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孙昊
与杭叉成立合资公司后,奥卡姆拉这一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的知名外资品牌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强强联合后奥卡姆拉有哪些新的发展与动向,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我们请浙江杭叉奥卡姆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向农先生来谈一谈。
周总介绍,奥卡姆拉与杭叉成立合资公司之后,在中国市场产品竞争力方面有了明显提升。“以前我们的核心设备都需要从日本进口,无论是从交付周期还是成本控制上都不占优势。”通过与杭叉成立合资公司,奥卡姆拉在杭叉集团内部拥有了自己的工厂。“这样一来,我们的核心设备就兼具日本奥卡姆拉平台的技术和杭叉强大制造能力的联合加持,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提升了交付效率,价格还更具竞争力,补齐了之前的短板。”
奥卡姆拉通过与杭叉进行合作,在本土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不仅体现在设备制造上,同时营销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周总表示,除了传统的一站式产品解决方案外,奥卡姆拉现在还可以通过单机销售的方式与其他具有集成能力的单位进行合作。“既有外资的技术基因,又有本土企业的营销网络和制造基地,不仅让我们的发展如虎添翼,也为奥卡姆拉的深入推进本土化创造了条件。”
作为集成商,奥卡姆拉通过将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堆垛机产品与杭叉在中国市场久负盛名的叉车和AGV相结合,并不断向外延伸,让解决方案变得更加全面化。“为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我们依托杭叉集团强大的制造实力,将堆垛机类型进行了多样化开发。”周总介绍,通过在托盘、料箱、重载、高架库等领域对产品体系的丰富,奥卡姆拉现在可以为客户提供比之前更为贴近客户需求的产品。同时在行业方面,奥卡姆拉仍旧延续了之前的经营策略,在兼顾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同时更加偏重制造业的内部物流板块。“目前智能制造发展迅猛。在中国市场,市场因素和政策导向综合作用,决定了客户的需求,也催生了一些新兴的热门行业,如新能源、光伏、农产品加工等。同时,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更加关注内部物流业务模块,我们发现在许多行业都存在着旺盛的需求。”因此,奥卡姆拉更加需要去关注不同行业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周总表示,做物流就像搞装修,不同户型在设计上有所区别,但归根结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客户住得舒服。“因此我们既要找个性,又要抓共性,在保障客户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利用奥卡姆拉强大的提案能力去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
目前,中国市场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激烈竞争阶段。随着大环境的不断发展,奥卡姆拉也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周总表示,发展的根源在于产品体系的拓展,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想法。“通过引入数字孪生、智能运维等新技术思路,奥卡姆拉可以进一步拉近制造与物流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引入整体解决方案的理念,奥卡姆拉力图帮助客户实现制造、仓储、物流一体化。”同时,通过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奥卡姆拉可以协助客户构建更大的行业生态圈,在企业整体平台上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
周总指出,虽然中国市场在标准化、行业规范和管理方面还并不完善,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加上大数据平台的进一步大同,中国市场在未来必然会越来越规范。同时,随着数据资源的打通,设备租赁、流转等新业态会变得愈发成熟。“我一直认为‘打通’是我们在未来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行业内部的打通,不同业态的打通,以及对不同行业客户之间的打通。”周总表示,通过信息的互联与数据的共享,未来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订单波峰波谷的变化,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不仅为企业节约资金,也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通过打通企业之间、地域之间的屏障,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将会得到解决。这样一来,物流会变得越来越好做,同时也越来越难做。”周总认为,随着标准化的推广,一些共性的产品解决方案会得到推广,从而降低项目的实施难度;另一方面,客户对于产品间的兼容、互动与配合,以及即插即用等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这对于企业的技术实力无疑是一大挑战。
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周总表示,既然合资公司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奥卡姆拉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走下去。“首先,我们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要进一步磨合团队、加深默契,让来自奥卡姆拉和杭叉双方的人员在发展理念方面进一步统一。之后要关注并扩大业务规模,扩大团队配置,同时在项目交付难度和质量方面进一步钻研。”周总认为,杭叉与奥卡姆拉对合资公司给予了足够的信任和耐心。“我们要先牢固基础,再开疆拓土。只有在扎稳根基地前提下,才能实现我们跻身中国市场物流设备商、集成商第一集团的愿景。在目标定好,框架搭好的前提下,各部门要协调健康发展,同时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服务客户。”周总强调,奥卡姆拉一直以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指导思想是不会变的。不管是前期咨询,项目实施还是售后服务,奥卡姆拉都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设备和产品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