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伴下的麻醉诱导对学龄前日间手术儿童舒适化效果的影响

2024-01-08 09:32:06刘晓燕沈昱含赵宏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3期
关键词:陪伴诱导麻醉

毕 磊,郑 群,刘晓燕,沈昱含,赵宏波

(深圳市儿童医院手术室,广东 深圳 518000)

手术前焦虑是术前出现的一种紧张不安以及不愉快的整体心理体验,可引起睡眠障碍、胸闷、胸痛等一系列躯体反应[1]。学龄前患儿对父母有着非常深的依赖,加之自身认知能力以及社交不够成熟,在面对陌生的治疗环境以及和家长分离等相关应激源时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恐惧、哭闹与躁动不安等[2]。特别是在麻醉诱导期间,有超过25% 的患儿需要强制麻醉,不利于麻醉和手术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导致患儿在手术后出现心理以及行为异常[3]。为了帮助学龄前日间手术患儿可以舒适地经历麻醉诱导期,我院准许家长陪伴。本文就家长陪伴下的麻醉诱导对学龄前日间手术儿童舒适化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12 月1 日至12 月16 日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进行日间手术的学龄前患儿40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各20 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龄2 ~5 岁,平均(3.6±0.2)岁。研究组患儿中,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龄2 ~6 岁,平均(3.8±0.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本组患儿常规麻醉诱导:术前3 h,小组成员和巡回护士进行常规的术前访视,整理患儿和家长的基本资料,并准确评估患儿的焦虑情况。利用宣传画册向家长介绍手术室的具体环境布局、操作流程及医护工作的整体场景,并让家长和患儿一起进到术前等待间,时间在15 min 左右。巡回护士将患儿带到手术间予以麻醉诱导,家长在手术室外等待。

1.2.2 研究组 给予本组患儿家长陪伴下的麻醉诱导:术前3 h,小组成员和巡回护士进行常规的术前访视,整理患儿和家长的基本资料,并对其开展术前陪伴宣教,主要内容为陪伴的具体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让家长陪同患儿一起进到术前等待间,时间在15 min 左右。然后在巡回护士的引导下,由家长带领患儿进到麻醉诱导间,陪伴患儿完成麻醉诱导。进入麻醉诱导间后,通过3 ~5 min 的语言安抚、玩玩具以及看动画片等稳定患儿的情绪。待患儿情绪稳定后,麻醉医生连接血氧仪等必要的监护设备,准备好麻醉机、呼吸回路、麻醉面罩等设备,由麻醉医生通过静脉给药的方式完成麻醉诱导。麻醉诱导结束后,家长在护理人员的指引下离开诱导间,于手术室外等待。

1.3 观察指标

(1)焦虑程度:利用改良耶鲁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YPASSF)对两组患儿的焦虑程度进行评价,评价时间分别为手术当天病房内(T1)、去手术室转运途中(T2)、诱导室内(T3)及麻醉诱导前(T4)。该量表一共包含4 个维度共18 个条目,各条目的具体分值不一,评分范围在23 ~100 分之间,评分越高说明焦虑情绪越严重[4]。(2)诱导期依从性及躁动情况:采用诱导期依从性量表(ICC)评价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期间对医疗的整体配合度和依从性,一共包含11个条目,评分范围在0 ~100 分之间,评分越高代表依从性越低[5]。躁动情况根据患儿的具体表现予以评分,≥2 分即发生躁动[6]。(3)家长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满分100 分,60 分以下为不满意,60 ~80 分为满意,8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 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7]。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mYPASSF 评分的对比

T1,两组的mYPASSF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及T4,研究组的mYPAS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mYPASSF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mYPASSF 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T1 T2 T3 T4对照组(n=20) 23.08±0.74 53.24±6.54 55.85±1.78 64.45±1.84研究组(n=20) 23.26±0.37 23.72±6.32 25.14±1.69 28.87±0.97 t 值 1.123 11.789 11.346 9.875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ICC 评分及躁动发生率的对比

研究组的ICC 评分和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ICC 评分及躁动发生率的对比

2.3 两组家长满意度的对比

研究组家长的总满意度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家长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家长满意度的对比

3 讨论

日间手术是指选取具有相应适应证的轻症疾病手术患者,其住院、手术、术后观察以及办理出院都在一个工作日中进行。该模式可以有效缩短患儿住院前的等候时间以及治疗时间,并减少治疗费用[8]。但患儿对治疗环境和手术流程的陌生很容易增加心理负担,虽然麻醉药物的使用能够让患儿忘掉部分手术过程,但在手术前以及麻醉诱导期仍然会出现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及不适感[9]。学龄前患儿与自己依赖的家长分离后,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恐惧情绪。儿童手术焦虑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焦虑不仅会影响临床麻醉以及手术的整体效果,降低机体免疫力,并影响术后康复,还会使患儿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未来的身心健康以及人格发展[10]。舒适化医疗追求临床医疗服务的人性化,使患儿在就医期间达到身心方面的整体愉悦感以及无恐惧感,但目前国内的儿童医疗更加重视治愈性以及药物手段,忽视了心理干预以及非药物干预[11]。采取有效的方法缓解患儿的术前焦虑是确保手术安全的一个前提,而家长陪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儿术前的分离性焦虑。麻醉诱导期间,患儿清醒状态下的任何操作均可以通过家长用语言和动作进行安慰、沟通,指导患儿配合完成,这样可有效缓解患儿对治疗环境和医护人员的陌生感,提高手术安全感,减轻负面情绪[12]。患儿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观看一些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或玩玩具等,在比较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进行麻醉监护、静脉用药等相关操作,能够有效减轻一系列操作所造成的不良刺激以及应激反应,从而提高麻醉诱导期间患儿的整体配合度[13]。在术前访视过程中,需要向患儿家长全面介绍手术室的具体环境、麻醉和手术过程以及陪伴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内容等,使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14]。家长陪伴下的麻醉诱导将家长纳入护理团队当中,通过术前宣教和整体培训,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给予患儿有效的照顾和护理,从而可进一步满足患儿的需求。同时,家长陪伴下麻醉诱导的投入成本较低,耗费的物力和财力均较小,因此也更加被临床所认可[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T2、T3及T4,研究组的mYPAS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ICC 评分和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长的总满意度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家长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给予学龄前日间手术儿童家长陪伴下的麻醉诱导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其焦虑水平和躁动发生率,提高诱导期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陪伴诱导麻醉
陪伴
科教新报(2022年17期)2022-05-24 04:34:52
齐次核诱导的p进制积分算子及其应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10 23:59:17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云南医药(2020年5期)2020-10-27 01:38:14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陪伴
杂文月刊(2019年16期)2019-09-25 06:56:36
续断水提液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
中成药(2017年12期)2018-01-19 02:06:52
大型诱导标在隧道夜间照明中的应用