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林业技术专业森林环境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分析

2024-01-14 02:02:28任军辉邵妍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4期
关键词:森林思政高职

任军辉 邵妍丽

[摘           要]  从课程简介、建设内容、实施成效、特色创新等方面对森林环境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农林类其他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林业技术专业;森林环境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4-0089-04

森林环境课程作为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确立了“培养学生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厚植家国情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育人目标。

该课程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培养了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守护雪域生态、建设大美西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团队成员思政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育人教学水平也有了整体提高。

一、建设背景分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使各类专业技能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实践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培养高度融合。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对他们进行社会道德感、生态平衡理念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我区高职农林类专业学生主要来自农牧区,对农林类专业的印象停留在“脏”“累”“苦”上,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感到迷茫,学习的热情低;另一方面,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高职农林类专业的教学虽然是面向我区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着眼点在于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以培养学生在生产上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的知识、技能载体,教学欠缺说服力、感染力及有效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接收过程中没有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作为依托,很难实现价值的升华。

因此,教师需要在“立德树人”职业使命的感召下,在进行课程专业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农林类专业高职学生知农、爱农、服务农业事业的意识。通过思想意识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培育,让农科专业学生真正爱上农业,喜欢自己的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尤其是在我区的高职农林类专业中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课程思政路径,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使热爱农业、研究农业、服务农业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示范。为今后学生能够在相关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发展农业的先进生产力,转化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具体实现途径。

二、课程简介

森林环境课程是林业技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认知能力培养为主导,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类专业所覆盖的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土壤、气象、森林生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守护雪域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稳固的专业思想和求实创新的精神,具备观测与森林有关的生态因子、调查森林群落样地的基本能力。森林环境课程以前修课程森林植物、森林调查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后续课程为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等。

三、建设内容

(一)育人目标设置

森林环境课程紧扣林业技术专业人才核心素养需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理论知识与实训项目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三个维度上确定思政育人主题为:一是专业知识层面上,利用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结合其他专业课程知识,阐明森林环境因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揭示树木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控制和调整树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应用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理论,揭示森林群落的结构、功能、形成及发展规律与环境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群落的生产潜力和对环境的改造作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二是创新创业层面上,讓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找到自身就业或创新创业方向及就业(创新创业)兴趣点,在今后相关岗位上尽快适应,为学生今后积极参加此类社会公益性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情感价值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西藏作为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生态环保意识,共同建设和维护生态文明家园的意识,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思政素材挖掘

深挖课程中所包含的素质教育资源,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将爱国主义融入理论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别是西藏的山山水水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厚植家国情怀;将职业素养教育与职业习惯培养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当中,使爱林护林成为高尚职业情感最重要的一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当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小组任务等环节,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专业素养;将生态文明融入教学,引导学生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应和谐共生、全面发展,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及工作学习中身体力行,为建设和谐中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进行野外调查或调研时,将社会公德教育融入教学,教师可身体力行引导学生爱护公物、遵守社会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履行社会职责等。

(三)思政资源与知识体系融合路径

1.确定本课程课程思政切入点,将家国情怀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挖掘国内外、区内外在森林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区内相关案例及相关成功经验;还可以通过分享本校优秀校友创新创业的优秀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的同时,了解他们在当地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其专业认知、专业自信、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2.立足就业岗位,强化实习效果,实现协同育人。生产实践是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产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亲身参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联动,置身于紧密衔接的两种环境中,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真正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

(四)实施三度融合教学模式

首先,是有广度的课程内容整合。将所学专业课程内容融会贯通,从而打通整个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实现专业知识的融合;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汇报等方式,让学生将收集家乡本地森林环境建设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汇总、交流,唤醒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情感的浸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多媒体播放短视频等手段导入,以期达到与学生同频共振的目的,提升师生互动度。

其次,是有温度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与专项研讨、典型实例分析和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针对我国森林环境危机现状和森林环境保护对策,以及国家在森林环境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展开,通过网络平台等多元的方式,结合我国在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典型案例,分析并讨论社会主义核心绿色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有效传播策略。利用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案例、视频、文字、图片资源等进行生动讲授,使学生感同身受,从而让学生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最后,是有深度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将思政的切入点与知识点相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向学生推送我国未来林业发展的趋势和对本专业人才要求的相关资讯和内容,鼓励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通过鲜活案例及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需求,真正培养一批懂技术、有能力、能创业的新时代大学生。

(五)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优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通过学生的课堂行为反应、案例感想、在线调查问卷、座谈会、实习单位及服务对象反馈等渠道,全面收集学生对课程效果的反馈,综合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二是双线评价有效性。将专业教育有效性评价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结合。专业教育有效性评价包括知识水平的评价和能力水平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侧重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同时,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使教学目标的设置更加具体化、可考核化。

四、实施成效

(一)素养养成层面

通过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很明确地找到“感兴趣”“活动形式多样”“有收获”的内容。学生普遍认为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坚定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及职业自豪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还有很多学生表达了今后从事本专业的决心以及通过从事本行业来实现家乡乡村振兴、建设大美西藏、守护雪域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望。

(二)创新创业成效

在专业讲授的同时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业兴趣,积极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大赛。本课程团队教师指导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老西藏精神林》获全国第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区赛金奖,国赛银奖。

(三)课程建设成效

通过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程团队教师政治素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有所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团队教师对本课程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对授课的结果进行了评价,并将这些获得成果运用到整个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与思政课程形成了辐射专业的“思政合力”,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课程思政的巨大能量。

五、特色创新

(一)构建了“可评可测”的思政目标融入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设置具体、详细、可评、可测。坚持构建以“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体系,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深挖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

(二)开展了“三度”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在进行课堂授课时,通过课程平台课前发布任务,让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将要学习的内容与行业动态建立紧密的联系;在课堂上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投票、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同时,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三度”之间相得益彰,教学效果明显。

(三)凸显了“创新(项目)实践”育人成效

教师进行实训内容讲授、演示操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操作方案、实践操作、相互点评,以及最终的教师点评,让学生充分参与,与实际生产实践相联系并明确实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谭冠三纪念园中进行的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深刻理解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兴趣;在参观相关校企合作企业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区经济林产业发展的现状,引导他们思考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坚定他们从事林业行业的决心,明确今后创新创业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泽源,王瑶瑶.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四川劳动保障,2023(3):81-82.

[2]詹振楠.高职院校森林环境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的初步探讨[J].安徽农学报,2016,22(13):165-166.

[3]付丽梅.高职院校林业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法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7):50-52,57.

[4]雍莉莉.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8):46-50.

猜你喜欢
森林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