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良/江苏省响水县政府办公室
江苏省响水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依托党建引领抓牢产业发展、抓住人才要素、抓好文化建设、抓紧生态治理、抓实组织保障,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强大力量。
“党建+产业”,点燃乡村振兴“助推器”。响水锚定“一镇一村一品一特”目标,持续加大产业招引和培植力度,聚力发展传统重点产业、试点优势产业。种植铁皮石斛、白芍、杜仲、金银花等中药材约0.7万亩;栽植培育西兰花、西甜瓜、浅水藕等蔬菜约1.9万亩;种植黄桃、梨、苹果等经济林果约1.5万亩;培植粮食、果蔬、畜禽等加工企业20家;建成生猪、家禽等规模养殖场35家。为积极探索村级集体产业发展拓渠道、延链条,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全力打造村域富民廊道。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积极推进黄圩铁皮石斛园、张集荷花园、运河苹果园等园区载体建设,增强运河现代农业园、古黄河生态农业园承载功能,着力推动甜糯玉米项目建成投产、黄圩九丰蔬菜大棚建成投用,提升品质、完善功能、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加快打造古黄河生态风光带。全力推动云梯关现代农业示范园创成省级园区、大有生态循环农业园创成市级园区。充分用好黄河故道、灌河、网红海滩等生态资源,大力推介九丰农博园、杨侍生态园等休闲旅游基地,按照“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做足做美农旅文章,着力打造农旅特色体验区。大力招引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引一个项目、促进一个产业、构建一个平台,全力打造响水西兰花、铁皮石斛和鲜食玉米生态品牌矩阵。强化产业带动作用,探索推广“党建+电商”“党建+合作社”等发展模式,评选一批增收项目、创成一批经济组织,实现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双赢。
“党建+人才”,筑牢乡村振兴“顶梁柱”。坚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分类型加强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发挥乡镇党委龙头作用。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龙头”,建立乡镇党委书记直接挂钩最薄弱村制度,完善乡镇领导班子包村、中层干部挂村制度,实行联动考核管理。充实加强乡镇工作力量,持续加强村书记队伍建设,统筹选派市县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镇村挂职锻炼。二是发挥乡村干部骨干作用。抓源头强活力,开展创业型村支书队伍建设,组织百名精英“强村行动”,选优培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发挥好老支书“传帮带”作用,互帮互促,共同提高。抓激励增动力,强化村干部实绩考核和结果运用,通过分级定星,让村干部在岗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离任有生活保障、干不好及时退出。探索实施“基本报酬+考核报酬+增收奖励”报酬体系,健全从优秀村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考录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常态化机制,让村干部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三是发挥乡村人才支撑作用。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千方百计将乡土人才用起来、育出来、引进来。激活本土乡村潜在人才资源,重点启用身怀富民强村本领、涵养守正创新精神的“能工巧匠”,大力发掘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土郎中”“田秀才”,扶持培育新时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乡村发展主力军,打造乡村人才“孵化”基地。聚合各方英贤,采取“情感引人、文化引人、项目引人”等方式,积极引导乡贤精英反哺桑梓、泽被乡里。
“党建+文化”,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做优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村居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坚持新发展理念,整合农村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推动五大宫曲、淮海锣鼓、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等省市级非遗项目市场化开发,加大文化产业创新力度,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努力做到资源保护更到位、开发利用更充分、特色亮点更突出。精心组织开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体宣传教育、“万场文化活动进农村”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的作品引导人、鼓舞人、感染人。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运行好各类文体场馆,提升服务效能,精心办好各类文体活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常态化高质量举办“灌河大讲坛”,大力实施“灌河先锋”干部素能提升工程和村居干部学历提升工程,有效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水平。有序推进特色乡土文化建设,用古关、故道、孝道等中华传统文化载体引导广大群众崇善尚美。
“党建+生态”,构建乡村振兴“空间站”。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着力建设美丽宜居宜业新农村。以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为突破,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持续巩固西兰花、浅水藕、优质稻米等产业,探索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片区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依托古关文化、海盐文化、海洋文化,串联打造云梯关景区、陈家港网红海滩、八卦滩古法制盐等特色节点,加快构建全域生态旅游格局。发展好大地九丰、荷藕诗韵、十里桃花等现有业态,进一步提升项目品质内涵,以点带面、组团发展,全面打响响水生态旅游品牌。创建党建引领机制,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坚持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村居为单位规范设置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以岗定责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充分利用黄河故道良好生态禀赋,打造宜居美丽田园乡村,重点打造黄圩云梯关、张集韩家荡等6个特色示范村,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房改善、生态河道打造、环境综合整治、特色风貌塑造。扎实推进农村污水综合治理,确保年内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100%,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农村污水接户率均达50%。系统谋划通榆河、中山河等6条生态廊道建设,同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全域绿化覆盖率40%以上。
“党建+组织”,铸强乡村振兴“主心骨”。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群众牵挂的关键事、普遍获益的心头事、温暖人心的身边事,以干部的“奋斗指数”,催生乡村的“振兴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理念,不断加强基本队伍、基本阵地等要素建设,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深化党支部“标准+示范”建设,持续释放党组织、党员个人“双效能”。全面推行村干部专业化星级管理,常态化开设“头雁讲坛”,大力选拔培养组织认可、群众满意的“能人型”书记,不断提升农村干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全程,将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干部选进班子队伍,不断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党员群众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开展党员引领致富行动,每名党员都有致富项目、每村都有一批党员致富能手、每名党员致富能手至少结对帮带一户群众。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学深悟透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响水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奋楫争先、勇毅笃行的精神面貌和昂扬斗志,在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生动实践中贡献响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