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成为人们日常交通出行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车辆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前提下,也给大家的安全性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汽车电气设备常见故障更加是威胁着大家的生命安全。汽车电气设备常见故障主要包括跑电、短路故障、过电流等状况。若不能及时处理这种常见故障,将对车辆导致严重受损,乃至造成严重后果。因而,车辆修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汽车电气设备是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车辆电气设备维修需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以满足将来具体岗位对专业技能认知水平的需求。因而,文章内容根据对积木式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相对应的实践活动讨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学生的汽车电气应用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积木式教学法 汽车电气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1 引言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与维修已经成为汽车维修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为了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作进一步的贯彻,教育部等九个部门在2020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指出,应在职业教育中开展“三教”改革工作,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健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考核评价。并鼓励教师队伍与专业规范和工作流程相结合,探讨一种分工合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由于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全面深化,致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汽车维修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2 “积木式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2.1 教学设备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建设与专业调节,技术专业知识迭代比较快、技术专业课程内容转变比较多,因而出现教学设施设备不够成熟,许多机器设备全是早已淘汰的旧机器设备。这种设备都是围绕桑塔纳2000车系开展制作。设备生产公司因为产品研发教学设施设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无法保证,所以企业基本上不会在这一方面资金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研发制造,或者公司开发设计出来的商品因为技术性较强投资也较大、专用性强、社会发展需要量小、价钱偏贵,中等职业学校则由于资金短缺无法购买。各种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需要技术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大多数不能从销售市场购买到,就算能买到,这些专业教学设施设备使用和结构上并不能完全达到技术专业实训课程要求,也与课程内容存有一些不一致。因为每个地区的教学特点不一样,因此配备车型也不一样,学生素养也不尽相同,因而大多数时候仅仅适宜课堂教学演试,使用率极低。
2.2 课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作为一名符合要求的实训课老师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可是现阶段我国许多汽修专业老师业务素质不太高,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也是会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困难。例如:许多老师不具备相关领域专业技能,因此在开展汽修专业实训课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因为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没有实际经验,造成同学们在实训课的时候也没法获取到相对应专业技能。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现代职业教育提倡“做中学,学中做”、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现行的教具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因此自主研制实训设备成为解决方案。自主研制的实训设备具有实用性、先进性、低成本和易维护等特点,能够满足专业实训教学要求。笔者尝试设计出一套适合现代中等职业学校的汽车电气教具,通过“真做,真教,真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笔者在连续多年任教汽车电气课程的教学中,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基于自制台架下积木式教学法在汽车电气课程上的运用。对此,作者也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4 积木式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是通过积木块搭建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搭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木式教学法”积木式教学法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實践能力。在该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迅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按照不同的学习模块中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按照不同的学习节奏进行学习和实践。积木式教学法起源于国外的“搭积木”活动。“搭积木”活动是一种通过对模型、模具、积木等进行构思、设计、加工,通过拼装完成目标任务的活动。这种活动强调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任务目标。积木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它以积木式教学模型为基础,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模块中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按照不同的学习节奏进行学习和实践。
其实在原来的项目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地改造。教师依据项目的不同类型以及对其中主要内容的分析,并对其中的内容和工作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划分为若干子模块。之后,从这些模块开始,从浅到深,按照顺序展开更深层的教学,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安排。采用模块式的教学方法,从基础到深层,逐步推进,达到项目的目的,最后完成实践任务。而在学生做完一项任务之后,老师就可以依据同学们的实际表现,重新布置新的任务。与传统的项目教学法相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科学、合理地对实践项目的内容展开设计与优化,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选择大小的问题,便于学生实施并严格执行。教师应该对学生展开主动地引导,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模块教学任务,持续提升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效率与质量。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整个项目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就像是拼积木一样,一步一步地去完成任务,不断地积累应具备的知识,最后获得成功。
5 积木式教学法的实施
5.1 改“大”为“微”,以“微”变“大”支撑学生探究
首先,因为“分解”具备一定的必要性,这就需要老师对这一学科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按照需求,把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分成各种层次的“积木”,最后得到“基本元素”。这样一些比较复杂的构造都可以被拆分为一些简单的元素,比如电路、系统等。老师在讲授课程时,应先清楚地告诉学生,该课程虽繁杂,却是可以逐层进行的,并将其分为几个级层进行分解,最后就是基本元素。就像是外表不同的建筑物,拆解开来,也是由钢筋、水泥、砖等材料构成。学生掌握了构造物可分解性的特点,遇到什么复杂的电路图或碰到了复杂的结构,就可以根据一些基本特性来对这些功能电路(或是基础部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对故障的分析,找出这些故障发生的原因。最终确定哪个基础部件已经完成了维修工作。
首先,因为“分解”的要求,所以老师必须对课程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如此就可按需进行分层,最后将基本元素分割开来。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引导,从单一的功能到多项功能并存,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和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掘出他们体内的创造力。
笔者自主开发的积木式汽车电气实训台架是基于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模块D-汽车电气构建训练需要设计研发。本台架利用洞洞板支架,将分开制作好的四大车系(德美日韩)不同的电气设备实训模块进行定位固定装置组合在一起,可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单独的模块线路连接训练,如照明系统和舒适系统的电路搭建,也可以合成一个大的实训阶段性成果考核,如大众全车电路故障诊断考核,以此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实现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电路,完成不同车系电路混搭,以此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本台架设计制作,充分考虑了实训室的面积大小及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通过调换不同的组件,在一个台架上就可以实现多个实训项目,做到了资源的最大利用和节省了占地面积。特点就是可以模块随便搭配,比如用大众的开关可以控制五菱车的灯光。
5.2 体验式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简单地说,制定课程的过程是由“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指导,学生参与的一个过程进行探索。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了解蓄电池,发动机,点火系统,照明系统等汽车电气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汽车电路,绘制电路图。学生们在画电路图时经历了很多困难。首先要准确地画出电路图,并解决各种线束的连接问题。其次,要画出各种电器零件。需要重新连接各电器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协同意识、创造意识和设计意识,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自信。
在制作台架时,学生们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要掌握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正确地设计出电路草图,还要解决各种线束的连接问题;其次要用AutoCad把各种电器元件画出来打印在面板上;再次要用到汽车电气知识把各个电器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对汽车电气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和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掌握了汽车电气系统各部分电路及工作原理等知识。学生们通过使用工具(汽车钳工)对框架材料(汽车机械基础框架设计)进行简单组装调试。设计制作贯穿整个过程,倘若将学习拆分下来,学生往往无法了解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关系。而通过跨学科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让“组合式的设计”从图纸变成实物成品,使学生们得到理所当然的成就感,也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形成有意义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
5.3 变“抽象”为“具体”,适应中职学生认知
中职学生由于年龄、性格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不强,因此在学习上存在着较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最终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中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和理解掌握抽象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4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来创设一个合理、适宜的情境,情境设计是开展积木式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它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汽车维修专业中,老师应该以学生的将来的职业发展需要和与之相关的实践培训目标任务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建立起教学平台,并设计好教学情境。在中职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汽车起动系统无法工作》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微课演示一个“维修”流程。首先让学生在电脑上填好接车单和派工单;然后演示检测与维修步骤;最后再填制好维修数据及结算单并打印出来。这样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看到操作过程和结果。由于有了直观的感受和操作经历,让学生对这一课程不再感到神秘、枯燥乏味。
5.5 积木式教学法教学评价
在维修任务结束后,老师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作出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评价。首先,要充分肯定整体项目团队的表现,并对其作出客观公平的评价。其次,老师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比如学生自评、组评等,从中吸取别人的优点,从而找到自己的缺點,并及时地采取与之对应的对策和方法,同时也可以指出自己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这也是未来要改进的方向。
积木式教学法强调评价的多样性和交互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模块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实验报告、实验演示等方式进行评价;案例教学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评价;小组讨论可以采用小组报告、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6 结论
积木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在积木式教学法中,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模块中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按照不同的学习节奏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汽车电气设备的构造和维修技术。
参考文献:
[1]党会.积木式模块化结构的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1):158-159,163.
[2]李智超.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递进累加积木式教学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6(5):104-106.
[3]陈海霞,杨正理,史文. 基于积木式硬件教学模块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9):82-83,88.
[4]徐红,叶丰.积木式课外科技活动实验系统[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3):109-111.
[5]张玉春,杨成峰,李红全,等.新型积木式电子综合实验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江苏电器,2007(6):29-33.
[6]黄勇.积木式教学法在汽车电气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22,(6).
[7]薛继设.积木式教学法在汽车发动机拆装中的应用[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8(10).
[8]王文勇.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式教学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8):790.
[9]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文化展示积木教学板:CN201420607064.3[P]. 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