等教學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发挥校企协同育人,贯彻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结合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层级递进的模块课程体系。从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分析,以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梳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块内容;在认知理论和岗位要求指导下,开发模块课程。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组合要求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容量、课程内容呈现方式、课程内容组织,同时也要求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功能等的解读水平。通过构建赛教训践合一的教师培养机制,一是构建校、省、国家三级教学竞赛机制,实现赛教融合,通过比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改革;二是通过开展新教师说课堂、骨干教师说课程、专家型教师(专业带头人)说专业、教学主任说专业群的活动,推进教学改革;三是组织专任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岗位调研和实践,邀请企业教师进校园,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进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四是分类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相关理论、课程论、系统论进行培训,同时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便于提升教师筹划与组织课程内容、独立构建完善课程体系的能力,合理地对内容进行模块化开发。

学习评价是开展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评价的设计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模块化教学改革中学习评价根据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及专业素质设计评价指标,对模块课程体系、课程和课堂评价三种评价指标,使用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

一是根据模块化教学需要建设实训教学设备、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等硬件资源;二是利用教学平台,根据模块课程及模块教学内容,组织教师建设模块化教学软件资源,将内容模块设计进行线上开发、线下使用。通过优化一级模块内容,形成模块课程。同时通过项目式、案例式、情景式、任务式的教学方法,开发新形态教材,配套新形态、活页教材,落实模块化教学落实模块化教学改革任务。

为确保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为确保内容模块的质量,要制定相关制度,如各个模块库使用情况的定期总结与反思制度、模块库更新的激励制度、新模块开发的质量评价制度等。

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决定着对学生的需求是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校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校内实训中心在承担校内相应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练习和技能考核的同时,亦能进行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全天开放实训室,学生课余时间可进行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由带教老师进行指导。校内实训室由实训中心主任和各教研室主任共同管理,制定《实训室管理规定》《开放实训室规定》的管理制度,保障实训室正常上课和开放实训室。

校外实训,需要每个实习基地需配有一名以上专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全面监控管理,不同科室均须有1名专职带教教师,具体负责在该科室学生的带教及考核。为规范管理学生专业素养,成立顶岗实习工作站,实施“站网融合”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校方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搭建起桥梁。

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能够解决模块化教学改革与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能力有待提升之间的矛盾,专业核心模块、发展模块对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企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均有较高要求,通过专兼教师队伍结对帮扶、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兼职教师校内培训等方式提升专兼结合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具备模块内容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

解决模块内容之间衔接的问题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人的成长规律、工作结构科学地对应,从工作结构中获得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解决发展模块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组织衔接问题通过建设试点班,分阶段组织教学,探索发展模块和专业课程其他模块之间教学组织的衔接方式。

理念创新。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岗位要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课程,构建模块体系,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4]。项目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落脚点设计改革方案,开展实践研究。

理论创新。本次研究使用层级递进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概念,即指纵向的层级递进,也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模块体系的递进,丰富了传统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内涵,拓展了传统的主要以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改革。

实践创新。探索层级递进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学生在进行模块的选择中,动态选择模块之间的组合,针对培养目标设计动态教学体系,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限制各个模块的选择次数,保证了模块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在职业教育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岗位需要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旨在提高職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理论—实践—总结—新理论”的理念进行教学实践,对课程进行模块化的划分和组合,学生能够动态选择模块之间的组合,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限制各个模块的选择次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浩,陶虎,王晓辉.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2010(25):439.

[2]陈伏生,刘华磊,王超,高萍,杨瑾.健康教育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23:37-38.

[3]苏亚民.基于知识点模块化视角的民族院校财会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财会通讯,2012(10):155.

[4]王晓辉,于仁竹,郑浩.谈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中的运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3):1.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层级递进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老年健康服务专业群为例”(项目编号:2021406),项目“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20LZYJSJGG01A)。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创新型人才
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19:15:11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2:09:29
信息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26:44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46:05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11:23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25:11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0:52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4:31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